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分类整合成功

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分类整合成功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有如下两大因素促使工业对象分类体系产生新变化。图11-1全球各知名分类体系间无法融合示意图图11-1为全球各领域中知名分类体系,曾有过多种将其整合的尝试,但均未成功,主要是因为分类结构不同,适用领域不同等。这些分类体系的特征如下。ISIC 联合国制定并维护,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分类体系之一。该分类体系主要在宏观经济和统计分析领域使用。

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分类整合成功

知识经济时代,有如下两大因素促使工业对象分类体系产生新变化。

1)现代工业品的发展

传统分类原则是“物以类聚”,即物品按其结构、性能与用途等特征分类。但这都基于一个前提,即对象的主要特征是单一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物品朝多功能、多用途、复杂结构的方向发展,导致工业品的单一类属特征日益模糊。如手机早已超出通话功能,变成集微电脑、网络终端、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收音机、MP3、MP4、导航仪、游戏机、小额支付工具、二维码识读器、电子书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物品。其他工业品也都普遍出现了这种功能泛化的趋势,这就导致物品分类的泛化。这种飞跃就动摇了传统工业品的特征分类基础,瓦解了物品单一特征分类体系。

其实,这一问题在早期的国家工业品分类资源体系中就已存在,当时的分类原则是“下级零部件随上级物品分类”。如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总成中都有油泵,则机油泵可分别分在两类发动机之下。而两类发动机总成的功能单一,不会对分类体系造成混乱。但上例中的手机就是独立产品,其功能繁杂且无上级总成,这就突破了单一功能分类体系框架

2)现代分类体系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高科技产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工业信息分类体系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工业品功能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使单一分类越来越难于进行,或难被各界一致接受。另一方面是各种国际上各类综合性与专业性分类体系逐渐增加,彼此间难于交互映射,如图11-1示意。

图11-1 全球各知名分类体系间无法融合示意图

图11-1为全球各领域中知名分类体系,曾有过多种将其整合的尝试,但均未成功,主要是因为分类结构不同,适用领域不同等。这些分类体系的特征如下。

(1)ISIC(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联合国制定并维护,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分类体系之一。二战后,为促进世界统计工作的发展,1946年联合国成立了隶属于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统计委员会,并于1948年发布了ISIC。其后,于1958年推出了ISIC1.0,1968年推出ISIC2.0,1990年推出ISIC3.0,2002年推出ISIC3.1,2006年推出了ISIC4.0版等。该分类体系主要在宏观经济和统计分析领域使用。

(2)eCl@ ss 是一种工业物品和服务项目的分类与描述的国际标准。由德国多个行业的领导企业共同参与研制,并兼容欧洲诸国标准及部分国际标准,覆盖了25个专业范围,4层分类级,包含约75000主题词。特点是不仅有对象的分类、代码,还包含对产品和服务的描述属性集,支持多语种电子商务。由于机械电气化工、精密仪器等行业在德国具有传统优势,加上如西门子大众汽车宝马奔驰-戴姆勒、巴斯夫奥迪、安龙、博斯、施赖德电气、德国铁路、魏德米勒、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大公司的参与、支持和采用,使eCl@ ss体系在欧盟中颇具影响力。

(3)NAICS(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工业分类体系) 源于标准工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体系。SIC是美国沿用了百余年的工业分类统计核算体系,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到计算机时代的每一步信息技术变迁,成熟度和普及率极高。不仅在美国,也在西方各工业国的政府、军方、企业与社会各机构中拥有众多用户。有三大原因促使其从SIC升级为NAICS体系:

①知识经济时代,催生了大量传统工业时代没有的产业门类,SIC在经历了多次结构性调整后,已无法承受新增产业造成的更大的变化。

②科技发展使原有的产业门类发生了多次调整,最著名的如1997年,美国将“计算机制造”从“高科技领域”调整至“一般制造业”类目,引发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门类的调整,导致了SIC的彻底变革。

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的签订,美、加、墨三国放弃此前各国的产业分类系统,统一使用一套官方的商品和服务分类系统,终于促使NAICS体系诞生。

