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建理念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统领作用[1](代序)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大,城乡基层社会结构形态日趋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趋向多元,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不断下移,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显重要,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宁波市委着眼于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统领作用,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建设管理的需要,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坚持以区域统筹为基础、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党建理念,调整基层组织体系,转变党建推进模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与维护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推行区域化党建,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
近年来,宁波市委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形势下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变化,不断创新,大胆实践,适时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符合基层实际的区域化党建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统领能力。
构建“区域统筹、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体系。针对经济区域化、产业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实际,以“便于统筹,得于管理”为原则,按区域化模式调整党的基层组织架构,全面推行“1+N”组织设置方式。“1”为区域性党组织,统筹负责区域内党建工作,做好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育党员、建组织等工作,发挥“孵化器”功能,当个别党组织因单位变动、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时,其党员自动归属区域性党组织管理,发挥党员“蓄水池”功能;“N”为区域内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隶属于区域性党组织管理。按照这一理念,先后在不同区域和行业中,探索形成了园区统筹、街区统筹、片区统筹、村企统筹、村居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行业统筹、产业统筹、人员统筹等10种区域化党建模式,有效破解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等难题。目前,全市已建立区域性党组织916个,形成了广泛覆盖、条块结合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统领作用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组织领导体制。为保证党的基层组织运作畅顺、调控有力,根据区域不同特点,建立了扁平化的领导体制。如在城市基层全面推行“1+3”领导体制。“1”是街道大工委制,由辖区内有影响力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副书记、委员,对区域内党建和社会公共事务等重大事项共商共定;“3”分别是街道综合党委、社区党委和行政党委,按条块职能执行落实工委决策。与此相衔接,在社区同步推行兼职委员制。在农村探索推广“一纵三横”的基层党建领导架构,在纵向上,形成县(市、区)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和区域性党组织的领导体系;在横向上,形成县(市、区)、乡镇党建工作指导协调委员会和村(区域)党建共建理事会等三级共建协调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的基层党建领导体制,提升了党组织全面统筹的能力。
构建“区域共建、共治共商”的协商议事机制。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一方面,重视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鼓励他们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商协调机制,即根据区域实际,建立各类社会管理共商议事会,广泛吸纳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社会群体参与,通过分头听取辖区各界意见建议,多渠道了解各方利益诉求,让辖区内各阶层以不同途径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各自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协商会议,让各方平等协商、群策群力,协商解决区域内公共事务,协调化解各类矛盾,确保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发现处置,形成了“党建共抓、发展共谋、和谐共促、矛盾共处”的良好工作局面。如在城区商务区块和楼宇中,过去一些单位常因跨道经营等琐碎小事引发矛盾,甚至出现群体事件,有了区域协商机构后,相互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关系变得融洽,一些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和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全面提升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
宁波市委始终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群众实际需求,全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服务先行工作理念,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效。
搭建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本着“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理念,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先后建成了遍布城乡的党员服务中心(站、点)1465个,并根据党员群众需求,不断优化整体布局、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从而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各级党组织了解民情、获知民需、帮解民困的新渠道。如通过81890710党员咨询服务热线、党员服务网页和各服务中心三方联通、相互联动的方式,3年来共接听党员求助电话29540多个,网上征求意见5000多条,发放征求意见表4.7万余份,在各级党委政府准确把握群众诉求、有效实施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党组织关怀党员、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共接待服务党员群众2.6万人次,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1.1万余件;成为了调处矛盾、促进和谐的新平台,如慈溪市依托党员中心组建了“党员老娘舅”邻里矛盾调处队,今年以来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0多件。
打造精干高效的服务队伍。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在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自愿参加、能岗相适、无偿服务的原则,全市共建立1100多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参与党员达10万多名,推出服务项目250多个。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党员志愿者招募、活动、管理和教育制度,如按组织关系、活动关系、区域关系、行业关系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党员志愿者技能培训,拓展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本领;设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协调机构,统一负责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协调联系;实行党员志愿者“星级管理考评”制度,加强表彰激励;确定每年的3月份为“服务月”,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服务日”,开展集中性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党员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和长效化,等等。在宁波,党员志愿者已成为引领社会相互服务、实现社会有序管理的重要力量。
创设群众欢迎的服务载体。为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贴近社会实际需要、满足群众多样需求,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市、县(市、区)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全员参与联镇(街道)带村(社区)活动,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服务能力。全市2573个村、324个社区、116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9所高校和15120家企业的党组织相互结对,通过共抓组织建设、共育党员人才、共谋科学发展、共享党建资源、共帮困难群众,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了服务水平共同提高。同时,按照“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思路,精心设计服务载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群众欢迎的服务品牌。如慈溪市、北仑区广泛吸收党员志愿者参加“和谐促进会”,发挥“民情中转站”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海曙区依托81890求助服务中心,将党员志愿服务信息纳入社区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服务;江东区和江北区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根据党员个人特长、兴趣爱好,成立医疗卫生、法律咨询、书法、摄影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为广大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党建,着力提高党组织的服务管理效能
面对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管理新问题,以及对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带来的新挑战,市委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全力推进信息化党建,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能和引领应对社会舆情的能力。
