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综艺概念的形成

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综艺概念的形成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艺”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综合的艺术与艺能。而在中国,“综艺”一词的使用和流传显然是受到了港台译名的影响。在90年代初,随着《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一批综艺类节目的开播,“综艺”的名称开始被引入,从开始作为节目名称而存在,到逐渐发展成一种节目类型的指称。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形态设计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板块化的结构设计。

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综艺概念的形成

综艺”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综合的艺术与艺能。在西方,与综艺一词类似的叫法是Variety,在中国也有翻译为杂耍类节目,这种节目类型在西方起步较早,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风靡一时。而在中国,“综艺”一词的使用和流传显然是受到了港台译名的影响。

在90年代初,随着《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一批综艺类节目的开播,“综艺”的名称开始被引入,从开始作为节目名称而存在,到逐渐发展成一种节目类型的指称。在这一时期,人们通常将那些带有很强综合性的艺能特性且以娱乐休闲为主体功能的电视节目称作电视综艺节目,并逐渐在新闻、纪实类节目、电视剧、谈话类等节目之外,形成了一类独属于自己的节目样态。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形态设计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板块化的结构设计。这一时期的电视综艺,几乎都采用的是这种板块化的结构方式,每期节目分为几个固定的板块,表现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如早期《正大综艺》就包括“世界真奇妙”、“真真假假”等经典板块,《综艺大观》则包括了《请你参加》《天地南北》《海外飞鸿》等众多板块。板块化的设计实际上是丰富节目内容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此类节目本身的综合属性,也便于节目不断进行新的设计和调整。

其次,演播室现场观众参与、主持人功能强化。这一时期的综艺节目,邀请观众进入现场进行录制是其一大特点,一方面拉进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更体现亲民化;另一方面也为节目本身营造了一种互动参与的场域,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有时候还会作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而进行深度互动,如现场观众之间的竞猜和打擂等环节。这种现场观众参与的方式在如今大部分的室内综艺节目中依旧被沿用。同样,在这一时期的电视综艺里,主持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报幕者或者串场者,而是作为节目的核心而贯穿始终。主持人的风格在这一时期里开始变得更加轻松和人性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气质,在节目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里也涌现出杨澜、倪萍、赵忠祥、周涛等一大批电视综艺知名主持人。(www.daowen.com)

再次,娱乐化的表现手段与轻松闲趣的气质。在这一时期里,综艺节目的表现手法迅速地丰富与发展,除了文艺节目的表演,还有竞猜、对抗、奖品设计等益智类节目的手段,以及现场嘉宾访谈与互动等方式,从话题选择到形式样态,都呈现出一种娱乐化和轻松闲趣的氛围和气质,电视不再是一种完全紧绷和严肃的状态,开始以更亲切的样貌示人。

这些特征恰好构成了早期电视综艺的内核,也成为那个时候人们对电视综艺的认知和想象。事实上,在90年代初期,综艺节目从类型到样态都远不如今天丰富,但是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荧屏上的一个重要类别,其本体价值在这一时期里得到了确定,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深化与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