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区域城市群的发展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形成东部地区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其交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城市群及城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被延伸拓展,将被区域城市群所替代,而区域城市群发展与更广概念上的城市群交通关系极为密切。通过高速交通方式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城市群,其交通的发展有城市交通共性的一面,也有其新的发展特征。因此,解决好由于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带来的城市群交通问题,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3.4.2.1 区域城市群发展概况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下,区域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拥有便捷通达的交通系统和通讯网络,保证各类经济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具有强大的协同效应,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区域城市一体化的趋势,根据目前的经济政策,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东部快速发展、西部战略开发、东北老工业振兴和中部综合崛起的四大区域板块。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79个发展到2004年的657个,城市结构逐步向大中城市发展。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的设想,我国大陆将形成三个层次11个城市群:第一个层次是大都市连绵区,包括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和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3大都市连绵区;第二个层次是重点城镇群,包括辽中南城镇群、关中城镇群、成渝城镇群和江汉平原城镇群等4个城镇群;第三个层次是其他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城镇群、中原城镇群、湘东城镇群和海峡西岸城镇群等4个城镇群。北京作为首都引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海正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面貌走向世界;广州坐镇“珠三角”构筑多功能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重庆位居中国西部,日渐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3-1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图
3.4.2.2 区域城市群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交通系统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脉,也是区域产业整合的前提,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群的形成和功能发挥与交通系统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基础设施整合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系统效益,而且是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4]。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原有的点状表征进化为体状表征(如图3-2所示),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因此,城市群交通发展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在城市群内,交通运输方式得到更新,出行者日常活动的区域不断加大,对于中、长途运输而言,逐步由点对点运输方式转化为域对域运输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已不再适用,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交通规划方案进行整合,使其符合经济与交通发展的要求。
(www.daowen.com)
图3-2 城市群运输模式转变示意图
我国城市群存在的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现有的交通设施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交通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与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滞后。至2005年底,我国仅有10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总计仅420km,且沟通区域主要城市群的城际交通的通行能力不足,空间资源约束与交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一体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衔接。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缺乏衔接,不同的交通管理部门编制的规划不配套、不衔接、不易操作实施的问题较突出,直接造成不必要的交通效率降低和资源浪费,并且影响到运输服务质量,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城市与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滞后。铁路、公路客运站等独立建设,衔接不畅,城际铁路、公路城际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分离,旅客出行换乘不便。
(3)交通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区域城市普遍存在交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人们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低,不足40%,公交优先发展不足。城际交通结构单一,铁路,大多属于客货混合运输,缺乏独立的公共型城际客运系统,铁路所承担的城际交通旅客运输能力有限,城际客运交通主要由公路承担,约占90%左右,但公路运输时间长、费用较高,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客出行需求,制约了城际交通的发展。
(4)交通需求增长迅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各大中城市虽加大了公路和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设施规模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总体上,公路可以达到基本适应状态;但城市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城市道路建设仍然滞后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主要表现为道路拥有水平的人均道路长度和面积指标仍然偏低,特大城市道路长度年增长率为2%~10%,而机动车增长率普遍在15%以上。
(5)资源环境与城市群交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城市地区城镇、产业、人口高度聚集,交通需求量大,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现有的交通发展模式,是一种低效率、粗犷式的发展,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缺乏大运量、快速、环保型的轨道交通方式。同时,日益紧张的城市建设用地,使作为城市发展轴线和城市连接纽带的轨道交通出现了建设用地匮乏的局面,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不利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建设。
(6)交通投资主体单一,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现行交通体制和政策条件下,除商业性的对外客运交通和货运外,投入后的产出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因而无法实现投入的滚动与增值。单靠政府投资是有限的,这种投资体制实际上不具备补偿历史欠账、缓解当前交通供需矛盾的能力,更难适应区域城市群交通未来发展对巨额资金的需要。现行的交通政策、投资体制和运营管理体制,缺乏交通所具有的商品性、公益性的双重属性,缺乏把具有商品性的交通共享资源纳入有偿使用和区别对待的轨道上[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