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信息化国家战略研究

工业信息化国家战略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说明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发展在信息化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我们立足实用,不做繁琐论证,只运用三个哲学观点来对信息化三要素作概括分析,即本体论、方法论与工具论。我们认为,信息是信息化的本体、起源和基础,而“化”是以此为核心向包括技术、工具与应用等在内的各层面进行拓展与延伸。1)信息本体论古典本体论对信息的解释 哲学中的本体论主要探究世界的本原、本质或根本性问题。

工业信息化国家战略研究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其他各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为说明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发展在信息化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我们立足实用,不做繁琐论证,只运用三个哲学观点来对信息化三要素作概括分析,即本体论、方法论与工具论。

我们认为,信息是信息化的本体、起源和基础,而“化”是以此为核心向包括技术、工具与应用等在内的各层面进行拓展与延伸。计算机、通信、网络、软硬件等都属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输、储存、转换与应用的方法与工具层面的东西。如美国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概率差理论、搜索理论、逆向选择理论、市场信号理论、信息甄别理论等,都属于在信息本体论层面的研究;而计算机设备、通信设施等属于工具论层面的范畴;各种运算方式、通信协议、记录格式等,则位于方法论层面。

1)信息本体论

(1)古典本体论对信息的解释 哲学中的本体论(有别于语义网Semantic Web中的本体)主要探究世界的本原、本质或根本性问题。在古典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占据核心地位。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性与个体的问题。他认为研究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笛卡儿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给出了本体论的定义,将其作为理论哲学的基础。黑格尔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本体是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体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是”泛指一切存在的东西,无所不包,从“是”中可产生或推出各种所是,如“一”、“善”以及“偶性”、“实性”、“因果”、“现象”等范畴。

国内哲学界有将本体论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倾向,如《辞海》(1989年版)解释为“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本体论”条目,肖焜焘、李德顺撰)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本原或基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叫做‘本根论'”。而马文峰、杜小勇认为这些将本体研究对象解释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和本性是一种曲解,遮蔽了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的本源意义,他们指出,本体论的基本含义是讨论“是”及各种“所是”的范畴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是”是最高范畴,“所是”即是“是”属下的种种表示特殊规定性的逻辑范畴,一切“所是”都是从“是”中产生出来的。本体论采用逻辑方法来推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从现实实在中通过逻辑抽象而构筑起来的体现概念及关系的原理系统。从而坚持了上述《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的定义。本书采用马文峰、杜小勇两人的观点及其在信息科学和图书情报领域中对本体(Ontology)的认知,认为在任何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或信息资源这一本体层面的问题,才不至于将方法论、工具论层面的问题放到首位。

(2)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 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世界3理论”本体论别具一格,对信息本体的演化和阐述最为密切,影响最大。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可概括为:

①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质世界,是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

②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或“意识状态”世界。

③世界3:即思想内容世界,实际是人类精神产物世界,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房屋等一切人工制品。

波普尔强调“世界3”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认为其不同于“世界2”。“世界2”指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世界3”是思想内容,是客观的。虽然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确有客观的知识,因其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他认为只有把客观知识的世界和属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别出来,才会有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发展,知识才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仅存在发明家的头脑里。“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世界3”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世界1”中。如语言被物化在数码和书写符号之中;理论和文学被物化在笔墨纸张中艺术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绘画的画布、雕塑石膏、泥土等)之中;技术被物化在设备之中。若无“世界1”的材料,人工产品和文化产品就无法制造出来,但如没有人的知识在这些物质材料中充当价值和灵魂,它们只能是无用的废料,所以“世界3”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思想内容,它们都自主存在着。

波普尔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曾引起热烈的争论,也影响到对本体的认知。如《美国大百科全书》称,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实在本身,这种实在既与经验着它的人相分离,又是与人对于它的思想观念相分离的,这显然就受“世界3”的影响。波氏认为意识和意识现象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各门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些规律。因此,信息加工与利用中也存在着特定规律,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对于信息的加工利用将起指导作用。但波氏认为存在一个既有别于物理世界又有别于精神世界的思想产品世界的观点,是与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相矛盾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一种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表现,文化、艺术作品等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它们体现或表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却并不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

