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子音乐鼻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电子音乐鼻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之前“德国泡菜摇滚”一节里提到过,德国有个号称电子音乐鼻祖的发电站乐队,他们的音乐就受到了这首《爆米花》的影响。再往后的电子音乐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套路发展的,只不过用的不一定是Moog合成器,所以音色各异,听起来也各异。后来,不论电子音乐发展到了什么阶段,都总有人出来翻玩这首电子舞曲的“祖宗”。

电子音乐鼻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很抱歉,我没法给“Moog”这个词找到一个合适的中文翻译,因为“Moog”就是一个叫罗伯特·穆格(Robert Moog)的美国工程师的名字。他发明出来的一个合成器,在最早期的电子乐的世界当中功不可没。最开始做电子音乐的那些人用的都是这种Moog合成器,现在还有人为了显得有范儿,也要购置一台20世纪70年代的Moog,出门拿着演出。不过这样的乐队不会说自己是为了显得有范儿,而是坚持说这个声音比较正,你玩复古,光有几件古着衣服是不行的。

我们不提Moog的历史,只说用Moog做音乐的人,其中有一个是因为“二战”而从德国跑到美国的犹太人。

这人叫格森·金斯利(Gershon Kingsley),法国电子乐大师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也是影星巩俐的现男友)刚出道的时候就是格森·金斯利的粉丝。这个让·米歇尔·雅尔真不是一般人,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巴黎协和广场办了一场音乐会,有100万人来。虽然是免费的,但还是以人多的优势被写进了世界纪录,成了现场人数最多的一场户外音乐会。我去过这个协和广场后很怀疑这个100万的真实性,但是本着别人不说谎的原则,我还是试着去理解这个100万的合理性,最后理解了——估计是当时的人流量(含地铁)有100万。

在举办了协和广场百万人免费户外音乐会之后,让·米歇尔·雅尔就被邀请到了中国,举办了几场音乐会,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来到中国交流的外国现代音乐家

再继续说回格森·金斯利,那个让让·米歇尔·雅尔崇拜的人。他本来是录音师,闲暇时爱鼓捣一些设备,和朋友做了一个组合,专玩实验音乐。但是后来玩腻了,就去用Moog演奏音乐了,最开始只演奏一些披头士或者贝多芬的曲子,在1969年的时候,他用Moog做了一首舞曲《爆米花》(Popcorn)。这首歌也被称作是第一首电子舞曲。

让·米歇尔·雅尔就用这个曲子的名字命名了自己后来组的一个电子音乐团体。(www.daowen.com)

我在之前“德国泡菜摇滚”一节里提到过,德国有个号称电子音乐鼻祖的发电站乐队,他们的音乐就受到了这首《爆米花》的影响。无论是早期的还是后来的,都是这种感觉,用Moog合成器想方设法去演奏不同的旋律

后来发电站乐队影响了一个日本人,叫坂本龙一,坂本龙一和另外两个朋友做了一个组合,叫YMO(Yellow Magic O rchestra),全称直译过来叫“黄色魔术管弦乐团”。

再往后的电子音乐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套路发展的,只不过用的不一定是Moog合成器,所以音色各异,听起来也各异。但是能够被大多人接受的具备舞曲功能的电子音乐,其基调就在这种声音当中奠定了,只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规矩,而有了不同的名字,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后来,不论电子音乐发展到了什么阶段,都总有人出来翻玩这首电子舞曲的“祖宗”。

但是,时隔多年的今天再听这首歌,一点儿也跳不起来。2005年,一个当红的电子组合“疯狂青蛙”(Crazy Frog)在怀念那些电子乐老前辈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应该用现在的电子乐器把过去的旋律重新演奏一遍,没准儿就能在舞曲领域证明这些老前辈不是浪得虚名。于是,他们在那一年的8月22日发表了他们翻玩的《爆米花》,而那之前的一天,也就是2005年8月21日,刚好也是Moog合成器创始人罗伯特·穆格离世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