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绂:清代陆王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李绂:清代陆王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困难情形之下,李绂崛起,承前启后,一生致力于陆王学术之表彰,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诸书,成为陆王学术之最后一个重镇[44]。于是,李绂著《陆子学谱》一书,为陆王心学争正统,大力宣扬陆九渊躬行实践之思想。同时,不仅对其有所补助,而且更具系统性,从而彰显了陆学一系的学脉。李绂著《陆子学谱》也是为给后人指明一条入门途径。

李绂:清代陆王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月,圣祖颁谕,将朱熹在孔庙中的从祀地位升格,由东庑的先贤之列,提升至大成殿十哲之次。这标志着朱子学正统地位的树立,同时,清初的文化政策也最终确立。随着朱子学地位的提升,陆王心学则趋于衰微。在此困难情形之下,李绂崛起,承前启后,一生致力于陆王学术之表彰,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诸书,成为陆王学术之最后一个重镇[44]。

李绂意识到作为一介学者,“躬行实践可矣”,而在中国历史上注重躬行实践者莫过于宋代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二人。但是,李绂又认为陆王思想也不是都有益于治道,还必须对其进行修正之后才能够切于世用。要想张扬陆王心学,在当时思想环境下就必须讲明朱陆之关系,朱陆之间的关键问题即是朱陆之辩。于是,李绂著《陆子学谱》一书,为陆王心学争正统,大力宣扬陆九渊躬行实践之思想。所以,四库馆臣评价《陆子学谱》说:“是编发明陆九渊之学,首列八目:曰辨志、曰求放心、曰讲明、曰践履、曰定宗仰、曰辟异学、曰读书、曰为政,次为友教,次为家学,次为弟子,次为门人,次为私淑,而终之以附录。考陆氏学派之端委,盖莫备于是书。”[45]可见,《陆子学谱》确为一部总结性的著作。

《陆子学谱》以黄宗羲《象山学案》稿为基础,充实增订,独立成编,在学案体史籍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同时,不仅对其有所补助,而且更具系统性,从而彰显了陆学一系的学脉。《陆子学谱》的编纂原则,从卷首“序”中可窥见一二。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著《近思录》和《伊洛源渊录》,二书把“言”与“行”分而为二,李绂认为这有违孔孟之宗旨。另外,“求先生(即陆九渊——引者注)之教者,或分言与行而二之,岂有当哉”[46]。有鉴于此,李绂认为绝对不可以把“言”与“行”分开,因此,《陆子学谱》一书不可不作。其次,世人以为陆九渊之教“无方”,但李绂认为,作为后学,要想得其奥秘,“则不可以无其方也”。李绂著《陆子学谱》也是为给后人指明一条入门途径。再次,李绂还认为,陆九渊的学术宗旨尽管“思虽无穷”,但“渊源所及,确乎可指目者,自有其人,不可得而诬也”[47]。也就是说陆九渊的学术渊源也是非辨不可的。所以,李绂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仁,经过长期的考证辨别,才“敢抄撮先生绪言,并其教思所及,共为一书”。最后,李绂于此也谈及其著述的终极目的,称:“将以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俾有志于希圣者,门径可循,归宿有所,不沉溺于纷华,不泛滥于章句,庶几斯道有绝而复新之日矣乎。”[48]李绂还讲道:“若道听途说之流,未尝身习其事,呫呫然动其喙,所不计也。”[49]李绂料到,此书一出,肯定会遭到一些这样那样的指责或反对,所以,他首先声明对于这些是不会计较的。

遵循上述原则,《陆子学谱》凡二十卷共分六个部分,每部分都可成为一个独立单元,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形式上包括:总序、章节序文(卷五至卷十九,只是在每部分前有序文)、案主和生平学行、间或加按语。卷一至卷四,讲明陆九渊为学宗旨,在每一宗旨前面,都有李绂自己的一段简明扼要的总论,来论述陆九渊学术取向和先圣先贤相同,意在强调陆九渊为学宗旨的历史地位。然后,引用陆九渊语录和与人论学语,来阐明陆九渊这一宗旨。卷五《家学》,以及从卷六至卷十九的弟子、门人、私淑三个部分大致相同,在每一部分的开始,也都有李绂自己的一段简明扼要的总论,来阐明其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对于所考察人物,文字多寡不一,短则几行,长则多达几页。就传文内容来看,一般是先述传主生平事迹,后述其论学宗旨。但有的传主,只述其生平事迹,而不述其学问。其资料来源,有正史、地方志以及文集等。凡所辑录,皆注明书名、篇名,以示征信。其间,亦略加按语,以作评论、考证或补充。

