二、理论创新探索: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内生逻辑
(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概念与特征
何谓服务型党组织?从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来看,我们可以给服务型党组织下这样一个定义:服务型党组织是在为人民服务理念指导下,把各级各类党组织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以实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目标,履行规定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党组织运行模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载体就是党员服务中心建设。
服务型党组织的特征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
1.服务型党组织把“三服务”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一是服务基层。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构建完善的党内服务体系,促进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服务群众。积极整合服务资源,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三是服务发展。积极盘活党的组织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凝聚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转化成促进科学发展强大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2.服务型党组织以“五个提升”为创建目标
一是提升服务功能,实现“四突破”。即服务下级组织、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新突破;创新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有新突破;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领域有新突破;深化服务内涵,增强服务实效有新突破。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四个有”,即有目标激励、有素质支撑、有平台支持、有机制保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服务渠道明显拓宽。三是提升民主水平,实现“四促进”。即促进党内民主机制建设逐步完善,促进党员权利充分保障,促进党代表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四是提升工作水平,实现“四更加”。即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显著。五是提升满意程度,实现“双满意”目标。即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满意。
3.以“五大体系”为创建任务
一是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的工作体系。以“落实工作责任、提供支持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激励考核”为重点,着力探索建立以政策激励、经费保障、工作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的体制机制,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对上负责与对下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工作体系。以“强化教育管理、保障党员权利、增强党内服务”为重点,着力探索建立推进党内民主、提升党员素质、落实党员“四权”、关心党员生活、党内互帮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服务机制,促进党内的团结和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以“搭建服务平台、组建服务队伍、创新服务载体”为重点,着力探索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网络、搭建党员服务群众平台、完善服务群众保障机制、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实效,使服务工作渗透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四是城乡党建一体化的工作体系。以“整合城乡资源、实行互帮共助、促进统筹发展”为重点,着力探索建立城乡党建统筹推进、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相协调、工作部署相呼应、工作成效相促进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五是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体系。以“夯实人才基础、开展主题实践、完善机制体制”为重点,着力探索建立服务科学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实践载体,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将党的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譬如,为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09年10月,慈溪市开展了以“网格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为重点的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通过全面建立“五大体系”,构建起一张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服务网络。
农村社区化管理网络体系。按照地缘相近、管理幅度适宜等原则,以常住居民100户划分片区网格开展“一片区一支部”建设,并设置若干党员中心户,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片区党支部为主体、党员中心户为阵地的基层组织管理网络体系。
农村社区化服务平台体系。在行政村建成面积350平方米以上的服务中心,配套设置“三室三站二中心一校一场所”服务设施。
农村社区化特色服务体系。将村级审批事项纳入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代办员队伍为群众提供“代办式”服务;上门为群众提供“点题式”服务;结合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和群众重大需求,为群众提供“主题式”服务。
农村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人才体系。通过以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推进村专职干部选聘分离、报酬统筹、干事对账、创业承诺等制度,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工作者队伍。
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制度体系。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村区域内有关单位为主体,建立村级和谐共建理事会和部门联村工作制度,积极开展村企结对、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带后富活动,努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目前,该市274个行政村中264个村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和2409个片区网格,受理各类事项25万余件,办结率100%,有效提升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从各地实践经验看,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有利于人文关怀
确立服务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党员切身利益需求,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帮扶党员,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组织的温暖。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心理疏导,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守规则、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尽责任、做好事的良好风尚”。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保证。
2.有利于扩大党工作的覆盖面
增强凝聚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要使我们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在这一总目标下划分出党的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对于设置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要有党的工作,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的组织,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要有党的活动。”党中央的这一规定,明确了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凡是能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途径都应该积极探索,而不应该只允许一种模式存在,求纯、求大、求全。
3.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www.daowen.com)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来源于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有科学规律可循,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障全体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权利,带动和示范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有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监督党和政府的活动,实现依法执政。同时,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也是防止权力异化,实现权力制衡的重要组织保障。
4.有利于党组织系统的高效、快捷运转
