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人灵长类雄性杀婴行为的原因及影响

非人灵长类雄性杀婴行为的原因及影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杀婴行为在许多动物中都存在,目前的研究发现,在鸟类、啮齿类、肉食类和灵长类的一些种类中有杀婴行为。现阶段的研究认为,非人灵长类的雄性杀婴行为有以下这些原因。这种假说认为成年雄性倾向于杀死雄性的婴猴,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减少未来的同性竞争者。这种假说认为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猴群争斗频率和强度增加,雄性间等级不稳定和主雄频繁更换等。这种假说认为病态的社会中,外来的因素使雄性变得暴躁,出现暴力行为。

非人灵长类雄性杀婴行为的原因及影响

时间回到“大个子”在取得主雄地位后,也就是2009年底。它带领着一帮妻儿,平静地生活着,一切都十分安详。平静的后面往往蕴藏着风暴,打破平静的石子很快要落在水面上了。

2009年12月31日,和往常一样,我和同事们吃过早点,开始往山上爬去,准备去观察猴群。在距离猴群一公里时,有个护林员急匆匆地跑下来向我们报告,有一只小猴被咬伤了,伤势很严重,我们立刻赶往事发现场。事发现场在一个山坡上,山坡上长满了高大的云南铁杉树,在云南铁杉树下长着一些5米左右高的杜鹃树。有几个护林员站在杜鹃树下向上张望,我看见在云南铁杉树和杜鹃树上分散着一个滇金丝猴家庭,它们稀稀拉拉的东一只西一只,有一只小公猴蹲坐在杜鹃树上,身上血肉模糊,有一截肠子拖在肚皮外,场面相当惨烈。

在我们查看的同时,护林员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早上他们巡护到了猴群附近,在猴群移动时发现“大个子”家庭有点不对劲,其他家庭都向下往水沟边移动了,“大个子”家庭却待在原地不动,更奇怪的是母猴们显得很惊恐,嘴里不断发出哀叫声。他们仔细观察,发现有只小猴受伤了,“大个子”还不断向小猴靠近,而小猴则努力想远离“大个子”。他们初步判断是“大个子”伤害了小猴,所以隔开了小猴和“大个子”,暂时将小猴保护下来,并且派人来通知我们。

受伤的小猴

悲伤的母猴

当务之急是对小猴进行抢救,我一边派动物医生回去拿救护箱,一边组织人准备将小猴从树上抱下来。小猴可能是出于对“大个子”和人的恐惧,不愿下树,有时甚至试图往更高处爬,但这种选择显然对它不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将它弄到了地面。我们对它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它的腹部和背部有伤口,在皮上有牙齿咬破的洞,更糟的是肚皮被咬破了,大部分肠子流出来拖在外面。我们对它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收容到了救护站中,但由于伤势太重,中午它就死 亡了。

我很快又返回到猴群边上,我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从中午开始,我一直跟随“大个子”家庭进行观察。很快我就有了新的发现,我发现“大个子”的嘴角有血迹,肚皮上也有血迹,难道“大个子”也受伤了?在重重疑问之下,我用望远镜进行了仔细的查看,发现血迹不是“大个子”的,是其他猴子的血沾在了它身上。猴群中除了那只受伤的小猴没有其他猴子受伤,再联想早上“大个子”试图靠近小猴,而小猴逃跑的情形,可以断定是“大个子”伤害了小猴。

“大个子”刚登上历史舞台,就用这样令人惊惧的表演让人刻骨铭心。在这场残酷的杀婴剧后,有什么玄机,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大个子”主导的“杀婴事件”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滇金丝猴。

杀婴行为在许多动物中都存在,目前的研究发现,在鸟类、啮齿类、肉食类和灵长类的一些种类中有杀婴行为。现阶段的研究认为,非人灵长类的雄性杀婴行为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是雄性繁殖策略假说。这种假说认为雄性杀婴有利于自身的繁殖成功,尤其在一雄多雌的群体结构中,很多雄性没有交配的机会,雄性之间竞争激烈。在繁殖群中每一个主雄任期较短,新来的主雄杀死哺乳期的婴猴可以中断哺乳,使雌性尽快进入发情状态,缩短雌性的生殖间隔,有利于自身繁殖成功,产生更多的后代。

二是减少未来竞争者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成年雄性倾向于杀死雄性的婴猴,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减少未来的同性竞争者。(www.daowen.com)

嘴角有血迹的“大个子”

三是误伤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猴群争斗频率和强度增加,雄性间等级不稳定和主雄频繁更换等。雄性并非故意施暴,而是在与其他个体冲突或是骚扰雌性想获得交配权时误伤婴猴至死。

四是社会疾病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态的社会中,外来的因素使雄性变得暴躁,出现暴力行为。

五是肉食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杀婴是为了获得肉类食物。

在讨论“大个子”的杀婴行为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几个问题,一是当时“大个子”是刚刚取得了家长地位的新主雄。二是它所入侵的家庭刚刚经历了主雄的更替,母猴接受新的主雄有个过程。三是哺乳期的母猴拒绝雄性的倾向更明显。我们认为用雄性繁殖策略假说解释比较合理,被杀的小公猴处于哺乳期,在哺乳期母猴会拒绝与公猴交配,“大个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繁殖效率动了杀机。第二和第三种假说也解释得通。

杀婴行为在滇金丝猴中并不常见,在其他灵长类中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偶然事件,因为许多发生了主雄替代的家庭中,大多数的婴幼猴还是存活下来了。杀婴行为发生的概率可能和家庭的变动、母猴对新主雄的接受时间、社会环境的压力、公猴的繁殖策略等有关。

惊恐的母猴和婴猴

情感上讲,我不相信滇金丝猴是一种会杀死同类的动物,因为相比其他动物,滇金丝猴无论从外表还是从性格上讲,都是一种温文尔雅的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绅士”,它们与残暴和阴暗沾不上边。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大个子”的角度和滇金丝猴的社会模式细细思考这个事件,动物在自然界中以传承自己的基因为己任,其他一切行为都是为传承基因服务的,它们这样做无可厚非,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我们不能因此说“大个子”是一只自私和残暴的公猴,它虽然取得了主雄的位置,但它在这个位置上能待多久是个未知数,有可能明天其他公猴就打败了它,并取而代之,所以它需要让它的母猴都尽快发情与它交配,提高自己的繁殖效率。真是青春有限,必须争分夺秒啊。一旦有自己的后代出生,一代传一代,自己的基因将被无限扩展和延续。“大个子”是一只优秀的大公猴,它的基因应该是优质的,优质基因的不断传承和扩散是物种保存和进化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大个子”的行为也有积极的一面。

相对于这些单纯的非人灵长类,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灵长类。就杀戮同类来说,非人灵长类只是单纯地为了传承自己的基因,人类的杀戮理由可谓是五花八门,尤其大规模的战争,后果令人不忍直视。

当时,发生了“杀婴”这么大的事情,我想“大个子”的家庭会四分五裂,母猴会离开它,谁愿意和“凶手”在一起呢?出人意料的是,从小猴子的尸体在它们眼前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猴子们就慢慢在恢复平静,到中午时分,“大个子” 家庭就完全恢复了平静,失去孩子的母猴不再表现得惊慌和悲伤。猴群午休的时候,整个家庭的猴子都在一棵树上休息,还相互理毛和抱团取暖,“大个子”也得到了母猴们的理毛和拥抱。这不是它们冷酷无情,而是要面对现实,或者说这种行为在它们的社会中一直存在,它们是见怪不怪了。

“杀婴事件”后的午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