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区域化党建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

宁波区域化党建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宁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化党建工作也在实践中得到逐渐发展。2011年7月,在宁波召开的全国党建研究会区域化党建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研讨会对宁波的做法加以充分肯定。这一阶段宁波区域化党建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点:1

宁波区域化党建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宁波区域化党建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

从宁波区域化党建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个历程来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被动适应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2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宁波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逐步成为就业的重要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宁波,特别是在一些开发区域内,流动人口的集聚对当地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扩大,流动党员不断增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逐渐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薄弱领域。原来以单位建制为基础的党建工作和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无法更大程度地满足新形势下面广量大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也无法更好地适应基层社会管理尤其外来人口管理的发展变化。在这种情形下,区域化党建工作就应运而生。这一阶段宁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要特点:

1.以自发为主,较为零碎,不成体系,仅仅停留在不自觉的探索阶段,将其理解为是对传统党建工作模式的一种突破形式,没有提出完整的“区域化党建”的概念,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实践的领域较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主要还是被动地适应基层社会管理发展的新变化。最初,这种对传统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始于以宁波开发区大港工业城为代表的一些现代工业园区内,后逐渐运用到其他地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通过建立区域性党组织,较好地解决了单位党建模式下,党的组织和工作对非公有制企业覆盖难的问题,为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至于推动宁波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还没有更多思考,谈不上研究和推进。

(二)主动嵌入阶段(2002—2010年)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多元化、人口流动急剧化、基层社会民主化、信息交流迅捷化等特点日益显现,社会管理面临诸多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主动应对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宁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化党建工作也在实践中得到逐渐发展。在一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商贸市场、商务楼宇等地,采取“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的形式,充分发挥区域性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取得较好成效。2002年,奉化力邦村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以虚拟社区的形式,把周边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纳入力邦社区党组织统一管理,形成了党组织区域共治的新方式。2006年,制订出台《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甬党办〔2006〕29号),明确提出要探索区域性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建立区域性党组织运作新机制,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随后,在《宁波市基层党组织建设2006—2010年规划》中,提出要扎实推进区域性党建工作。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区域化党建已成为了宁波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品牌。这一阶段宁波区域化党建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点:

1.区域化党建的思想理念基本确立,并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工作重点由初期构建区域性党组织为主向探索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方向转变,实践范围也由以“两新”组织为主向其他领域逐步拓展转变。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以北仑区为代表的区域性党组织、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区域协商议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区域化基层社会管理体系。(www.daowen.com)

2.党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更加契合社会形态,通过推进区域化党建,依据生产力的自然布局和管理对象的自然流向,对基层党组织体系进行调整充实和局部改进,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调控力。

3.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重点日益突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通过结合推进区域化党建,建立健全基层区域协调共建机构,深化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使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发展逐渐成了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为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融合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特征不断显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指出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宁波地处沿海较发达地区,较早遇到社会领域的诸多难题,并在创新探索中不断破解。2010年,宁波市被中央和省委确定为全国、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2012年,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宁波作为大城市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培育典型。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了“8大体系”“38项工作”和“12个重点项目”的工作任务,通过努力,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社会管理工作新路子。与此同时,区域化党建工作不仅在宁波各地普遍认同和深化推广,并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及其外地兄弟城市的借鉴运用,而且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正在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新方向延伸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注重把深化区域党建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区域性党组织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的优势,积极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取得较好效果。2011年7月,在宁波召开的全国党建研究会区域化党建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研讨会对宁波的做法加以充分肯定。会议认为:宁波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一阶段宁波区域化党建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点:

1.区域化党建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探索方面取得新的进步,统筹的思维、区域化的思路已被充分运用到基层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特别是在实施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项目过程中,围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区域性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属地区域化管理为基础,构建扁平式、网络化、全覆盖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将党组织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城乡基层的各个角落,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2.区域化党建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龙头作用得到显现。宁波市委出台《关于以“三有一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意见》(甬党办〔2011〕1号),建立“1+N”社区党委(总支)或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践中,根据“区域化党建、社区化管理”的要求,以行政村(居)、工业园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地缘群体和区域,通盘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在社区建立“一委”(“1+N”社区党委(总支)的区域性党组织)、“一会”(“和谐共建理事会”协商议事机构)、“一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室”(综治工作室),集党建工作、行政事务、社会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统筹城乡党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相配套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

3.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区域化党建从最初的仅为应对流动党员“归属难”“教育管理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两新”组织特别是非公制企业中的“全覆盖”的“权宜之策”,后为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有效实现路径,再到逐步演变成了引领和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推力和有力抓手。实践证明,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使“党委领导”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更大范围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使“政府负责”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建立和谐共建理事会,完善民主协商议事机制,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使“社会协同”有了运作平台,“公众参与”得到可靠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