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期的信息孤岛
1917年,美国“海军仓库补给与储存物资目录”的建成,实现了海军系统的物资采购、仓储、调拨等后勤供应管理的原始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成本。海军的成功,促使美国国会在1929年制定了《海军补给法案》,希望将海军的成果及其模式向三军推广。但当局当时并未意识到: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能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路线,而应采取集中建设、统一推广的“大一统”模式,以充分发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复用性、共享性与价值性。于是,在这一法案的支持下,各军兵种、业务局、后勤基地等纷纷建立相互独立的系统,各自的名称、分类、代码与描述等互不统一,形成了首批“信息烟囱”。和平时期,其恶果尚不彰显。到二战中,信息资源系统中任一潜在缺陷都在高速运转的生产与战争机器中以成倍、数十乃至上百倍的规模放大出来。其中,仅因物品名称与代码的不统一,就导致政府因对象不明产生了巨量的物资重复采购;各系统与各军兵种和基地之间的物资存量与品种不清,无法优化生产、统筹调剂;而欧洲、北非、太平洋战区的物资越洋运输,又再度加大了供应补给环节中的浪费。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了分散工业信息资源加工与应用体制造成的“信息烟囱”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
2)罗斯福总统的干预
上述情况引起了罗斯福总统的高度关注,他意识到:国家物资生产与补给系统中,仅因信息不一致导致物品重复采购所造成的浪费,就已经给美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对国家安全形成了威胁。因此,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集中化和统一化改造已刻不容缓。罗斯福遂于1945年1月18日下令,责成联邦预算局局长组建由政府、军方用户及各方面信息专家组成的“联邦标准物资目录委员会”,指示该委员会迅速制定美国标准物资信息资源系统,在中央统一计划下,整合政府及三军的各类信息编目系统、方法与规程,优选方案,建立国家统一的联邦编目系统。罗斯福明确指示:“我要求程序能切实改善货物管理,确保战争与和平时期的业务高效运行。”
罗斯福的干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www.daowen.com)
(1)开创了国家统一开发工业信息资源的先河。联邦编目系统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意义比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倡导的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NII)更加重大。可以说,如果没有联邦编目系统半个多世纪建设与应用打下的基础,就不会有互联网的诞生。
(2)罗斯福指令不仅针对战争时期,也包括了和平时期的国家物资管理,品种不限于军方武器装备,包括了所有官方采购的物品。这一覆盖全局的系统,就从整体上拉动了国家各产业门类的信息资源建设。由此对美国乃至西方各国的信息化建设起着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3)当时计算机尚未出现,更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而所有这些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均与这一国家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密切相关;计算机的出现,通信设施的改进等,是其需求直接拉动的结果。如早期电子管计算机研发与实验的庞大投入、高额的运行与改进成本,伴随极高的风险等,也只有政府运用国家意志才能为每一步的探索与实施提供资金、政策与体制保障。美国的这一历程,完全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数据为核心、资源为先导”的正确次序。
相比之下,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次序刚好相反,国家上千亿地投入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使我国网民人数全球第一。但上网之人以青少年为主,网上行为也以查阅新闻、聊天、网游、交友、社区、购物、视频、音乐、微博等为主。真正关系国民经济、带动工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应用少之又少。症结就在于我国没有一个如美国联邦编目系统或西欧集团的北约编目系统那样的持续数十年建设与积累的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