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80年代经典代表-春晚模式

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80年代经典代表-春晚模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晚”所带动的晚会类样式可以说在整个80年代成为电视文艺的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态,这种热度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甚至21世纪,对于电视文艺样态的塑造以及观众审美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80年代经典代表-春晚模式

中国人对于“春晚”的熟悉程度恐怕就无须赘言了,“春晚”的记忆整整延续了几代人。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到如今“春晚”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全民追捧到后来的褒贬不一,“春晚”承载了太多中国电视文化进程,无论如何,“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的新民俗,而它在初创阶段的锐意创新的姿态也为后来的电视文艺的发展发挥了引领和探路的作用。

(一)“春晚”以革新的姿态登场,演化为“新民俗”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决定在除夕夜举办一场联欢晚会,并且用直播的方式转播出去,央视“春晚”就此诞生了。事实上,在1983年春晚之前,1982年1月25日,由39个科技出版单位联合主办的《迎新春联欢晚会》就曾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后来一些“春晚”上的常客也曾出现在这台晚会上。

但1983年“春晚”一经推出,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它成功开创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文艺样态,为后来很多节目样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打响了电视文艺恢复发展的头炮,成为当之无愧的新民俗,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荧屏上最长青的文艺类节目,在多个维度上在世界范围内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光辉成绩。

1983年“春晚”开创了电视联欢晚会的全新样态,由电视导演黄一鹤和邓在军执导。“春晚”在初创期就开创了很多全新的样态,有些甚至一直沿用至今。首先,首创直播的样态。在1983年,电视已经走过了直播时代,录播让节目更加保险,在创作上也更加从容。而1983年“春晚”却独创性地进行了返璞归真,再次启用了直播的方式对晚会进行传播。直播在这样一台颇具仪式感的晚会上确实收到了奇效,与观众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真实的陪伴与互动感,让观众更加感受到贴近性和亲切感。直播虽然给节目进程和演员表演带来了挑战,但其效果确实超乎想象得好,因此直播的方式在三十多年里也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除此之外,1983年“春晚”也创造性地与观众进行了实时互动,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让观众真正参与到晚会当中,据说现场设立的四部电话忙得接不过来,连线路都烧热了,而在当晚,观众点播最多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首歌曲——李谷一演唱的《乡恋》,最后在吴冷西部长的拍板下登场,引发观众的热议。电话点播的方式实际上在“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中就有运用,在十年动荡之后,“春晚”再次将电话点播的方式拾起,并且在大年三十直播“春晚”的过程中运用,这是电视互动的初期的模式,是尊重观众的表现,因此受到观众极大欢迎。

1983年的“春晚”也首次启用了主持人的角色,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为首次春晚的主持人,他们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穿插在节目当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赵忠祥也作为央视主持人在晚会开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报幕。

可以看到,“春晚”在一开始就是以绝对革新的样貌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它带来了电视文艺的新风貌,所创造的多个形态样式对后续的文艺节目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因其革新性和贴近性而受到观众的欢迎。但值得一提的是,革新的“春晚”却并不是平地起高楼式的新生事物,许多理念和方式都来自于“文革”前的“笑的晚会”,如茶座式的现场布置,增强联欢的氛围,如相声小品为主力的内容构成等,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式的革新。

1983年“春晚”大获成功之后,中央电视台以后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举办春节联欢晚会,1984年“春晚”在形态上更加成熟,逐渐形成了“歌舞+相声+小品”的三大类做支撑的内容主体,而1984年的“春晚”也因为众多港台艺人的加盟而契合了当时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社会思潮。但在1985年,央视“春晚”却因过于追求创新而遭遇了一次滑铁卢,将场地搬到体育场的春节晚会变成了一场冷清且尴尬的秀,在播出后遭到了很多观众的抗议。但很快从1986年开始,“春晚”就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www.daowen.com)

“春晚”在每年的除夕夜里都创造着无与伦比的关注度和话题度,还因收视人数最高的纪录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十多年来“春晚”陪伴着每个中国人度过一个又一个祥和喜庆的除夕夜,不可否认,它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确实陷入了某种困境,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但毫无疑问,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二)“春晚”带动晚会类样式火热,却陷入创新困境

“春晚”的走红,成功让电视晚会成为中国电视改革开放最先被发展起来的一种节目类型。以央视“春晚”为肇始,各类型的电视晚会在电视荧屏上大肆兴起。不仅各地方电视台开始纷纷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也包括各平台、各主办单位举办的各类晚会,包括各类节庆晚会、主题晚会、对象性晚会等纷纷上演。

文艺晚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基本都以歌舞节目、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为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主题和受众人群,让不同的晚会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别,但总体上来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样态和审美风格。

“春晚”所带动的晚会类样式可以说在整个80年代成为电视文艺的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态,这种热度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甚至21世纪,对于电视文艺样态的塑造以及观众审美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春晚”式的电视晚会的样态对观众来说逐渐失去了新鲜感,而其长时间以来保留下来的形态样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多少有些老旧和刻板。进入21世纪以来,这类文艺晚会在电视荧屏上基本上都发挥着宣传和导向的作用,政治色彩浓厚,而与真正的大众娱乐越走越远。而曾经辉煌的“春晚”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了观众不少的挑剔和吐槽,没有办法完全去满足观众的需求。尽管“春晚”在近些年来也进行了不少创新化的尝试,但收效并不是很大。

事实上,人们对“春晚”有越来越多的挑剔其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可否认,“春晚”自身确实存在着创新乏力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延续着相类似的样态,并且这几年来春晚在内容创作上也鲜有优秀作品诞生,与初创时期的春晚相比都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更不可否认的是,整个电视的收视环境和人们的娱乐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与80年代文化生活方式普遍匮乏和单纯的时代相比,现在的人们显然有着更多的娱乐渠道和方式,“春晚”的表达方式显然与整个时代的审美潮流也在产生着某种意义上的脱节,要想再现当年的辉煌恐怕没有一次从头到尾的大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无论如何,作为新民俗的“春晚”依旧在每年的除夕夜陪伴人们过年,而它的未来如何发展目前还无从可知,但它的出现对电视内容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并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电视形态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