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工业信息资源质量指标体系是个困难的过程,特别在国家层面上,需要慎重设计与选择和业务相关的指标,将衡量资源质量与监控业务的活动绩效进行对比。质量指标的制定应坚持合理原则,以反映系统对资源质量的需求。质量指标的选择与质量控制模式相对应,而质量控制的范围、指标的种类和控制宽严程度等与系统建设与运行成本相关。如果指标选择过少,则无法达到控制要求;如果指标选择过多,或控制程度过严,则对应成本就过高。
在信息资源质量指标体系选择上,要考虑如下因素。
1)可度量性
质量指标必须可度量并且能在离散值域范围内量化。同时应注意,虽然许多质量特征都可被度量,但不一定都能转化为能体现与业务相关的质量指标。
2)业务相关性
如果某项指标不与业务运行效果关联,则其意义就很有限。因此,对每项数据质量指标,都应说明其满足数据质量可接受度的阈值及其与业务预期的关联性。
3)可接受程度
质量指标体系为数据质量的业务需求提供框架,对质量指标的量化将为数据质量水平提供实证依据,并以可接受程度的阈值为基础,来判断数据质量是否满足业务预期。如果数据质量表现等于或高于可接受定义阈值的程度,数据质量便满足业务预期;否则,需要重新考虑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选择更适合的指标项,或变更既定指标控制的宽严程度。
4)责任制度(www.daowen.com)
数据质量指标是否满足业务预期,与对应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密切相关。根据传统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之理念,可推广为“信息资源质量是设计与加工出来而非检验出来”之原则。因此,对数据质量加工就要设定各相应管理岗位的角色。通常,业务流程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同时,数据责任人通常会被安排执行适当的查验与纠错任务。
5)可控性
任何适合作为数据质量指标的可度量的特性,均应反映应用系统领域的某些可控制因素。换言之,如果数据质量指标值的评估反映了不良数据质量,则应对所度量的信息资源采取相应的改善行动,使之达到既定目标。
6)可跟踪性
可量化的资源质量指标能衡量系统中资源的运行品质。工业信息系统运行涉及多个环节,对信息质量的跟踪就能帮助责任人监控在数据质量服务水平协议(SLA)框架范围内的相关活动,同时证明任何数据质量改善活动的有效性。当某项信息流程达到稳定,持续的质量跟踪会把统计控制流程固定化,以确保对数据质量持续可测。同时,可跟踪性也是开展可溯源性管理的前提。只有当各项指标在信息系统内部具有可跟踪性,才能在其脱离系统时为资源质量溯源提供可信依据。
7)用户参与性
如果没有各级各类信息资源使用者参与质量体系的设计和审查,潜在的数据异常乃至错误就可能无法发现。在自顶而下的信息质量评估方法中,有经验的用户在参与业务流程和关键数据设计时,往往会发现显在与潜在的资源质量问题。他们对业务流程如何使用数据,哪些数据元素对于业务运行关系重要等均有实际的理解。通过质量评审报告、质量记录和质量诊断能判定数据错误类型,他们还能评估各类数据问题对业务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用户也许对上述资源指标体系不熟悉,或对如何将数据分解为各类与质量相关的元数据、主数据、校验数据和各种核验模型等不熟悉,这就需要与专业的数据质量分析员协作,才能设计出实用合理的资源质量保证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