(4)UNSPSC(The Universal Standard Products and Services Classification,通用标准产品和服务分类体系) 是由联合国通用编码体系UNCCS(Common Coding System)和邓白氏的标准产品与服务分类SPSC(Standard Products and Services Classification)两系统合并而成。这是在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环境中,利用联合国的权威性以及邓白氏在全球的影响,建立起比较适合于电子商务的产品与服务的分类系统。每一种产品和服务在UNSPSC体系中,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目前,该体系已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GS1(全球第一商贸标准化组织)进行维护。GS1由首先建立通用商品条形码系统的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UCC)和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EAN)两机构合并而成,拥有商品零售与物流管理领域的丰富经验,与各国各地区的编码机构有着官方联系等优势。这套分类体系比较适合于非政府与军事物资领域的民用商品与服务项目的电子商务。

(5)CPV(Common Procurement Vocabulary,共同采购词典)欧盟政府采购时使用的官方商品和服务分类系统。

(6)Industry Classification(产业分类标准) 由富时集团及道琼斯指数公司于2005年1月合作推出,该体系基于透明管理规则进行管理,所有ICB数据库中的公司及证券按照管理规则进行四级行业分类。行业分类基准为交易及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最全面、最有效、最易于使用的行业分类系统。该分类从投资者的复杂需求出发,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而全面的行业分类系统,对全球范围内的4万多家公司及4万5千种股票进行分类管理。该体系共分四级,包含10个产业、18个跨行业、39个行业及104个从属行业,可以帮助用户在监控宏观行业趋势的同时,也关注小型细分市场,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该体系独立的管理及全球研究团队的支持确保了其准确的代表性、持续的增长性以及对市场监控的连续性。

(7)FCS/NCS(联邦/北约编目系统) 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分类体系,也西方国家政府和军方工业信息资源的主分类体系。(www.daowen.com)

(8)HS(Harmonized System,协调制度) 该系统为全球各地的海关广泛使用,HS编码涵盖了《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两大分类编码体系,是系统的、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它除了用于海关税则和贸易统计外,对运输商品的计费、统计、计算机数据传递、国际贸易单证简化以及普遍优惠制税号的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可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的基本长度为6位,一些国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码位扩充,以扩展其在国内经济运行与社会管理中的功能。如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局和税务局等就使用拓展至10位的HS体系,称为US Customs Export Codes (10 digits)。

这些分类体系虽然都在各自国家或各自领域,但多源于早先的封闭业务系统,未曾考虑到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全球产业大融合。许多机构都在考虑将这些分类体系融合一体,但如图11-1所示,各分类体系因其涵盖领域不同、分类结构不同、代码长短不一、分类口径各异等,不仅无法将其整合在一个统一体系之中,甚至无法建立完整的映射。

3)北约分类体系的融合尝试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要求产业链实现跨国融合,也要求信息链的跨国融合。北约编目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G2B+ M2B+ B2B体系,必然要探索信息链的融合。但上述纷乱的工业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为此,北约开始对国际上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分类体系开展了整合与对照的尝试。

(1)分类融合模式 北约AC/135委员会希望将上述各知名工业分类体系进行横向融合,再从纵向对不同体系中不同层面的分类资源进行垂直融合,以期建立多功能分类体系。具体如图11-2所示。

图11-2 世界知名工业品分类体系间的纵横向整合示意图

图中横向以NCS(北约编目系统)、FSC(美国联邦物资分类)、UNSPSC(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分类体系)、eCl@ ss(德国标准物资与服务分类体系)等几种知名国际分类标准为代表,试图将它们整合起来。NCS和FCS实际是一个分类体系,图中既用两个小三角形代表其为独立体系,又用一个大三角将二者统一起来。这两种体系与另外两种(包括其他未列出的分类体系)上下各用一个大三角覆盖,代表它们间的横向整合。纵向分三层,上层为识别标准(如AUSLANG,一种采用属性结构表方式进行属性定义的物品分类法)等,代表物品分类体系与物品识别体系间的互为支持的融合关系;底层为基于物品特征属性和数值描述标准的识别标准(SMDP/ADIN以及美国国防部H8手册),代表物品分类体系与物品描述体系间的互为支持的融合关系。

