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服务社会建设
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一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流动党员中深入开展“引领经济发展加速、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引领城市管理提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对象”的“三引领、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提出便民利民措施,开展公开承诺,实施环境整治行动,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社会管理创新献计献策,在实践中增强了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和坚定。二是组织思想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爱国、爱党、爱企”红歌大赛、“颂歌献给党”文艺汇演、党员书画摄影比赛暨作品展、演讲比赛等思想教育活动。活动让流动党员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在流动党员之间、流动党员和社会群众之间搭建了互学、互惠、互促的平台,增强了流动党员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围绕流动党员开展的综治维稳、就业安置、劳动保障、扶贫济困等社会管理工作,选择一批党性强、积极性高、成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在本市电视、报纸、网站、党建杂志等媒体和刊物进行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激励全市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
(二)找准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建立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找准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发挥流动党员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建立党群共建机制。依靠党建带动群团建设的组织优势,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流动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和业务骨干,把生产经营能手和业务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开展“组团服务进社区”活动,流动党员与社区群众开展结对帮扶;依靠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民间咨询机构等社会团体以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成立小区管理咨询委员会、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等专业组织,积极为群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二是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开展党员亮牌行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群众满意窗口”,广大党员积极亮身份、亮承诺,带领员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设立流动党员爱心基金和“党员服务日”,建立了企业员工和社区群众困难解决机制,使帮扶工作实现经常化。带头开展矛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通过了解和解决员工的合理诉求,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自我化解纠纷的能力,帮助企业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组织生活创新机制。把组织生活与企业员工和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组织流动党员深入社区走访、旁听区镇党代会、推进社工义工进企业、邀请致富能手传授创业经验等活动,以组织生活创新推进社区与企业协同管理模式的建立,达到了“共建、共促、共享”的目的。
(三)创新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服务社会建设
突破党员发挥作用的传统模式,在流动党员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上,创新适合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一是建立流动党员联合(流动)党支部。根据一定区域(农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流动党员的情况,采取“挂、联、派”等多种形式,建立流动党员联合(流动)党支部。联合(流动)党支部支委参加村(居)每月一次的例会,定期召开有村(居)党组织党员参加的主题活动,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到村(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16个联合(流动)党支部,联合(流动)党支部与相关党组织在解决社区党建、计生管理、就业创业、医疗服务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在同乡会或异地商会中建立党组织。2005年10月10日,中共宁波泉州商会党支部挂牌成立,结束了在宁波经商的9名泉州籍党员长期不能过正常组织生活的历史。宁波泉州商会成立以前,多数泉州籍党员的组织关系仍在福建家乡,部分同志已经在宁波经商一二十年,长期没有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管理。商会成立以后,他们陆续把组织关系转到了宁波,商会领导积极与当地党组织联系,成立了党支部。在党支部成立大会上,党员同志们心情十分激动,畅谈了“有家”以后的感想。支部书记洪本德(副会长)表示,一定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集体,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商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第二故乡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在宁波的四家异地商会全部成立了党支部,开展了正常的组织活动。加强异地商会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乡会或异地商会中建立党组织,既发挥了流动党员联系、团结、服务本省籍务工人员的政治优势,又成为排忧解难、理顺情绪、反映诉求的分流渠道,在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外来务工人员的帮扶、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成立流动党员志愿者组织。根据流动党员的特长、爱好和服务志愿,组建流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党员楼长”,成立“党员爱心超市”和“流动党员之家”网站,为每一位党员义工找到参与社会管理的合适岗位。一年来,各类流动党员志愿者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32场,走访贫困党员160人次,为务工人员办实事100余件,提供维权服务5人次,调解邻里矛盾6件,引导返乡创业8人。
(四)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服务宁波社会建设(www.daowen.com)
