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标识与识别的区别及其国家战略框架研究

标识与识别的区别及其国家战略框架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识源于编码,用于识别。工业领域,标识与识别的差别体现为两者在识别深度、数据容量、工业化发展阶段、服务深度、技术背景、资源形态和信息载体等诸方面的不同。2)数据容量不同以北约编目系统为例,识别主要通过北约物资号来实现。以上6点说明识别与标识的差异。应用系统中,标识与识别之间存在着互为前后台的关系。

标识与识别的区别及其国家战略框架研究

标识源于编码,用于识别。早期的识别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分别向识别内容、识别形式和识别载体三方面发展,遂使编码、识别与标识三者分离,也形成各自独立的资源。工业领域,标识与识别的差别体现为两者在识别深度、数据容量、工业化发展阶段、服务深度、技术背景、资源形态和信息载体等诸方面的不同。

1)识别深度不同

根据《北约编目手册》定义:“物品识别是由充分、明确的对象基本信息组成,它们构成描述物品的唯一特征集,该集合足以将其与其他物品相区别开来。”这说明,识别的最小对象,或最小颗粒度是类,即具有相同特征属性的对象集合。因此,在识别层面上,凡具有同样理化特性,同样结构、规格与款式的对象是无区别的。网络时代以前,信息化程度不高,标识只满足于对物品类的识别。这不仅体现在联邦/北约编目系统等官方系统中,在民用领域,通用商品条码也只识别到商品类,不再区分同类物品下的每件单品。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许多应用均要求区别同样特征属性类下的每件单品。如以鼠标为例,传统识别只区分不同企业生产的不同款式与价格的鼠标,但并不区别同企业、同品种、同款式与同价格下的每一件鼠标。但当新型识别要区分同企业、同品种、同价格下的每件鼠标时,就超出传统识别模式,因它们的理化特征完全相同。此时,只有采用标识代码来区别了。

2)数据容量不同

以北约编目系统为例,识别主要通过北约物资号来实现。这13位码中,前4位是北约物资分类(NSC)码,中间2位是国家代码,后7位是物品识别号(IIN)。识别容量可区分1万个类,100万种细目,数据容量有限(2位国别码不计容量)。再以13位EAN通用商品条形码(EAN体系)为例,前3位为国别/地区号,中间4位为企业号,后5位为产品码,最后1位校验码,去除不计容量的国别号与校验码,数据容量亦较有限。物联网时代,要在全球范围内标识每种物品下的每件单品。仍以鼠标为例,如对全球每件鼠标都赋以唯一代码,就突破了上述识别体系的结构与容量。标识体系,如选择EPC[1]96位产品电子编码,就能满足这一要求;而EPC198位码则可满足更多的工业单体识别,因其拥有天文量级的容量。

3)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

传统识别技术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新兴标识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工业时代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特征,流水线上的产品要求质量稳定、性能无差别。同样,机械化战争时代,战略家们只关注一场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火炮口径与门数、战车的性能与数量、飞机出动的架次等,并不强调单件武器的作用(战略武器除外)。消费品领域亦如此,一种款式单一的新产品上市就能让企业获得数年的丰厚回报,如当年的卡式录音机、Walkman等。

变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仍然发端于军事领域,标志性事件是美军越南清化大桥的轰炸。此桥位于河内以南,是铁路与公路交汇的一条战略通道。1965—1968年,美军曾出动数百架次飞机,投下数千枚炸弹,不仅未将其摧毁,而且损失了飞机10多架。1972年,美军仅出动了几架飞机,投掷了十几枚激光制导炸弹就彻底炸毁了该大桥。仍以美国空军为例,二战中,要摧毁一个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需要10000枚炸弹;越战中,要用300枚炸弹;而伊战中,只用一枚激光制导炸弹从工事的排气管道进入就彻底炸毁了目标。(www.daowen.com)

该事实表明,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会导致产品性能发生飞跃。数量取胜时代已让位于性能与质量取胜时代。数量取胜是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它强调产品间的无差异、无区别、同质性等。性能取胜是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它强调产品的优异性、功能性、差别性和独特性。演变的动力源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对工业的引领。同时,工业进步又反作用于信息领域,体现为重视产品性能与质量的融合上,产生了对每件物品独立标识的需求。这一趋势很快传导到消费品乃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领域,导致精确标识需求的增长。于是,一人一标识、一物一标识、一位置一标识、一过程一标识、一概念一标识等就成为社会信息化全面深入的时代特征。

4)服务深度不同

现代服务业朝精准化、个性化和交互化方向发展,要求服务过程具有可辨别性、可记录性与可跟踪性,对象标识是其前提。伴随现代社会对卫生、安全、保健等方面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保证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在提升,企业不仅对最终产品,也对其中的关键零件、部件和组件等打上标志,实现对上下游供应件的精确记录与跟踪,形成标识链。一旦发生质量、卫生或安全等问题,就可立即分清对象、界定职责,召回产品,更换问题零部件,开展顾客安慰等。这些服务的实现,要对产品或零件作类别、批次与单件标识,以便掌握每件单品及零件的组装情况及销售去向。

5)技术背景不同

识别技术在北约编目系统中就已成型。在产品管理上,用于对质量稳定性与同质性的监控。相应技术采用数理统计、偏差控制、计量分析等无差别个体分析。而标识技术源于自动识别领域,是一门新型技术,要求以信息资源与技术实现对大量生产而又具有个性化、特征化、多样化、差异化特征的物品进行管理。在信息时代,每个物品都被视为信息源,在全球各地都可被唯一地识别、跟踪与管理。

6)资源形态与载体不同

识别是描述物品特征的信息集合,形态为数据记录,通常由多个字段组成,存储在系统远端数据库中。标识则为代码串、图形(如一维与二维条形码)、机械点阵、电子芯片等形态,并以包装印刷、外挂标签、金属铭牌等为载体附在物品或装备上。标识内容通常仅为一个字段(二维条形码除外),通过识读设备读取标识数据,由此访问并读出库中对应记录。

以上6点说明识别与标识的差异。应用系统中,标识与识别之间存在着互为前后台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识别都是标识的基础,系统需要先识别“类”,再识别“品”。同时,大量基础工业品并无必要标识到单一对象。如紧固件中的螺栓,除非特殊场合才需要对每件对象进行标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