诸如在叙述陆九龄时,先考察其生平事迹,再阐述其学术,对于某些问题还有按语加以说明。介绍陆九龄生平事迹中所辑资料有:吕祖谦所为《墓志铭》,陆九渊所为《行状》,《朱子文集》中的祭文。于吕祖谦所著铭文后,李绂加有按语,曰:“吕成公集与人书及铭墓文甚多,唯铭先生墓称为陆先生,推崇甚至。”[50]陆九渊所为行状略有删节,于行状后有按语,曰:“按:《宋史》本传大概俱本《行状》与《墓志》。其不本于二文者,惟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赠文达。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云。又按:文达公之卒,朱子丧之甚切。其与吕伯恭第八十六书云:‘陆子寿复为古人,可痛可伤。不知今年是何气数,而吾党不利如此。’盖是年张南轩亦先卒也。其与吕伯恭第八十九书云:‘子寿云亡,深可痛惜,近遣人酹之,吾道不振,此天也,奈何奈何!’其第九十书云:‘子寿之亡,极可痛惜,诚如所喻。近得子静书云,已求铭于门下,属熹书之,此不敢辞。’盖其反复勤拳如此。朱子于南轩身后,虽无不足之辞,于其遗集,犹有取舍。若伯恭则间有讥议,惟文达公则粹然无间言,其待文达,盖在张、吕之上。今张、吕二公俱从祀孔庙,而文达祀典犹虚,必有论而定之者矣。”[51]在《朱子文集》祭文后,李绂同样亦加有按语,曰:“按:朱子祭陆文达公,既云志同道合,又先之以前说未定,予言可怀,似文达晚从朱子之说。然严松记陆子语云:‘先兄复斋临终言:比来见得子静之学甚明,恨不及更相与切磋,见此道之大明。’是文达、文安之学,始终无异同也。此岂朱子与文安各引文达以为重,必其学实相同耳。三君子者,固皆不妄语者也。文达既与朱子志同道合,又与文安始终无异,是朱陆之学实无异同也。其彼此未能相信,实由两家门人传语之误,而后人又逞其偏心,必欲岐而二之耳。无论陈建辈猖狂妄论,如近日张清恪改薛方山《考亭渊源录》为《伊洛渊源续录》,去同父、止斋二陈(即陈亮、陈傅良二人——引者注),并去三陆,文安无异同,犹不可去,乃并去志同道合之文达,朱子有知,必不以为然矣。”[52]此外,介绍陆九龄学行所辑资料还有:《陆九渊集·语录》《张南轩集·答陆子寿书》《徐楳埜集·复斋陆先生赞》和《袁蒙斋集·四先生赞》等。

考察陆九思,李绂首先略介其世系,谓其“家道整备,著于海内”,然后引用《嘉靖抚州志》本传,阐明陆九思生平事迹。考察陆九叙,李绂引用陆九渊为其所撰《墓志铭》,来说明陆九叙虽为处士,但处世为人品质极高,甚为时人称颂。最后,李绂还加按语曰:“按:许鲁斋谓学以治生为急,处士治家以成诸弟之学,故不可不录。且陆氏十世同居,处士之功为多也。”[53]考察陆九皋,李绂引用陆九渊为其所撰《墓表》,还引用了《江西人物志》本传。李绂所论上述三人,共同的特点是,只是考察他们的生平事迹,而没有涉及他们的学术。同样,李绂在此后所考察的众多人物,大都只是叙述生平事迹,而很少介绍其学行。由此,亦可反映出李绂撰述是书的总原则。