(2)分类体系整合途径 由于采用传统的数据映射方式已难于将各种分类体系整合一体,故北约整合各分类体系,是通过“ECCMA电子开放技术词典(ECCMA Open Technical Dictionary,eOTD)”这一新的资源组织、加工与整合工具来实现的。ECCMA是“电子商务代码管理协会(Electronic Commerce Code Management Association)”,该组织成立于1999年,由世界各国数以千计的工业、信息与管理领域的专家协作组成,是一个公平、开放的机构,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全球性的、开放的工业信息资源词典的组织。ECCMA的主要研究成果是电子开放技术词典,用于在人机系统中无歧义、不含混地标识信息,力图在各系统间产品与服务项目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全球G2B、M2B与B2B。eOTD是综合了对象分类、对象识别与对象描述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分类工具,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信息资源加工与整合理念。

同时,ECCMA还与多种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致力于国标标准ISO8000信息资源质量系列、ISO22745主数据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标准的制定,为跨企业间供应链提供资源分类,主数据业务交换以及相关的语法、语义与数据需求规范等。2011年,北约通过ECCMA开始研发北约实用本体(NATO Preferred Ontology,NPO)系统,使其信息标准研究领域扩展到下一代万维网——语义网的应用领域。目前,ECCMA正致力于航空系统设计、汽车工业、国防工业、保健产业、自然资源产业、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统一信息资源开发与分类标准化工作。

eOTD源于美国,由主管物品分类的国防后勤局(DLA),国防后勤服务中心(DLSC),专业机构如现代技术公司(CTC),Lehigh大学,国际电子商务编码管理委员会(ECCMA)等联合研发,以期对联邦分类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实现与上述各类国际主流分类体系的整合,并与如国际标准零件库ISO13584 Parts Library- PLIB系列分类标准整合等。

由于仅通过在目录体系间建立映射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多重分类、资源管理的需求,承担新型联邦分类系统研发项目的CTC公司首席计算机科学家G. M. Radack认为,新一代分类系统需要对分类对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描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特征的信息表达与关联上,建立基于语义网(Semantic Web)分类体系,成为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目前,这一领域的尝试仍在积极推进中。

[建议与思考]

我国国家工业分类资源建设现况简析

近20年来,我国在信息分类编码领域制定并发布了许多独立标准。如GB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7635《国家工农业产品(商品)分类与代码》,GB12905《通用商品条形码》,以及标准件分类与编码,专用零部件分类与代码,工艺装备信息分类与代码,国际单位制代码,量和单位代码,设计文件分类编码,工艺文件分类编码,生产计划分类编码,设备档案分类编码,加工工艺分类编码,生产工序、工位分类代码,工号(生产任务号)代码,单元生产(工作中心或生产单元)信息分类编码,CAD信息分类编码,工艺特征信息分类编码,等等。但从国家层面开看,这些标准未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这些独立标准都只解决具体对象事宜,解决战役层面的资源问题,均不在战略层面上。二是我国的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尚未开发,总体架构缺失,所以这些单行标准并无国家资源层面上整合之基础,处于“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态。

从我国现况来看,由于缺少顶层工业信息资源系统的设计,所以上述各标准只是行业性的,只在战术层与战役层面上发挥作用。故我国工业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先从总体规划与建设入手,建立起门类齐全、层次完整的工业信息资源体系,然后才能开展合理的工业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规划与建设,与国际各类知名工业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整合,并建立包含中文的多语种分类对照与转换体系。

[本章小结]

本章对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加工的第五个环节——分类资源的建设与战略价值、法律地位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分类在各级政府、军事部门及民用机构的各项物资供应工作中,如数据上报、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预算编制等工作中的战略作用。介绍了工业品分类的一般规则,国际各类著名分类体系以及发达国家的最新研究方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