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执政党基层社会整合在转型期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基层社会多层面的急剧转型,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关系样式发生更为深刻的变迁。城市、农村以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不断发生关系重构和结构重组,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逐步衍生出大量的扁平化的横向关系形式。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正在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面对这种“碎片化”的社会结构,执政党通过单位形成的社会内在凝聚力和认同度,逐渐失去依托与支撑,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在社会重新组织化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组织化形式与基层党组织自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新的组织化要求与党组织管理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因而,如何在理顺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二者自身建设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结构耦合,就成为关系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基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和重构会撕裂社会,引起社会的碎片化,因此,无论就社会自身发展而言,还是就作为决定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的现代国家和政党而言,如何提供有效地组织供给,实现社会重构之后迅速和有效地组织化以缓解社会的碎片化所带来的动荡,就显得尤其重要。现代国家和政党是有效保障社会转型的稳定和发展的核心政治力量,而组织化则是社会实现稳步转型的有效保障。从广义上说,组织化不仅包括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力量,更包括制度和法律层面乃至价值层面的内容。就社会转型而言,“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1]。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化以及制度化及其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就成为有效保障社会稳定有序转型的核心要素。而且,组织化和制度化不仅是转型社会本身所能获取的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现代国家和政党有效供给的结果。事实上,现代国家和政党在社会转型诉求基础之上所实现的组织和制度的供给,一方面实现了转型社会自身重构的诉求,另一方面,正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制度的供给,使得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功能很好地契合起来,使社会的转型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www.daowen.com)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建设国家和整合社会的历史重任。社会整合是指社会的不同因素、不同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的过程和结果。按此理解,社会整合涉及要素结构、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对执政党来说,要保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重点是要通过原有社会系统在要素结构、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等方面的调整,把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整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以维系社会的动态和谐,提高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基于单位制的社会组织体系开始瓦解,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脱离原来的单位组织,进入分散的社会和新成立的经济社会组织。这种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特征,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政党政治整合和政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