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约零部件信息资源的深化
尽管联邦/北约编目系统中零部件占据很大一部分,但从上本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系统在新战争理论的推动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造。由设立在卢森堡的北约国际标准化工作组(NATO Workshop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负责指导实施。具体目标如下:
(1)零部件数字化 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的CAD和CAM等,带动了企业零部件数据的规模化建设。北约首先将数以吨计的零部件图纸,转换为以光和磁为载体的、能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称之为“to switch from documents to data”,该内容恰与波音的产品标准数字化数据工程相同。再按零部件功能、结构与特征分类,生成计算机可感知(Computer-sensible)和处理的数字化对象。零部件数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作业平台化,支持零部件设计与电子商务应用20世纪90年代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政府、军方和企业之间进入动态供应链运行阶段,产生了以产品特征而非产品实体为单元的信息对象,提供可多重查询和分析比较零部件作业需求。这一阶段要求计算机能按模型进行零部件描述与分类,以2D及3D形式呈现零部件,在跨国协作中开展产品设计。
(3)描述深入化,提供更多的对象特征与性能资源 数据库中零部件数量在增加,其特征属性信息更以几何级数积累,出现了特征属性与零部件对象既互相承载又彼此分离的现象。国家和企业系统双方都有了需求,一是能俘获与识别具有相同语义(the same semantic meaning)的编码特征对象;二是建立零部件分类库,设计者能从库中获取零部件族的内容、支持智能筛选、对象性能判别等。
(4)标识全球唯一化 计算机在全球网络中的地址唯一性,手机号的全球唯一性等,代表了识别对象从“类”细化到“类”下的每个单件“品”的发展趋势。这就突破了原先北约物资号的限制。同时还要求零部件的特征值具有可测量、可编码、可分级、可整合与可抽取等要求;属性应能被系统区别,应支持信息交换等。(www.daowen.com)
根据这些要求,北约提出“从物品数据库迁升至零件库(to migrate from item database to component repository)”,“从信息编码转换至格式化信息模型”(to switch from information encoding to formal information modeling)的要求。将原先以对象数据表为特征的记录,深化为能逐级分层的关联零部件检索与呈现形式。北约通过与ISO、IEC合作,提出以通用件、标准件等基础零件信息支持CAD、CAM,以及建立如ISO10303(STEP)《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系列,以及ISO13584《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零件库》系列,IEC61360《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及相关分类模式》即EXPRESS字典模式、字典模式扩展等,以建立通用零件库(PLIB)词典系列(参见第15章)。
2)工业信息资源开发重点的下移
伴随零部件信息资源升级建设,北约工业信息资源开发出现了两个重点下移,即从成品向零部件下移,从实体对象向抽象特征属性描述下移的过程。这实际是信息资源加工的深入与细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传统的编目系统诞生于工业化时代,信息作为工业品的附属,其编目完全按工业品划分,不合理性逐渐显现。如联邦/北约编目系统分类中,“39”大类为“物资运输设备”,“47”大类为“水管、管子、软管和配件”,“48”大类为“阀门”。显然,“39”大类下的物品,如“3910”为传送机(包括气动管道系统,移动式、固定式、有动力和无动力传送带,传送带装货机等),每种设备都包括了各种规格与型号的管子和阀门。这种将成品与零部件分在同一层级、按同样识别规则赋予同样结构代码的方式就不合理,如仅用于对象外在标识,问题尚不大。信息时代,物品信息资源早已超出外在标识范围,进入对象内在结构描述阶段,此时涉及对象内部加工与装配层级问题,矛盾就此显现。编目系统要从标识细化到描述,就必须突破粗放式信息资源加工模式,采用更深入细致的层次加工模式,将信息资源加工重点落实到零部件层面。
而当信息资源加工由产品外在特征转向其内在属性时,就导致了信息资源建设重点的再一次下移,即从零部件下移至其特征属性上。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到2005年时,北约编目系统已对35000种拥有核准名的物品归纳出20000余种不同的特征,由此提出了基于全球统一描述对象的物品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构架。
从两次下移中可以看到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加工的两次飞跃。正是一线设计师们一再将各类零部件的功能从其原先的承载主体上分离出来,集成并重现于其他产品实体上,推动了工业品的不断创新,不断朝着集成化与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于是,产品及零件特征属性资源的细化、分离和集成、载体的变异等,就成为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一大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