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信息资源质量保证的目标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一体两面的工作。质量保证更强调被控制对象的能动性以及对用户的质量承诺。信息领域中的质量管理还具备一系列的新特性,但均与系统功能和结构相关。以联邦编目系统为例,其框架依然在政府、军方与民间应用范围内,但资源由国防后勤信息服务中心统一维护,履行质量保证义务。相关作业受相应的行政法规支持(如美国国防部指令DoD41551号《质量保证》),目的是保证全国物品供应系统的信息资源质量符合以下目标:
(1)质量符合性 联邦编目系统中的物品、数据和服务均符合联邦编目工作要求,满足国防综合数据系统履行其职能,达到相关规程的要求,符合国防部初始供应品和其他采购品审核手册的规定。
(2)质量可行性 保证联邦编目系统中的物资、数据和服务的特定要求均是可行、可实施的。
(3)质量效果性 使联邦编目系统用户的不满和工作低效得以预防或消除。
这些目标,提供了从国家、行业到企业的信息资源质量保证的总体框架,具体质量指标则在此基础上分解而成。在美国及北约各国,质量保证的目标是由符合性、可行性与效果性综合而成的,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时,也由此三方面分解而成。资源质量考核,也从此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2)工业信息资源质量保证的内容
信息资源质量保证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技术因素相对单纯与成熟,管理复杂性和难度较大,且越高的层面,如行业与国家范围中,涉及因素就越多,也就越难管理,行政保障甚至法律保障就越显重要。如《美国法典军事法卷•第10篇武装力量以及附则》第2320条“关于技术数据的权利”中就有“(七)要求承包商在交付技术数据或提供支持数据使用权时作出书面保证,确认此类数据是完整的、精确的和符合合同中有关技术数据之要求的”。
技术要求是信息质量保证的先导,资源的技术性目标要求整个资源系统内数据无差错,能实时提供,能对中央数据库的记录实时维护,保证新的合格资源能不断输入,并及时发布供用户使用。
在管理上,信息质量保证涉及每项作业的质量规划与质量方针。这些工作都围绕提供表明物品、信息和服务符合既定规范,达到满意性能的合适性证据。具体包括:
(1)制定(或修改)资源质量标准,按这些标准测定和比较质量控制性能。
(2)制定和评价质量检验方案。
(3)在实测数据或性能偏离可接受的质量水平时采取纠正措施,以及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采用预防性技术措施,同时还要进行多种因素间的平衡等。
具体实例如QR码(即快速响应码Quick Response Code,目前采用最广的一种二维条形码,由日本Denso公司于1994年推出),当其在记录数据内容,生成二维码图形时,就有不同等级的纠错能力供编码时选择。如L级:约可纠错7%的数据码;M级:约可纠错15%的数据码;Q级:约可纠错25%的数据码;H级:约可纠错30%的数据码。使用者要根据设计数据识读性方案,按照质量符合性、可行性和效果性三者综合权衡之原则,在数据纠错等级、条码尺寸大小和阅读响应速度之间慎作平衡。
3)工业信息资源质量保证的步骤
在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中,质量保证主要由3个步骤组成。
(1)制定信息质量符合性标准 合格的信息资源是按科学合理的规程采集与加工出来的,这些规程通常由各种加工标准、判定模型、作业流程、既定目标等组成。它们在各个环节上形成符合性标准,其要求明确,陈述简洁,彼此形成配套保障关系。
(2)确定质量偏离标准 信息资源被判为不合格时要以相应标准为依据,且不合格的情况可能多种多样,有内容上、格式上的偏离。而偏离多大时才被判为不合格,均需要按系统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偏差状态可用一系列的代码来标识,这些代码同时又可统计不同状态的质量偏离情况,从而为进一步判定对象为系统性偏离,还是随机性偏离提供依据。
(3)研究质量整改措施 对信息质量偏离情况进行记录与统计,可对不符合性的起因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工业信息系统也是人—机系统,在计算机一端,偶发性信息质量偏离较少(由物理故障导致的除外),通常为系统性故障,如由程序或算法等问题引起。而在人员一端,则可能出现随机性质量偏离。如信息质量偏离是系统性的,则要对资源采集与加工流程,甚至作业标准等进行修改,其改正措施多为寻找错误起源,修正bug,版本升级等。而随机性偏离在统计分布上难有规律可言,只能从管理规章,提高参考者的能动性,结合系统建立各种纠错与提醒机制等方面入手。
4)工业信息资源质量保证的对象
无论在企业还是国家层面,工业信息资源质量保证需要一系列基础性技术措施来实施。基础性,是指各项保证措施从底层资源开始。在联邦编目系统中,仅以数据一致性的质量指标为保证对象,就设计了如下保证措施:
(1)质量保证范围 国防后勤服务中心总物品记录(TIR)中的每条记录。(www.daowen.com)