开发党内动态管理系统。早在2004年就建成联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企业、社区)的四级信息网,录入全市2.3万个基层党组织、42.5万余名党员的基本信息,具有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基层组织生活情况预警管理和党内基本信息实时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升了党务工作的效率。依托政务内网,借助公安、工商等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构建“查、建、联、管、用”一体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提高党员管理的成效。推广运用党员基本信息IC卡管理模式,推行开放式组织生活,试行党员分类量化和积分管理考评办法,突破了传统组织活动“限时、限地、限人”的局限,让党员凭卡就近参加组织活动,随时记录相关积分,实现了城乡党员管理无间隙对接、信息无间隙交换,既方便了对党员的考核管理,又增强了组织活动的便捷性、开阔性和实效性。
搭建网络宣传教育平台。“东方党建”网站开通10年多来,已累计发布党的方针政策、前沿理论、实践经验等信息6万余条,访问量达3300多万人次,成为宁波党建工作对外宣传和相互交流“第一窗口”。2006年建设的“宁波干部党员学习网”和“宁波干部网上学院”,集“教、学、考、管”于一体,已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平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先锋”电视频道,为城乡党员干部构建起了全天候互动式的学习教育平台。此外,针对当前年轻党员思想活跃、互联网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基层党组织纷纷通过设立“网络e支部”、党员学习QQ群、党建微博、党内论坛、专题网页等方式,创新党内学习活动形式,既提高了党员学习教育效益,更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www.daowen.com)
建立网上信息公开沟通机制。针对网络对现实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众反映意见、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的形势,宁波各级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坚持定期围绕群众关注热点,与网民开展在线交流,做好解疑释惑、收集民意工作。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均公开部长信箱,开通官方微博和组工干部微博,经常性地与广大党员群众交流互动,帮助基层党员群众了解党建内容、理解党建工作。许多基层党组织也利用网站、网页及时发布党建情况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支持。2011年,市、县(市、区)两级还开通了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除及时向党员干部发送中央和省、市委重要政策及党内重要信息外,还定期征求广大党员对党的建设的意见建议,架起了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沟通交流的“空中通道”。
四、注重资源整合,为基层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保障
为保证基层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市委十分重视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全力推进城乡基层干部队伍和党组织阵地建设,不断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实现了有人管理、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
完善党务人才保障机制。一方面,创新选配方式,配齐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党组织书记。在农村、社区和区域性党组织的换届选举中普遍推行“公推直选”,使一大批群众公认、能力突出、务实为民的优秀党员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中。另一方面,按照“职业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思路,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即建立“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人才库”,规范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日常管理、报酬待遇、考核评价、表彰激励机制,对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进行职业化的管理;通过全日制脱产培训或修学分非脱产培训的方式,对党务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党务培训,进行资格认证,提高他们社会管理的能力;通过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的方式选配基层党务工作者,促进其合理流动,满足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目前,全市共储备基层党务人才3500多名,拥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
健全党建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各级党费适当补充和其他渠道积极筹措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县(市、区)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年下拨,重点向党员人数较多、工作任务较重和保障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区域性党组织倾斜。在农村(社区),党建经费按实际开支列入工作经费,实行“费随事转”“项目管理”,保证经常性党建开支和重大党建项目开支。对“两新”组织在加大党费返回力度的基础上,出台党费税前列支政策,确保党建经费投入。基层党员活动经费按不低于100/年·人的标准,由县(市、区)留存党费和财政按1∶4比例划拨。同时,建立农村(社区)干部养老、医疗保险政策,保证村组织书记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社区党组织书记报酬不低于当地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不低于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此外,全市各级党组织建立了总额达1.1亿多元的党员困难互助金,用于党内困难帮扶和党员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已累计为14872名党员补助766.3万元。
创新组织阵地保障机制。积极适应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和公共服务延伸的需要,将基层组织阵地纳入公共配套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和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标准化建设,并在一些中心村、社区、产业园区和外来人员集聚区,采取“政府投入、多方参与”的方法,建设大型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同步考虑党的活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企业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便民服务需要,设置各类功能室,开设相关服务窗口,为各类组织开展活动、服务群众提供场所,让基层党员群众可以不出区域就获得“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此类公共服务中心1028个,其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412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616个,平均面积758.7平方米,实现了生活、卫生、教育、文体4个“10分钟服务圈”城乡全覆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个实践课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组织就是这系统的“心脏”。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统筹、勤于服务。在工作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启示。
必须根据社会形态的变化,不断创新基层党建的推进方式,才能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基层的全面有效覆盖,是党组织发挥统领作用的基础和保证。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组织大量涌现,社会流动性增大,原有的单一组织体系已越来越与现实社会形态不相适应。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破解这一难题的创新,不但使基层组织体系架构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有效解决了基层党建面临的“组织组建难、党员发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难题,也有利于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整合党建力量和资源,使之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协调经济社会关系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各方的职能。
必须着眼于群众满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领导力和公信力。在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诉求日益强烈和多样,这就要求基层组织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服务拓展工作、以服务扩大影响、以服务赢得支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方能提高社会管理中的领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正是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宁波广大基层党组织能很好地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统领作用,始终保持宁波经济社会的科学工作发展、和谐稳定,与市委近年来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密不可分。
必须充分认识各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协调能力,才能在社会管理中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正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党组织必须在统领全局的前提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进一步调动产业、协会、组织等主体共同管理社会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力量,这是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朱 伟
2012年10月
【注释】
[1]此文是2011年7月29日,本人在全国党建研究会、宁波市委共同举办的“区域化党建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上代表宁波市委作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