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纵向体制整合到横向社会整合的挑战
原来的单位制和组织化社会,依赖的是纵向的体制整合结构。即将政党、政府和社会融入一体化的纵向网络中,从而保证各项资源的有效调动、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对整个社会的有效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纵向网络没有变化,但社会层面的基层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不再是整个纵向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人变成游离于这个纵向网络的自由人,组织变动性、人员流动性不断加快。在人员流动和社会成员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中,“单位人”快速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弱化。由于缺乏完善的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基层政府不得不在社会管理中直接与分散的“社会人”打交道,这不但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弱化了政府的管理效能,也使政府在许多场合不得不直接成为社会成员的对立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如何使纵向体制有效吸纳横向社会结构,在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中找到平衡,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意味着社会变化正在偏离帕森斯社会整合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得不到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有效激励和指导;二是存在着政治刚性控制代替柔性社会整合的趋势,社会秩序可能更多求诸暴力机器而不是文化、制度、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党要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从整体上变革整合社会的组织,尽快建立适应社会多元化和社会自主性增强的整合体制。社会整合的方式通常包括意识形态整合、制度整合、组织整合以及职业和专业共同体的整合,对一个政党而言,主要依赖的整合手段包括意识形态和组织整合,政策性和制度性整合则是通过国家体制来实现。但无论是意识形态整合抑或是政策性、制度性整合都要落脚到政党组织来实现而不能单纯依赖国家体制。政党天生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传播意识形态的组织,但政党要达到这一目的,与其自身的组织建设方式密不可分。所以,中国共产党要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组织建构实现党员的渗透和模范作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方式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建构,以达到向社会渗透和规范党员并激励党员的目的。就这种意义上说,成员资格使政治上相关的系统成员的利益和能量得到释放,毫无拘束地去从事正进行的日常事务,这些日常事务涉及把愿望转化成约束性输出。这种约束性输出从本质上说是组织内整合。内整合的方式取决于外整合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基层的组织方式——从单位制党建到区域化党建正是适应社会变迁逻辑而作出的建构方式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