(2)质量保证对象 每种物品的信息档案数据,以及来自各物资统管部门、大单位的分级档案。
(3)质量保证应用 国防自动检索系统(DAAS)档案中的每条数据记录等。
实施质量保证要求按常规的设定时间、设定内容进行数据质量比对,以保持全国乃至全球各参与国中,同一物品及相关对象记录的统一性与一致性。
5)工业信息资源质量保证的制度规定
信息资源质量管理是确保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可用性的关键,国家工业信息资源质量干系重大,任何错误都可能影响全局。因此质量保证需要相应制度给予保障,这些规章中有一部分是针对信息资源进行主动抽样检查比对的。以联邦编目系统为例,相关法规规定要每隔120天对中央编目库中的数据资源进行一次统计抽样检查;要将联邦物资分类体系(FSC)中大类和小类下的全部物品数据记录至少每年轮检一次。
抽样批量的值依据联邦物资分类中的物品总数、美军标准MIL-105 D规定的每个国家物品标识编号的数据元数量。抽样检测主体单位,则由国防后勤服务中心和各主管单位轮流按管理类目与物资类别总量抽样,对所抽取的资源样品作质量指标检测。此类抽样轮检重点还只针对数据一致性进行,图14-1中的其他各项质量指标还需按相应的技术规程来进行。
基于数理统计的资源质量控制措施,可确定人-机系统中对业务影响较大的问题,而持续的质量轮检监控,则能发现一些潜在性、关联性质量偏离。特别是关联性分析,能发现一些表象上无关,却存在统计相关意义的资源质量缺陷。同时,统计监测还可看到纠正措施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分析中可能会发现一些重要的质量逻辑信息。例如,某个异常数据值的出现可能反映了作业流程中的不适当;而某种设备失效数据可能反映了某个供应商为不合格供货者的情况,等等。
6)工业信息资源生命周期与信息质量保证
信息质量保证将覆盖工业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全程。该周期也被视为信息生命周期、数据生命周期。按质量管理要求,对象质量管理周期往往不低于其生命周期,而对象信息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对象的实际生命周期。这由三点使用与管理因素所致:
(1)许多工业品信息,如其代码、设计和描述性资料等,往往需要长期保存,即使其对应的产品已停产,其资料也需永久存档。
(2)满足质量溯源之需。一些产品或服务过程,虽然其已经停产,或已不在市场流通,或服务过程已经中止,但已售产品为客户所使用,或服务已为需求方接受,一旦发生质量纠纷时,生产方、销售方、运输方和服务提供方等均可能被要求进行质量责任鉴定与责任划分,此时就需要产品或服务的完整溯源性信息。
(3)信息资源已是数字化的,其复制与永久保存的成本极低。
工业信息资源生命周期也称为工业信息生命周期、数据生命周期、信息价值链或信息链等,可分为多个阶段,如规划(Plan)、获取(Obtain)、存储与共享(Store&Share)、维护(Maintain)、应用(Apply)与报废(Dispose),简称POSMAD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具体内容如下:
(1)规划 这是资源质量需求准备阶段,内容为确定质量目标、规划质量指标构成、确立质量标准和定义。该作业存在于业务定义、模型设计、流程定义、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运行组织等环节,许多环节都被当做信息质量规划的一部分。
(2)获取 是创建记录、购置数据、加载外部文件等环节。质量保证体现为对资源获取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
(3)存储和共享 信息资源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政府、军方与民间系统的数据库或文档中。通过网络、应用等方式实现资源流转共享,质量保证体现为资源接口,保证各参与方资源能成功对接并转换为内部资源。
(4)维护 目标是确保资源的持续有效性与正确性。质量保证针对内容更新、变更、操作、解析、标准化处理、校验、核实、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消除重复、资源定位、资源链接与匹配的正确性等。
(5)应用 这一领域的保证是使资源达到运行目标。内容如检索数据、支持管理、流程自动运行等环节中的质量。
(6)报废 放弃不再有用的资源。内容有数据归档、删除数据或记录,等等。
生命周期模型与管理对象与系统规模相关,如企业和国家对工业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各自的规模、复杂程度、业务范围、管理目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共同点是:工业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无论对企业或国家,都是战略层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