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外信息化概念形成时间及其在国家战略框架研究中的开发利用

中外信息化概念形成时间及其在国家战略框架研究中的开发利用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我国“信息化”概念的形成时间与形成背景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关于我国“信息化”概念的形成时间与形成背景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1967年,产业结构转型驱动

代表性观点如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1967年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概念,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显然,这是从产业结构转型角度提出“信息化”概念的。

2)上世纪60年代,技术经济发展驱动

代表性观点如吴敬琏先生在《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中所说:“信息化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上世纪60年代微电子技术开始在生产制造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出现并迅速普及,90年代电信技术因为数字化而出现革命性变化,而互联网的出现和爆炸式增长普及更彻底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手段和环境。这一切都改变了产品生产方式、产业分工格局、企业组织形式和商务模式。信息化同市场化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1946年,信息技术驱动(www.daowen.com)

代表观点如周宏仁先生的《信息化论》:“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开始了当代的信息革命;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强化和加速了这场信息革命。就本质而言,当代的信息革命是一场关于人类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一场革命。人类文明由此开始了‘信息化'进程。”(周先生在同一著作中又认为:“美国信息化进程的起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195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购买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为起点,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此处取前一观点。)

4)上世纪中叶,技术与社会结构驱动

如范世涛在《信息化、结构转变和发展政策》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从酝酿到开花结果已经经历了50年以上的时间……到70年代后,将发达国家社会结构理解为工业社会的做法已经被普遍放弃,‘大趋势'、‘第三次浪潮'、‘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概念成为描述和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主导趋势的中枢性理论框架。信息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

国内上述几种观点可归结为:信息化概念形成于上世纪中叶,起源于技术、经济领域,表征为产业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