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上,必须服从各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组织、协调和指挥,保证上级决策的贯彻执行;同时,它又是本单位、本社区的政治核心,必须独立地开展党的各种活动,完成自己的职责。组织合力一直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优势。民主集中制之所以成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能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但是,仅有民主集中制是不够的。现代科学证明,组织合力的结构基础首先是组织设置的科学性。科学的组织设置,尤其是基层组织设置,不仅能保持组织的完整和稳定,更能发挥组织的功效,取得“1+1>2”的组织合力。所以,建立在科学设置基层组织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党的组织优势,才是形成全党组织合力的体制优势。
5.有利于党组织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党组织设置的稳定性是保持党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党组织设置的科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规定,不能有丝毫的走样。当然,基层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盲目照抄、照搬、照批、照转上级的要求和过去的做法,往往要在实践中走弯路。现在,许多地方设置基层党组织总是遇到各种问题就在于此。实际上,中央的精神、《党章》的规定也保留了地方党组织创造的空间。只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准确地把握上级规定的实质,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领会,就会找到许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党的基层组织的最佳设置方案。这就是保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要求。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党心、民心,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1.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是创新党建模式的有效探索
近几年来,宁波市各级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并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各种有效载体,尽管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载体过多、提法较散,尚未形成统一的党建模式,不能整合资源、发挥聚集效应,较难适应基层党建工作新形势。同时,按照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和“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要求,构建以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工作体系;以完善保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服务方式为主要内容,积极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不断整合、提升和深化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将成为各级党组织探索创建的重点课题。
2.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在社会生活多样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多变化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就是要通过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及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理顺情绪,消除隐患,营造健康向上、安定有序、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本是服务,重点是提倡“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社会群众服务”。只有服务到位了,党的活动才能够得到广大党员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并积极完成落实,也才能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为此,一要构建制度化的教育培训机制;二要构建常态化的关爱帮扶机制;三要构建正常化的民主实现机制;四要构建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基层党组织。这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激活党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执政资源的关键。
3.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是夯实基层的迫切要求
从总体来看,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总体是好的,是坚强有力的,但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党的先进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有的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敢闯敢拼、开拓创新的锐气;有的职责定位不准,政策水平不高,发展思路不清;有的不善于学习,对市场经济了解不多,“双带”能力不强;有的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较弱,工作缺乏激情,对群众缺少关心;有的习惯于原有的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简单,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作风轻浮、蜻蜓点水,甚至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个别地方遗留问题较多,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等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集中反映出部分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观念、作风等亟待进一步加强。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的是从根本上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4.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是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有效载体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服务中心要以为群众谋福祉为落脚点,给力服务群众,确保群众满意。作为一个有效服务载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有利于以“四化”让人民群众满意。“四化”即走访规范化、接访制度化、办事程序化、反馈透明化。譬如,为了解群众意愿,党员服务中心合理划分“走访责任区”,党员干部包片走访群众。同时,根据群众的不同情况,灵活采取普遍问题“集中访”、特殊人员“重点访”等多种不同方式走访群众。此外,还开展卡片预约式走访,QQ、邮件、电话式走访等。为掌握群众诉求,党员服务中心坚持接访制度化,开展现场办公,接访群众、解决问题,亲力亲为做示范。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以俞复玲命名的党代表工作室,是江东区首家集区域化、个人化、网络化“三位一体”的党代表工作室。各位社区书记每周轮流,定时、定点、定人员接访群众,确保社区班子每天都有人接待群众,并做到一事一记、一人一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此外,党员服务中心以办事程序化、反馈透明化,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经过近9年的发展,宁波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已基本实现规范化、区域化、开放化和社会化,为发挥“关怀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面对新的形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自身建设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制约了其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宁波党员服务中心工作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党员服务中心的体制机制不够明晰;党员服务中心硬、软件建设不够均衡;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够协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工作联动性不够顺畅。