情报学布鲁克斯依据波氏“世界3理论”,将科研分为三大家族:自然科学研究世界1,社会科学研究世界2,信息科学研究世界3,它包括了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档案学等,其载体图书、杂志、期刊等所含的知识都是对信息进行组织、汇集和再加工的结果,均可以档案为代表归入这一领域。它们是人类主观意识转化为客观知识的直接产品,是信息源泉,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创造它的人类的“客观知识世界”。布鲁克斯以此为理论基础,确定了信息对象在本体论中的哲学位置。

布鲁克斯的这一前提是错误的,但他将知识作为独立对象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却是深入和有成效的。例如,当人们考察信息记录的作用时,可从“现象描述”、“概念抽象”与“作用机制”三层面进行。“现象描述”层分析记录的个别与一般关系,本体论中,个别即个体或个性,一般是对全部个体与个性的抽象。记录还可有各种个性化需求,但其作为参考或凭证是其一般性用途,它揭示记录发挥作用的方式。将记录的参考或凭证作用深入一步,就进入第二层“概念抽象”领域,即研究参考或凭证的作用规律、其与其他信息载体在形态与内涵上的共性与个性区别等。第三层则研究记录发挥的作用机制。前两层面的研究都侧重于记录的客观性,而未考虑“利用者”这一主体因素。记录及其他各类信息载体早已充斥社会,从它们的产生到发挥作用,都与人有密切关系。其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在于,记录中的信息被利用者吸收,被吸收的信息与利用者的大脑发生作用,使利用者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所以,信息有改变利用者知识存量或结构的作用。知识存量或结构的改变,可以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清楚到清楚,从对某一问题的不正确认识到正确认识,等等。

布鲁克斯据此给情报做出如下描述:情报是引起人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并将其用公式表达出来,成为著名的布鲁克斯公式:

K(S)+ΔI= K(S+ΔS)

式中,K(S)是情报用户吸收情报以前的知识结构(原知识结构),ΔI是被情报用户吸收的情报,K(S+ΔS)是用户吸收情报以后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结构)。(www.daowen.com)

布鲁克斯公式表明,在档案(记录)利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其中记载的知识或信息。如利用者吸收了档案中的信息,其知识结构变为K(S+ΔS),就促进了知识的增值。于是,人类与信息的连续交互是资源发挥参考作用和充实内容的过程,资源记录的凭证作用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结构的质变过程。

布鲁克斯公式对信息资源加工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本体上揭示了信息作用机制,即其对某一领域利用者知识的增值性。信息发挥作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信息载体、信息传播手段、信息处理技术,更应重视信息内容与其应用,因为只有内容和应用才涉及信息本体论,前三者则属于方法论与工具论领域。

本体论用于信息论领域时主要探讨信息的存在、特征、数量与质量等基础问题,延伸到各应用领域中就体现为信息界定、内容定义、边界划分、结构分析、特征描述等,这些在国家工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是根据布鲁克斯公式,无论多么复杂的信息资源加工与处理过程,对其唯一的判断依据,是其是否实现了知识增值,或利于使用者知识增值的效用性问题。

2)信息方法论

(1)信息方法论原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方法论”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有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科学方法之分。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一般科学方法论是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是指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信息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更快捷、更高效地加工与利用信息的各种措施与手段。

