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社区建设经验:区域党建实践和理论探索

宁波社区建设经验:区域党建实践和理论探索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主要经验如下。宁波市江东区提出了社区四个组织协商治理模式。他们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对本社区的重大事务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构建了一个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社区事务的工作平台。

宁波社区建设经验:区域党建实践和理论探索

四、宁波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

近年来,宁波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和谐社区为目标,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着力推进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宁波市提出:现代化和谐社区应当由群众说了算,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为此,市民政局委托远东零点市场调研咨询公司对全市范围内自愿申报“宁波市现代化和谐社区”的社区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基本服务、社区文体教育活动、社区安全状况、社区环境状况、社区民主自治情况、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及对社区的综合评价等。

宁波市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主要经验如下。

(一)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通过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健全居民民主决策机制、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等方式,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海曙区的“选聘分离”社区管理体制是一个较好的创新,在国内的影响较大。海曙区把社区工作站改为居委会的办公室,负责社区公共服务,法理上站得住,体制上也比较顺。“选聘分离”的制度设计,就是要让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民直接选举,其委员成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是聘用的,承担一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行规范化管理办法。这个体制包含了两个制度:选举制度和聘用制度。其社区组织机构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室。

“选聘分离”模式,要使直接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委员,以志愿者的身份成为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使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解决了以前居委会成员既作为居民代言人又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身份矛盾。这一模式充分培育和提高了社区居委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体制对于政府意味着关系的重构,居委会直接听命于街道的模式将被改变,使社区自治组织对政府的关系从长期以来的依附型走向合作成为可能。

(二)大力推进社区发展环境建设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对“进入”社区的考核评比、调查统计等工作实行申报准入制度。建立起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和谐社区评估体系。宁波市江东区提出了社区四个组织协商治理模式。他们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对本社区的重大事务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构建了一个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社区事务的工作平台。对联席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社区几个组织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执行。(www.daowen.com)

江东区还建立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与社区党组织交叉任职制度,社区党组织吸收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委会也吸收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这种有效的制度化运作,增进了4个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社区事务共同协商治理模式。这些对今天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大力推进社区党的建设

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核心领导,既是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巩固党在城市基层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社区要健全党的领导班子,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做好表率。按照“一个社区一个支部(总支、党委)”的原则,重点优化党的组织建设,党员人数100人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党委,往下建立“楼群”“楼道”党支部,并建立健全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

(四)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不断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管理培训制度,到2010年,全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大专学历以上的达到80%以上。近几年宁波出台了一些社区人才优惠政策,不但使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待遇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对稳定队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村社区规划、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要着重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新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以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服务配套、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以行政村为地域,以认同感为纽带,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