《陆子学谱》是继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之后的又一部学术史著述。《学案》和《学谱》只是一字之差,有人甚至于把《学谱》称之为《学案》,可见李绂所著《陆子学谱》是得益于黄宗羲两学案并经过进一步的充实增订,独立成编。总之,尽管李绂著《陆子学谱》的目的与黄宗羲二书有所不同,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旨在揭示几百年间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而李绂著《陆子学谱》不仅仅意在描述陆九渊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化,而真正的用心所在是通过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梳理,大力宣扬陆九渊躬行实践之思想,为陆王心学争正统。可以说,是书的编撰是以详尽的文献资料为基础,继承清初的务实学风,不仅为其后乾嘉汉学的崛起做了铺垫,而且,在学案体史籍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此后,又有诸多学者如江藩等,步李绂之后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得陆王学术史得以传衍下去。

综上所述,在清初,尤其是康熙中叶以后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而陆王心学则处于一个相对较低下的境遇,但陆王心学并没有成为一种绝学。在清廷基本国策的夹缝之间,经清初诸陆王学者的努力,通过各种形式,或著书立说,或授徒讲学,或刊刻陆王学术著作等,使得陆王学术度过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正是在清初诸陆王学者的不懈努力之下,赢得了陆王学术在清中叶的不绝如缕,从而为其晚清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未刊)

[1]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上),点校说明,中华书局1995年。

[2]赵尔巽主编:《清史稿》本纪五,《世祖本纪二》,中华书局标点本。

[3]俞樟华:《王学编年》,世祖顺治二年(1645)条,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4]俞樟华:《王学编年》,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条。

[5]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志八十四,《选举四》。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十八年(1679)二月二十六日条,中华书局1984年。

[7]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全书》第十册,《榕村谱录合考》卷上,十八岁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8]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全书》第十册,《榕村谱录合考》卷上,二十五岁条。

[9]参见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卷十六,《学》。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二十八年(1689)五月初七日条。

[11]俞樟华:《王学编年》,世祖顺治五年(1648)条。

[12]俞樟华:《王学编年》,圣祖康熙二年(1663)条。

[13]俞樟华:《王学编年》,圣祖康熙五年(1666)条。

[14]俞樟华:《王学编年》,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条。

[15]俞樟华:《王学编年》,世祖顺治三年(1646)条。

[16]俞樟华:《王学编年》,《附:1677年至1911年有关王学的人事》。

[17]俞樟华:《王学编年》,《附:1677年至1911年有关王学的人事》。

[18]清国史馆编,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六,《孙奇逢》,中华书局1987年。

[19]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二,《与魏莲陆》,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20]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四,《道一录序》。

[21]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二,《答常二河》。

[22]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第一卷,《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www.daowen.com)

[23]孙奇峰:《夏峰先生集》卷二,《与魏莲陆》。

[24]孙奇峰:《夏峰先生集》卷二,《与魏莲陆》。

[25]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卷三,《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第三册,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26]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

[27]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留别海昌同学序》。

[28]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内编》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9]李颙:《二曲集》卷十六,《答徐斗一第二书》,中华书局1996年。

[30]李颙:《二曲集》卷三,《常州府武进县两庠汇语》。

[31]李颙:《二曲集》卷十六,《答张敦庵》。

[32]李颙:《二曲集》卷四十二,《孟子下》。

[33]李颙:《二曲集》卷十四,《周至答问》。

[34]李颙:《二曲集》卷十六,《答王天如》。

[35]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

[36]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

[37]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

[38]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

[39]李颙:《二曲集》附录二,《二曲先生窆石文》。

[40]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

[41]李颙:《二曲集》卷四,《靖江语要》。

[42]李颙:《二曲集》卷十五,《富平答问》。

[43]李颙:《二曲集》卷十五,《富平答问》。

[4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第七章,李穆堂,商务印书馆1997年。

[4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八,《子部》,《儒家类存目》,《陆子学谱》条,中华书局1965年。

[46]李绂:《陆子学谱》卷首,序,子部第2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5年。

[47]李绂:《陆子学谱》卷首,序。

[48]李绂:《陆子学谱》卷首,序。

[49]李绂:《陆子学谱》卷首,序。

[50]李绂:《陆子学谱》卷五,《家学》。

[51]李绂:《陆子学谱》卷五,《家学》。

[52]李绂:《陆子学谱》卷五,《家学》。

[53]李绂:《陆子学谱》卷五,《家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