布鲁克斯公式对信息作用机制给出了一种方法论解释。K(S)+ΔI= K(S+ΔS)中,若K(S)不变,ΔI越大,则K(S+ΔS)也越大。说明对同一使用者(或两个知识结构完全一样的人),能利用的信息越多,则产生的新思想越多,或消除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模糊程度就越大;或者,如ΔI不变,K(S)越大,则K(S+ΔS)也越大,这意味着对同一信息,两个使用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或专业背景)不同,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原始知识越丰富,形成的新思想也越多,反之亦然,这就是信息与知识的马泰效应。运用这一结论,可从理论上指导宏观(国家各区域)和微观(各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通过规模化的资源集中与整合,谋求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方法论的使用须以对象本体成立为条件。如布鲁克斯公式使用的前提是描述的对象(数据、信息与知识)必须是客观存在(包括虚拟存在)的,可记录、可描述、可使用、未失效、非失真,等等。

方法论源于笛卡儿1637年出版的哲学论著《方法论》,它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观念和研究方法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主张的要点与步骤为:①不接受不清楚的真理,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要根据判断来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真理;②可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个分开解决;③将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者着手;④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上世纪60年代前,西方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等,基本是依笛卡儿方法论为指导的。直到阿波罗登月工程时代,科学家们才发现,有的复杂问题无法分解,必须以复杂的方法来处理,由此导致系统工程诞生,传统方法论才升级到系统方法论。

(2)方法论的进化 方法论与人类研究的对象及对其认识的深入程度相关。当今社会中,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迅速,对象规模巨大、日趋复杂,与之相应的通信方式、系统结构也在迅速变化。例如,当初申农研究信息论时,是以双向通信信道为基础的两个反向的经典模型为对象,较简单。而现在则要对多径信道、多用户网络、多通信终端、相互干扰信道等加以研究,就复杂得多。工业信息系统一般都是大型复杂系统,且不限于工程技术,还涉及生物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智能系统,等等。在这些系统中,信息的产生、获取、传递、加工、存贮、使用等十分复杂,仅仅研究给定的信源,以及它所发出信息的统计性特性是远远不够的,还涉及信息的产生、使用以及信息的语义和语用价值等问题。这些需要的发展,使得研究方法不得不由统计信息向语义信息和信息效用等方面伸展。

在科技史上,当某个领域的发展面临瓶颈时,突破往往来自于方法论层面。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就是一则典型案例。1944年,冯•诺伊曼在参加原子弹研制时,涉及巨量的计算,常常需要几十亿次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指令。当时的电子管计算机虽可大大提高计算技术、缩短计算时间,但它本身没有存储器,所有的中间运算均要人工中继处理。为此,他所在的实验室曾聘用了一百多名女计算员,利用台式计算机从早到晚计算,还远不能满足需要。有鉴于此,冯•诺依曼提出了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从方法论上革新了计算机的结构,明确其应由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等5部分组成,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总体架构

(3)计算机对方法论的影响 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已将其视为人脑的延伸。应指出:计算机本质上是一种代码处理工具,擅长处理确定的编码信息,无法直接处理模糊信息。如人类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形容词副词等,计算机就难于处理。如“漂亮”一词,计算机需要一系列量化指标与模型,才能判定什么是“漂亮”。这样,人类在享受计算机带来的高速、便捷的同时,不得不再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建立各种模型,这也导致方法论在信息领域中占据了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

3)信息工具论

自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之后,工具论便进入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也不是实际知识,而是知识的工具。《工具论》首次讨论了命题、范畴、三段论等,阐述了证明、定义、演绎等,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形式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没有了它,理论和科学都无从产生。

现代科学中,工具论早已超出形式逻辑范畴,在与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的融合下,各类工具不断突破与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技进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标志。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就强调了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改革工具,促使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引导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作用。

工具对信息化的推进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说,整个信息化史就是一部信息记录、传输、加工与传播工具的发展史。在信息与通信领域,每一次硬软件的突破,都是在工具层上的细化、革新与飞跃。同时,工具论和方法论往往会在各自层面上互相影响与促进,如冯•诺伊曼出于对计算机处理方法的变革,才提出了存储器、逻辑控制器等新工具的构想;这些新工具出现后,又产生出一系列的算法机器语言逐步演化成高级语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