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信息化概念初探及其存亡原因

国内外信息化概念初探及其存亡原因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信息化表述的起源上述实验也表明,信息化目前只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它又不是起源于中国。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发表了《论信息产业》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理念。在当今世界上,真正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导信息领域发展的国家是美国。故中国可以在各领域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理念与体系。不仅“信息化”,一系列相关概念如“国家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信息化战略”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在发达国家中都不存在。

国内外信息化概念初探及其存亡原因

1)信息化表述的起源

上述实验也表明,信息化目前只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它又不是起源于中国。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发表了《论信息产业》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理念。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提出了“信息化”一词。1977年,法国西蒙•诺拉和阿兰•敏克在为法国政府撰写的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的信息化》中,首次使用了法文“信息化”“Informatisati-on”表达,再转译为“Informatization”,作为“信息化”的英语形式。[3]但时至今日,日本和法国都已放弃这一概念,并非是因这两国的信息化不够发达,或该领域已经过时,而只能说明这一表述在西方世界已无活力可言。

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概念从其发端、形成、普及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它与起源国的生产力水平、社会需求、经济总量科技文化水平、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当今世界上,真正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导信息领域发展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拥有该领域的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总量第一的硬件、软件与信息的生产量与消费量,门类齐全、数量庞大且优质的信息资源,众多覆盖军事、产业、经济与社会的应用系统等,从而在该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美国各界,向来只用“信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经济”、“网络技术”等概念以及各领域中的具体概念来指代。以军事领域为例,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早、最深入也最先进,但美国军方从来不使用“信息化战争”的表述,而用“信息战争”、“以信息为基础的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和“网络中心战”等一类外延不过于宽泛、内涵更明确的表述。[4]

2)中美信息领域发展历程的差异(www.daowen.com)

由于美国工业、军事、科技与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且其产业、物流与作战指挥、后勤保障信息系统等随北约的成立和运行扩展到各工业国家,再随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一直在有序地成长,不断升级,形成当今资源量最大、集成度最高、覆盖疆域最广、管理对象最多、技术水平与规范化程度最高、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系统,并由此对各参与国的军事与民用工业和社会事业都产生深入持续的影响;加之从世界首台数字计算机发明以来,美国在信息领域一直处于技术、产业、概念、理论、软件和资源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故该领域中的一种表述、一个词汇、一个概念如果不能在美国普及,就不大可能在其他发达国家中被普遍采用。

中国与美国在工业、经济、社会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差异甚大,且两国从未在战略产业、军事防务、后勤物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等领域有过实质性的长期合作。故中国可以在各领域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理念与体系。加之汉语的独立性,中国文化擅长于综合,包容性和融合性较强,大量信息领域的外来词汇能以原形(如IC、IT、PC、ATM)、音译(如因特网)以及意译方式进入汉语。同时,汉语中“××化”的表述也很普遍,故我国就渐渐接受了信息化表述,只是其内涵已和当初日本和法国学者用于描述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涵有所不同,形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不仅“信息化”,一系列相关概念如“国家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信息化战略”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在发达国家中都不存在。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核心概念,如中外差异仅在表述上不同,尚无关宏旨,但如在内涵上与我国力求赶超的一批发达国家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就会给我们的产业目标、政策方向、发展重点、超越水平等各方面造成一系列的混乱。为此,本章从多方面对这一概念的国内外认知差异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