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客栈的演变
古代旅馆在各个时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商朝后期,为适应走南闯北的商贾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馆”相继出现。秦汉时期设立的“驿传”则是专供传送邮件公文和来往官员居住的旅馆名称。
汉代,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还建造了“蛮夷邸”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除了官办宾馆外,城市旅馆、家庭旅馆都出现了。当时城里的“谒舍”,就是一种城市旅馆,这种城市旅馆数量很多,分布广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人士入住,《汉书·食货志》中谓“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就是这个意思。而官办普通旅馆称为“传舍”,服务稍好,专用于接待“官差”。
魏晋时期,中国的旅馆业被进一步提倡,旅客外出住宿更为方便。晋潘岳在《上客舍议》中记述,当时“公私满路,近畿辐辏,客舍亦稠”,交通发达的路边,靠近京城的地方,旅馆很多。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每40里有“驿”,每20里有“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这就有一点商业旅店的性质了。
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旅馆—— 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
“旅馆”之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诗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尺夜,万里未归人。”
到了宋代,旅馆名称繁多,有四方馆、同文馆、来宾馆、都亭驿等,并出现了专为客商存货的货栈“榻房”。唐宋以后,旅馆的分工和接待对象的划分更明确,各地出现了专门接待学子的“状元店”“高升店”。有专门接待商人的“广源店”“万隆店”;有面向杜甫这样一直很忙且四处游山玩水的“驴友”和一般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等。
至于品牌宣传,古代没有连锁酒店直销渠道,要靠口碑传播。古代旅馆早已充分考虑了硬件建设,让客人入住后更觉舒适,以增加客人来源。《上客舍议》称,“冬有温庐,夏有凉荫”,这里的“温庐”相当于现代配有暖气的房间,“凉荫”则是纳凉休闲去处。客栈,其实也指以住宿为主的地方,可现代人把住的地方大多称为宾馆酒店,为何在有些地方却又称为客栈呢?其实,客栈对现代人来说是比较文艺的一种叫法罢了,也是为了融合某些地方的气氛,如那些具有古代气氛的旅游城市,如云南大理古城,又如拉萨的一些老城区,这些地方很多住宿的地方就称之为客栈。
在西方,中世纪后期,因为商业贸易日益蓬勃,远行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而至世界各地传教的传教士、朝拜的信众、与别国进行交涉的外交官员、传递信件的邮差的数量亦不断增多,客栈的数量随之而增。因为当时人们远行主要是靠步行或是乘马车,因此,客栈主要出现于道路或驿站旁。初时,客栈只供应基本的食宿,让旅客可以有落脚的地点,并没有提供消遣服务。
到了大航海时代,客栈的规模开始扩大,部分客栈已能提供30多间客房,并设有酒窖、食品室及厨房,满足客人更多的需求。而且环境亦开始改善,在客栈旁设有花园及草坪,内设有宴会厅和舞厅,迈向现代化。(www.daowen.com)
不过不论怎样变化,客栈的建筑大多为原木建筑,这是客栈在人们心中的一个鲜明形象。但整体来说,古时的客栈声誉很差,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为了糊口谋生的人才干的低级行业。客栈内亦不安全,常常有不法之事发生,如抢劫、打架、聚赌等。过去,我国民间一向把旅馆叫作“客栈”或“栈房”,把住宿叫作“写号”或“打铺”。亦如理发店门前有红白色旋转灯柱作为标志一样,客栈也有它的标志,那就是悬挂在屋檐下的长方形白纸灯笼。灯笼两面一般都写有联语,最常见的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入夜,灯火闪亮。旅客远远看见,便知来到了打点住宿之处,那一刻,所有身心的疲惫就顿然消减了。
(二)中国旅游客栈发展历史
中国的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开放的行业之一。那个时候,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就是旅行社和星级宾馆,所以酒店业也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大规模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政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国饭店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引入第一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 香港半岛集团,一批合资的经典酒店腾空出世。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的有关事项》,全国掀起学习“建国”的热潮。同年,上海锦江(集团)联营公司成立,中国饭店集团化进入探索阶段。1984年假日集团入驻中国,1985年国际酒店集团—— 雅高进入中国,此后国际酒店集团纷纷进入中国。
1993年7月29日,为了扶植我国饭店管理公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颁布了《饭店管理公司暂行办法》。
1998年8月22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此后在1993年、1997年、2003年和201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四次修订。其中2003年第三次修订,增设了“白金五星级”作为酒店的最高星级,中国饭店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饭店国际化进一步加大,国内的酒店越来越多,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3 856家,仅在国家旅游局登记注册的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就已多达39家,像北京建国、南京金陵、中粮凯莱、北京中旅等本土酒店集团都是在此期间创建的。这些本土酒店集团或公司与国际酒店集团或公司逐渐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同时,中国酒店人开始探索在国际化中加入中国元素,并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继而出现了以锦江之星和如家快捷为代表的驰名国际的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出现了以天津泰达和浙江开元为代表的“酒店+房地产”的拓展模式,出现了以“首旅”和“海航”为代表的多元化国际旅游集团。
客栈作为“度假”的实物载体,所提供的将不只是“住”的功能这么简单。住不同的客栈,体会“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放松、舒展、安静祥和。这种生活是跟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非常态”的;不是因为去某地游玩、商务而客观需要的暂时栖身之地,是人们希望体验,而主观选择的一种休养生息方式。在这种前提下,“住”反而是被弱化的功能,客栈的气场、情调、氛围等一切能让人身心舒展、有别于日常生活感受的元素,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