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化党建在宁波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区域化党建在宁波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党建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对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党的相关文件对流动党员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界定。流动党员中的大部分由此产生。流动党员有很多划分标准。由于流动党员所处的地域、行业、部门、职业等不同,这些差异会导致流动党员在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流动党员每月须支付昂贵的房租、水电煤气、子女教育等费用,庞大的费用支出会严重影响流动党员的生活质量。

区域化党建在宁波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一、流动党员概念及特征

(一)流动党员的概念

应当说,流动党员是在中国特有户籍制度下的特定概念。对于其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概括。有学者从就业角度指出,流动党员最初指的是流动就业人口中的党员(主要指产业之间的流动);有学者则从居住角度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居住地变化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主要指地区之间的流动)。随着党建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对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党的相关文件对流动党员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界定。2006年,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将流动党员定义为:“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这一定义包括了如下内涵。

1.流动党员形成的前提

流动党员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就业和居住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趋势。其中就业方式多样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就业格局的变化。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产生了流动人口居住地的变化。流动党员中的大部分由此产生。

2.流动党员的时间界定

对于流动党员的时间界定,根据党的有关文件规定,流动党员是指因工作、生活、学习等原因,离开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地,连续离开时间超过3个月不足6个月,或者连续离开时间虽然超过6个月但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变化频繁而不能回组织关系所在支部参加组织生活的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流动时间不但要长,而且必须是连续的。各地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方法各异,但对流动党员的时间界定基本一致。一般都有如下规定:对外出时间不足6个月外出学习进修、办理公务、休假探亲、经商的党员,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可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并报上级党组织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地点相对固定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单位或当地党组织,参加党内活动。党员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地点固定的,应将其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区、单位的党组织或社区党组织。

3.流动党员最核心的问题是权利无法正常行使、义务无法正常承担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一条中规定:“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就业和居住地的变化,在流入地若无法正常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其党员权利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主张,如参加有关党的会议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也无法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党员义务,如缴纳党费等。(www.daowen.com)

流动党员有很多划分标准。从地域来讲,可以分为流出地党员和流入地党员。从党员自身的身份来说,可以分为农村流动党员、城市流动党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专业军人流动党员等。

(二)流动党员的特征

流动党员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这样一些特征。

1.高流动性

流动党员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流动性。活动区域不仅跨县,跨地区,跨省市,有的还跨出了国门。我们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后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百万大军下广东”,到党员劳动力从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都显示出了流动党员具有很高的流动性。除此以外,流动党员的高流动性还表现在职业的不稳定上,极易丧失工作,因而职业的流动性也极高。

2.高差距性

流动党员的高差距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收入的高差距性。由于流动党员所处的地域、行业、部门、职业等不同,这些差异会导致流动党员在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第二,身份地位的差距性。基于学历、职业、技能、收入等因素的较大差异,流动党员实际拥有的资本资源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流动党员阶层内部的分化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拥有大量资本、社会地位较高的流动党员,他们与那些就业能力低、收入微薄的流动党员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且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隔阂。

3.高成本性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位搜寻成本偏高。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劳动力供求发布机制,流动党员获取求职信息往往是通过亲朋好友、同乡、同学等亲缘网络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不充分的、有限的。第二,就业成本偏高。流动党员找到工作后,需要在短期内办理诸如身份证、生育证、务工证、居住证等一系列证件,需要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跑,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生存成本偏高。流动党员每月须支付昂贵的房租、水电煤气、子女教育等费用,庞大的费用支出会严重影响流动党员的生活质量。第四,心理成本偏高。大部分流动党员难以融入城市,被城市歧视和排挤,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