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家战略框架研究成果

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家战略框架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以美欧领先,特别是美国,其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致使美国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2)工业与信息长期融合美国等国之所以不提出“两化融合”一类战略,是因其国家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国家工业化发展从未分离过。3)需求牵引,国家主建美国的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从一开始就按军工导向、战争驱动、国家投入、集中建设的模型进行。

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家战略框架研究成果

国外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以美欧领先,特别是美国,其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致使美国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其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化”概念清晰

尽管美国(包括其他发达国家)从不使用“信息化”这一表述,但该领域的发展战略却始终清晰。他们始终认为,该领域由“信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钱德勒,2008)三要素组成。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在三者中占据核心与先导地位,其他两要素均在其需求驱动下才得以发展。信息,始终是该领域发展的原动力

本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我们认为我国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概念,即美国等国所称的“信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才能对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行比较;才能说清楚信息资源发展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才能论述清楚工业信息资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和两化融合的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

2)工业与信息长期融合

美国等国之所以不提出“两化融合”一类战略,是因其国家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国家工业化发展从未分离过。而且从1914年开始,美国就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并实施了缜密完善,操作性、实施性与管理性都很强的工业信息资源发展战略,并一直扎实地沿着“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的阶梯状需求拉动模式发展。

3)需求牵引,国家主建(www.daowen.com)

美国的工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从一开始就按军工导向、战争驱动、国家投入、集中建设的模型进行。虽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曾普遍提出“需求牵引”的口号,但国内的需求多是区域性、局部性或行业性的。所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十三金工程”虽然都在各自相应的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如欲将这十三个行业应用整合为一个系统,则困难重重。美国的需求则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开始,直接与国家命运攸关的。为满足这种信息需求,政府和军方从一开始就从国家层面进行了统一规划与建设,形成了国家战略需求。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时,一旦发现国家工业信息资源系统中出现问题,就能在总统干预下,举国动员,集政府、军方与企业之力,迅速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甚至不惜推倒许多在行业上、局部领域中运行良好的信息系统,以构建全国统一的工业信息资源系统。这些都与我国目前的工业信息资源发展模式和历程有很大的区别。

4)实施途径明确

以美国为例,工业信息资源开发采取了“依据需求→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实践检验→法规标准→强制推广→修改升级”的循环升级模式。从海军物资供应信息系统的建立到三军普及;从军方扩展到政府系统,再到所有骨干企业与社会机构等,均无一例外地采用这一模式。这一实施架构为国家战略的推行与贯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体制性保障。

5)立足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建设

从1914年起,美国耗时半个世纪建成了“从螺栓发动机、从肥皂导弹总成”等千万量级的工业品基础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对每件工业品的规范命名、特征识别、属性描述、标识建立、分类编码、与非国家资源的接口等。这些信息资源均由国家统一建设,长期积累,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实际考验,又在其后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日益完善和不断扩展内容,逐步构成其国家“信息威慑力”的核心。“信息威慑力”概念由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提出,他称:“我认为信息革命能够导致威慑理论的变化。……重要的已不是航空母舰的大小、空军的多少,重要的是我拥有智慧的多少,是我思考和运用信息伞的能力的大小。……信息伞可以代替核武器伞。”至今,美国又在其新军事战略构想的框架下,提出以满足“网络中心后勤”需求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国家工业信息资源规模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