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的唯一性、代码结构的科学性、代码表述的一致性、代码内容的指代性、代码组织的逻辑性与排列的顺序性等,都是代码体系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些要求随系统和应用的不同在实现难度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代码唯一性,在一个企业或机构中较容易实现;但在一个行业中,较难实现多企业间的代码结构一致与表达一致;在国家层面,当涉及许多不同行业与不同领域时,就更难实现代码的一致性与唯一性。
以行业为例,北约编目管理委员会AC/1352011年对一种最简单、使用最普遍的工业零件——平垫片作了简单调查,发现目前欧洲几大知名公司的内部零件号即零件代码互不统一,如表12-1所示。
表12-1 欧洲知名企业中的平垫片的零件号示例
设对表12-1中的各家企业建立代码共享体系,就出现如Part NET公司CEO Don R. Brown以图12-2模型说明的情况:小火车代表各家信息系统,包括其中的代码资源。
不同系统间信息交互,通常以如下三种模式进行。
1)各系统代码形态与内容一致
此为理想模式,相当于各用户都在同一系统中,彼此间无需资源转换,该模式正是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但这类资源多限于基础类信息,如居民身份代码信息等;各系统可添加内容构建自己的应用,如公安警务通系统等。国家工业信息的基础资源,如物品名称、编码和分类与描述等信息均应按此要求建立,才能统一,如美国的联邦编目系统。
2)代码不一致,彼此间互建接口
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如表12-1中同一对象在不同企业的结构与表达不一致。如各企业间建立资源接口,开展互操作,必将如图12-2所示:N个不同系统间,两两成对“信息整合”所需的接口数为N×N。每新增一个信息源,所需接口数呈(N+1)平方的量级增长,而建立与维护这一接口系统的成本将呈指数量级增加。图12-2证明:在国家工业领域,“百花齐放”的编码方式根本无法实现资源整合,即便在少量系统间勉强整合后,也是不可持续的。(www.daowen.com)
图12-2 不同信息源转换所需资源接口数示意
图12-3 统一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示意
3)代码不一致,建立中央接口池
这是一种既现实又经济的资源整合方式,模式如图12-3所示。各企业间无需两两成对建立接口,只需与一个中央接口池相连,彼此间就能交换与共享资源。各单位只需面对一套接口,成本较低。对中央接口池而言,N家企业采用同一接口标准,成本将按不超出算术级数的规模增加。考虑边际效应,加入企业的数量越多,总成本就越低。如表12-1中各企业,只需与一套标准代码建立映射,就能彼此检索信息。图12-3上部代表一个统一的第三方资源中心,中部代表标准资源接口池。在北约集团,资源接口池体现为联邦/北约编目系统及相关管理体制,有再多企业的数据彼此不一,都可借此模式转换共享。显然,这是处理包括代码在内的信息资源最实际、成本最低的模式。
4)国家代码资源中心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模式
早期工业信息系统,由各企业自发、分散、独立建设,其中代码结构不一、编码规则不一、指代内容不一。联邦编目系统试图提供统一的第三方接口,通过代码字段桥接,实现异构资源内容的交互。企业可通过两种方案实现信息互操作:一是与国家代码系统建立对照表,企业对外的信息交换,通过对照表转换为国家代码,实现与其他采用同样对照表的单位信息交换。二是企业内部直接采用国家代码,这就无需再建对照表。虽然后一方案更为简洁,但出于三种原因,企业更愿意采用前一方案:①新产品与新过程最先形成于少数企业,此时尚无国家代码,只能由企业先编制内部代码。②国家代码的分类较少且口径过宽,往往不能满足专业企业对物品品种规格详细管理的需求。③如表12-1所示的许多历史悠久的大企业,其代码资源(编码方案、代码结构及码位长度等)早已定型,加上企业内部安全保密等需要,不会轻易改动代码体系。同时,仅建立与维护一套国家物品代码对照表的成本不高。所以,第一种方案是既满足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管理,又满足企业经营之需的模式,已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所采用。
这样,各企业内部使用的种种代码,对于国家代码体系而言,就属于“参考码”或“参照号”,参考码与国家代码建立对照与转换,就成为国家代码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