1.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党员群众的主体关怀意识还有待加强。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宁波党员服务中心对党员群众的主体关怀意识还有待加强,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党员服务中心对真正服务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彻底到位。(1)部分党员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党员关怀工作的主体意识不够强烈,总是认为党员干部不是弱势群体,不属于关爱主体,只有群众才称得上是关爱的对象;而且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更多地服务社会,而不应该是关怀的重点,更不应该强调索取和个人利益。由此出现对党员群众关怀的责任意识不够,并认为开展党员群众关怀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经济上的援助,只有生活上出现困难时才想到关怀的必要,这就难免导致关怀工作的主动性不高,解决问题也不够到位。(2)对党员群众的关怀工作没有形成各部门统一协调、密切配合的良好格局,缺少长效的关怀措施。一些党员服务中心采取的关怀措施仍比较单一。对他们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要求把握不准,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除了少量的资金补助和定期不定期的评先评优外,输血式的关怀多,造血式的关怀少,也没有很好地集聚各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在更大程度上为更广范围的党员群众提供多层次、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3)宁波农村党员服务中心的覆盖面有待拓宽。应当指出,宁波农村党员服务中心是面向宁波农村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系列咨询、指导、协调、帮困和培训等的有效服务载体,是宁波区域化党建不断发展、延伸的重要成果。当前,宁波党员服务中心主要还是覆盖至一些中心城区板块、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且大多数集中在街道、社区层面,而在农村地区,因资金难到位、人员较紧缺,农村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面还是不够广,特别是相应的经费配套难以有效保障,这是制约宁波农村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难点。少数农村党员服务中心虽然挂上了牌子,但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开展工作和活动的场地,而是直接挂靠村活动室等,诸如此类的党员服务中心缺乏实质性的工作内涵,也就难以真正起到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4)人才的教育培训尚未列入各级党校的主体班次计划。宁波党员服务中心是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创新组织,其骨干人才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党的教育培训。各级党校是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大学校,是提高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提高学员政治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增强党性,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熔炉,这理应成为对宁波各级党员服务中心骨干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但是,从当前宁波各级党员服务中心骨干人才的培养来看,这部分骨干培训还未列入各级党校的主体班次计划。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对宁波各级党员服务中心骨干人才的教育,切实将这部分人才列入宁波各级党校的主体班次计划,以不断增强其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5)宁波党员服务中心尚未整合纳入81890服务创新统一品牌。宁波党员服务中心的一大创新优势品牌就是“81890党员服务中心”这一牌子。2004年8月,宁波市委组织部在81890求助服务中心设立了宁波市81890党员服务中心,面向全市的党员提供咨询服务、接转组织关系、党务工作政策咨询、接待困难党员求助申请、办理党员活动场所借用等有关预约登记、接待来访党员群众、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相关服务,不仅赢得了宁波市内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还吸引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宁波市81890党员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了宁波党员服务中心的优势品牌和经典模式。当前,宁波市已经建立起了1000多个党员服务中心,尽管覆盖面广泛,但作用发挥不一,党员服务中心之间由于地域、经济、人才、设备等的原因,硬软件建设往往差距很大、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人才、设备、技术等各种条件受到严重限制,党员服务中心无法发挥实际的功效。(6)宁波党员服务中心的评价考核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何评估宁波党员服务中心的实绩?服务中心究竟取得了何种程度的实效?党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如何?党员群众对此的满意度评价又如何?这些相应的评价考核一定要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得到落实。宁波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在建立初期都曾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评价考核制度以规范其有效地运行,如几乎所有的党员服务中心都相类似地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服务信息收集反馈、民主评议、评比表彰等制度,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制度的有效性贵在落实。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的各类绩效考核制度更多地停留于纸上,各种奖惩等措施尚未得以真正落实,最终影响到党员服务中心的整体功能。
2.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深化,人员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域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以及党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等都遇到了新的挑战。(1)相当多的党员找不到组织,不能纳入有效管理。譬如,城市社区、企业中存在着许多“隐性党员”,需要经过上下各级党组织的努力,让“隐性党员”找到“党员之家”。不少高校毕业的预备党员无法按期转正,一些要求入党的同志没有地方递交入党申请书。二是由于没有纳入有效管理,一些党员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游离在党组织边缘。职业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党员的价值取向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党员作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接受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如何处理好自身生存发展和服务群众的关系,成为党员自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2)“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需要必要的资源支撑。“两新”组织的特点是数量大、规模小、变动快,绝大多数不具备单独建党组织的条件;建立起来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缺乏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条件,缺乏资源支撑,有的甚至没有地方过组织生活。大量“三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发展,使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受到挑战。如何在这些“三跨”企业中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如何确定它们的隶属关系?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模式束缚,找到新的答案。在宁波,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中介组织、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类新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其类型之多、数量之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这些新组织党建工作需要必要的资源支撑。(3)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需要构建新的网络。在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的情况下,党组织能否真正地维护群众、服务群众、整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是新形势下党组织与群众之间能否建立起密切联系的重要问题。但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缺乏载体和经常性的工作渠道,直接影响到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感到,基层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不能无所作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必须创新基层党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块”的综合性、稳定性优势,强化服务理念,更好地凝聚党员、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使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受到了挑战。由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差异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这种不平衡性日益凸显。强村富村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拓展发展空间,解决用地紧张、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经济薄弱村则在具有相对富余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的同时,面临着党员及大量人才外流、村干部难选、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迫切要求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突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改进党组织设置方式。
总而言之,直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设置面临的新挑战,需要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创新,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2004年,宁波的党员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过上下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已经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宁波市党建领域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