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校区党建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

宁波校区党建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合并后,在校学生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学生党支部支委成员有限,党员干部队伍小,工作量大。宁波各大学针对这种变化,大胆探索党组织、党活动“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进学生社区”的新模式,把它们作为思想教育课堂的延伸和党组织新的战斗堡垒。

宁波校区党建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党建工作的困难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学生规模的大幅度扩充,合并和扩张形成一校多区的格局。宁波大学除了本部外,有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校区;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都有两个校区。多校区办学给传统的高校运作管理格局带来了许多新的冲击与挑战:

1.学生分布于不同校区,统一集中难。多校区高校一般由原来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两所以上高校合并而成,校区之间的距离较远,有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校区生活学习,有的是同一院系的学生在不同校区生活学习,学生集中管理教育受场地、交通因素的制约,有时一堂党课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校区同时或重复进行,额外增加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

2.学生党建管理队伍小,细致管理难。高校合并后,在校学生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学生党支部支委成员有限,党员干部队伍小,工作量大。宁波高校生源以沿海地区为主,学生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状况复杂,理想目标各异,要细致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较难。

3.一个院校的党建工作开展缺乏同步性。党支部的很多工作需要各个校区的配合与联动,但由于空间的限制和时间的错位,校区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会有时滞或误差,有时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接收上级有关信息方面,由于传递渠道的限制,有些信息不能及时获取,也对党建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校区分散,空间距离较远,在统一时间召集学生党员干部部署、开展工作的机会不多,彼此之间的监督不力等问题也制约着党建工作的开展。

4.学生对党建活动兴趣降低。多校区之间的差异,使校本部与分校区学生管理、思想工作也出现差异。主校区入党积极分子聚集时间较多,活动丰富多彩且质量较高,而分校区相对显得薄弱,这使分校区的学生入党积极性降低,即使加入了党的学习小组,但参与活动的热情也不高。

(二)多校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www.daowen.com)

多校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校区有限的资源,在有限投入的条件下,尽可能高质量、高效益地实现党建工作的目标,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从单一校区的高校发展成为多校区高校,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发展。学生党建在高校办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学生党建工作,对学校的学风、学生的组织纪律、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政治稳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党建工作也要高效益、高质量地进行,从而为实现根本目标服务。

2.实现各校区文化的融合。学生党建工作归根到底是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组织与协调,党员质量是其成效的最终检验。对于多校区高校来说,尽管以前各个校区历史和传统不同,但作为一所高校,只有统一指导思想、统一监督领导机构、统一入党手续和程序,才能促进各校区寻求文化上的共同点和发展上的一致性。同时,学生党建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各校区的特点和各院系的方式,在管理的相对统一下体现各校区、各院系一定的多样性,构建更加有活力的党建工作系统。

3.发展趋势是分层管理。多校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构建还涉及学生党组织结构、工作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问题。多校区高校一方面在各学院设立二级分党校,来减轻学校集中管理的压力,使学院成为联系上层(校)与基层(学生党支部)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建立起以学生党支部为主的党建工作体制,下放管理权力,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自主权,出台相应的学生党建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党建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实施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党建工作的改革,可以实现党建工作职能的转变,使高校党建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在保持学校稳定的前提下,扩大学院、学生开展党建工作的自主权,将大幅度减少那种因权力集中在学校而容易造成运转不灵、矛盾较多、效率低下的状况。

4.关键前提是革新观念。以往高校党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是线形、条式的,即从校党委到学院分党委再到学生党支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党建工作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工作对象的层次上移,形成由校党委到派出机构—分校区党委工作办公室的二级党校工作机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样工作内容就应该由微观向宏观转变,过去校党委统得较多、较细,现在应以宏观调控为主,使高校党建工作系统成为“多个声音(组成的)一个合唱队”,集中决策,分权实施。

(三)探索多校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推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以点带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格局。首先要依托学生公寓,积极探索社区化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校园里以学生公寓为中心,包括食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沙龙、宿舍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特定区域,构成了类似社会上居民小区的“学生社区”。由于上课教室不固定,以及跨校、跨专业选课、辅修课程等因素,传统意义上的同一个行政班级、党支部的学生之间在一起沟通交往的几率较低,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情况下,学生公寓就成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学习、生活、活动场所。宁波各大学针对这种变化,大胆探索党组织、党活动“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进学生社区”的新模式,把它们作为思想教育课堂的延伸和党组织新的战斗堡垒。2004年宁波大学成立学生社区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校党委直属的工作机构,与学生处(学工部)合署办公,学生社区党工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定期召开党工委会议,结合社区阶段性工作特点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社区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工作意见,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协调其工作,以确保学生社区的稳定和安全。协调学生处、团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集团公司及其宿管中心、各学院落实党建工作进社区、校园文明建设进社区、服务指导工作进社区等各项具体工作,从而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完善学生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建立、健全与各学院党组织联系制度,对学生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社区的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及时分析其思想状态,提出工作方案,协调学院落实具体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