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迪斯科舞厅文化兴起与音乐影响简史

迪斯科舞厅文化兴起与音乐影响简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一年是2013年,蠢朋克用一张叫《随机存取存储器》的专辑又重新带回了一股迪斯科风潮。这个地方变成了迪斯科的发源地,或者这么说,迪斯科不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是一种舞厅文化。与此同时,一种专门为了俱乐部制作的加长歌曲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唐娜·萨默也就成了这个迪斯科风潮的先锋。后来罗杰斯不仅在迪斯科舞厅里红了,在主流音乐世界里也红了。在20世纪80年代初迪斯科落伍之后,这三种风格相继诞生了。

迪斯科舞厅文化兴起与音乐影响简史

前些年有个法国电子组合,在某一年包揽了好多奖项,他们叫蠢朋克(Daft Punk)。那一年是2013年,蠢朋克用一张叫《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ies)的专辑又重新带回了一股迪斯科风潮。这张专辑里的第三首歌,名字有点儿奇怪,叫“Giorgio by Moroder”,根据这首歌一开始的那段话,我觉得这个歌名应该翻译成《莫罗德谈乔治》。这首歌一上来就是很长的一段谈话,是歌曲主人公乔治·莫罗德的一段简短回忆,告诉别人他是谁。

那么他是谁呢?谁是乔治·莫罗德?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集体听过他的歌了,那是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中文版叫《手拉手》(Hand in Hand)。只不过当时我们听到的是中文版,还不知道这是外国人写的歌,更不知道这位外国人是迪斯科之父。

1940年,也就是“二战”期间,乔治·莫罗德出生在意大利北部,意大利的官方语言虽然是意大利语,但并不是全境每个地方都说意大利语。比如乔治·莫罗德出生的南蒂罗尔,是说德语的地方。

所以乔治·莫罗德喜欢上音乐之后,马上就判断出来意大利的音乐没发展前途,而且自己是说德语长大的,就应该到柏林去,那里有发展。他刚到柏林的时候,玩的还是摇滚乐。后来第一时间听到了德国发电站乐队,于是觉得还是应该改玩电子乐,在试了几次之后,终于捧红了迪斯科女王唐娜·萨默(Donna Summer),捧红她的那首歌叫《我感觉到爱》(I Feel Love)。这首歌为什么能红?原因跟歌本身没什么关系,而是和纽约的一个俱乐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个俱乐部叫“Studio54”,里面名流云集,同时违禁药物泛滥。那里的门卫看人下菜碟,长得不好看的人坚决不让进。这个地方变成了迪斯科的发源地,或者这么说,迪斯科不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是一种舞厅文化。今天我们所说的“蹦迪”,原本是指去迪斯科舞厅跳舞,但是在与时俱进的语境下,以任何一种舞曲为背景跳舞,都可以统称“蹦迪”。

当时这个俱乐部老板抓准了LGBT(性少数群体)在城里大部分俱乐部都不太受欢迎的切口,主动做了一个欢迎LGBT群体的地方,加上俱乐部里好看的姑娘小伙子多,酒保还会偷偷卖一些小药丸,所以这个地方就火了起来。于是音乐推广多了一个渠道,从前都是电台或者电视台,现在有了迪斯科舞厅,而在迪斯科舞厅最受欢迎的那个人,就叫“迪斯科女王”,也就是唐娜·萨默。

唐娜·萨默是组乐队出身的,后来乐队见了唱片公司,唱片公司说只有作为主唱的唐娜·萨默可以签约,其他人没戏,于是乐队解散,唐娜·萨默成了艺人。只不过她当时不是专职唱歌出唱片,而是参演音乐剧,并且不是在音乐剧的大本营美国演出,而是等音乐剧巡演到德国的时候,参加德国的演出。本来还挺不被重视的一个人因此得福,遇到了乔治·莫罗德,后者给她出了专辑,但是专辑封面却写错了名字,本来该叫Donna Sommer,结果错写成Donna Summer,从此将错就错。如今想来,如果当时没写错,唐娜·萨默没准儿还真红不了。(www.daowen.com)

1975年的时候,唐娜·萨默出了一首歌,名叫《爱你爱你》(Love to Love You),乔治·莫罗德想让这首歌在美国有点儿成绩,于是寄给了一个美国唱片公司的老板。老板在私人派对上放了这首歌,出人意料地受欢迎,被要求反复播放。然后唱片公司老板就让唐娜·萨默另外出了一个加长版,本来3分钟的歌被加长到了17分钟,乔治·莫罗德也帮唐娜·萨默在美国打开了市场。与此同时,一种专门为了俱乐部制作的加长歌曲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唐娜·萨默也就成了这个迪斯科风潮的先锋。

还记得这章开头提到的蠢朋克乐队的专辑《随机存取存储器》吗?除了刚刚说过的乔治·莫罗德,这张专辑里还有一个老符号,就是迪斯科时代的另外一个超级制作人,尼尔·罗杰斯(Nile Rodgers)。

尼尔·罗杰斯本来是乐手出身,后来在一个唱片公司担任录音乐手的时候,利用闲暇时间和乐队创作了一些歌曲,这些歌被公司老板听到了。老板本来想签他们,但见面之后觉得不妥,因为他们都是黑人,在宣传上比较难办,所以还是让他们暂时先给公司艺人写歌,等到社会现状改变之后再给他们做艺人包装,然后出专辑。

罗杰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转投了当时的另外一条路—地下演出,也就是在迪斯科舞厅里演出。后来罗杰斯不仅在迪斯科舞厅里红了,在主流音乐世界里也红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迪斯科没那么火,罗杰斯也从一线上退下来,到幕后给人当制作人,于是在那个年代制作出不少好东西,比如大卫·鲍伊的一张偏舞曲的专辑《让我们起舞》(Let’s Dance),还有麦当娜的《像处女一样》(Like a Virgin)。

那个年代还有一个变装组合必须要提,因为他们的一首歌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红遍中国,那首歌叫《年轻人》,英文版叫Y.M.C.A.,唱歌的组合叫“乡下人”(Village People)。

乡下人乐队虽然成立于美国,但是幕后操盘的人却是法国人。这是几个法国人在法国和欧洲获得成功之后,想将成功经验在美国复制的一个项目。当时他们抓住了LGBT群体比较喜欢的几种装扮,包括牛仔、建筑工人等形象,因此在当年很受LGBT群体的欢迎,加上迪斯科文化本来就和LGBT文化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很多作品自然也受到迪斯科舞厅的欢迎。

准确地说,迪斯科的第一波风潮只持续了三四年时间,很短很短,而且迪斯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没落,只是经营场所被查抄了,或者因为政策的原因,或者因为租金的原因。喜欢玩的人还在,只是地点变了,音乐风格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换了一种方式示人。比如我们在年轻时经常听到的三种舞曲风格:浩室、科技(Techno)、迷幻(Trance)。在20世纪80年代初迪斯科落伍之后,这三种风格相继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