外来流动党员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频繁流动于各行各业和各地之间,相比其他党员来说接触的东西更为复杂而广泛,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让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难度更大。宁波市高度重视保持外来流动党员先进性,积极为外来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一是立足促进发展,让外来流动党员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先后在外来流动党员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亮身份、比作为,亮岗位、比贡献”等活动,激励外来流动党员立足岗位,争当业务骨干,争创一流业绩。二是立足服务群众,让外来流动党员在社会上发挥作用。通过组织开展“认岗履职”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让外来流动党员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社会稳定信息员、化解矛盾调解员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三是立足壮大队伍,让外来流动党员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作用。鼓励外来流动党员向组织推荐身边的优秀分子,并配合组织做好相关的联系、培养、考察工作。
(五)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实平台
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涉及方方面面,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宁波市整合各种资源,逐步改变了过去在外来流动党员管理上组织部门单打独斗、流入地基层党组织被动应付的工作局面。一是联合公安等部门,全面推行“查、建、联、管、用”五步工作法。查,即由公安部门开展源头调查,在外来暂住人口登记表中增设“政治面貌”一栏,采集流入党员的具体信息;建,即由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依托连通市、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四级党组织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建立“外来流动党员信息库”;联,即由镇乡(街道)组织人员力量及时上门联络登记,并对党员身份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后,按一人一卡进行建档;管,即将外来流动党员纳入相应的基层党支部进行管理;用,即从工作岗位和社会责任岗位两个方面,发挥外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市、县两级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协调机构,统一负责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管理教育协调机构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政法、民政、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参与,实行城乡联动,加强沟通交流。三是建设党员教育管理阵地,实现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从条块分割向整合共享转变。按照“集约利用、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和村级(社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为外来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场所。
(六)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服务宁波社会建设
以北仑区为例,宁波市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的做法:一是集中教育与党课函授并重,搞好教育培训。他们注重集中教育,原则上每年安排1~2次的集中党课,由党委主要领导和外请专家学者授课。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等主题活动期间,更是严格按照要求,落实集中教育计划。注重党课函授,流动党员日常学习教育以函授方式为主,总支每年年初确定函授计划,定期寄送学习材料,党员自学后撰写心得体会,报总支存档。二是集中活动与业余分散并重,开展党员活动。大型活动注重集中,每年1~2次举行由全体流动党员参加的大型主题活动,活动采取演讲比赛、联谊会、革命传统教育等多种形式,由流动党员共同参与组织策划。平时活动注重分散,按照“不拘形式、讲求实效”的原则,对组织生活、党员活动的次数和具体形式,总支不作过细规定,由各支部利用业余时间,自行设计,灵活开展。三是组织关爱与党内互助并重,加强党内关怀。注重组织关爱,要求党务工作者做到“三必谈”,即党员调入时必谈,介绍情况、提出要求;交党费时必谈,通报工作、交流思想;调出时必谈,征询意见,要求党员不忘形象。流动党员党总支12年还编印73期《总支生活动态》,畅通组织和党员的信息渠道,每年还开展党员联系月活动,集中一个月时间由党务工作者上门找党员交心谈心。此外,总支更关心党员生活,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大到户口落实,小到租房办证,年均10余件。注重党内互助,通过发动党员团队力量,总支为下岗待业党员开展“手拉手”活动,3年共使7名失业党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为重病党员开展捐款活动,先后为2名重病党员募集资金3万余元。此外,总支还开展新老党员对话活动,传授学习、工作、生活经验,使年轻党员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四是实体阵地与虚拟网络并重,建立工作平台。注重实体阵地建设,在大港工业城和联合开发区域设立党员服务咨询站——党员之家,设置会议室、阅览室、网络浏览室、谈心室等功能区块,将其作为服务流动党员的工作阵地和开放式的区域党建工作标识,让流动党员一到这里,就能找到党的组织,接受教育管理。注重网络平台建设,开通企业党建网,设置工作动态、政策咨询、学习资料、党建信箱等板块,方便党员接受教育、获取信息、联系组织。开辟网络会议功能,为外出和驻外党员提供网上组织生活平台。
(七)积极发挥“虚拟社区”作用,创新青年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加快,青年流动党员数也逐年增加。以宁波余姚市为例,按照区域统筹的要求,余姚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置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安排乡镇、街道的团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流动党支部书记,将青年流动党员统一纳入管理。并根据他们熟悉网络的特点,推出“虚拟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探索青年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的新途径。组建年轻化团队,打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班子。依托流动党员QQ群的论坛功能,建立了流动党员“虚拟社区”。明确市党员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为社区主任,并牵头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同时,21个乡镇、街道的流动党支部书记作为社区管委会成员。设计多元化模块,打造共建共享活动空间。“虚拟社区”开设了社区新鲜事、新闻时评、理论学习、你帮我助等五大功能板块,并按照所属乡镇、街道设立分社区。流动党员只要加入QQ群就能随时进入“虚拟社区”参加组织生活。强化规范化运作,打造灵活高效的组织生态。为有序开展“虚拟社区”工作,社区管委会规范了流动党员考核、帖子审核发布、涉密资料管理等制度,确保了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组织严肃性。同时通过设立资料采编、爱心互助等多个党员志愿岗位,让社区成员依托“虚拟社区”平台,结合各自实际参与社区自我管理与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