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回顾与前瞻

中国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回顾与前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含“中国工业化与乡村工业”;方显廷、谷源田,“我国钢铁工业之鸟瞰”;谷源田,“中国新工业之回顾与前瞻”。艾约瑟,“日本革故鼎新之故”,《万国公报》,新一卷十二期。——,“录(香港)中国日报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民报》,第四期。矢野仁一,“戊戌の变法及び政变”,《史林》,三卷一、二、三期。伍宪子(伍庄),《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

中国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回顾与前瞻

丁文江,“玄学科学”,《科学与人生观》(上海:1923),上册。

——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三册(台北:世界书局,1958)。

于宝轩编,《皇朝蓄艾文编》(上海:1903)。

土屋乔雄,《日本の经营者精神》(东京:1959)。

《大清历朝实录》(光绪朝)。

万国公报》(上海:1868~1904)。

小野川秀美,“康有为の变法论”,《近代中国研究》,二辑(东京:1958)。

——,《清末政治思想研究》(京都:1960)。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收入梁启超,《西政丛书》。含“借债以开铁道说”“富民说”“拟设翻译书院议”“上李伯相言出洋功课书”“铁道论”。

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八册(上海:1961;1962年重印)。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中国大同思想资料》(北京:1959)。

《中国邮报》,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北京:1957)。

中华书局编,《清史列传》(台北:1962)。

五代龙作,《五代友厚传》(东京:1923)。

五来欣造,《儒教对于德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刘百闵、刘燕容译(上海:1938)。

孔广森,《春秋公羊通义》,收入阮元编,《皇清经解》。

文悌,“严参康有为折”,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方豪,《中西交通史》,五册(台北:1954)。

方孝孺,《逊志斋集》(四部丛刊本)。含“民政篇”“宗仪第九·体仁”。

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二册(长沙:1939)。含“中国工业化与乡村工业”;方显廷、谷源田,“我国钢铁工业之鸟瞰”;谷源田,“中国新工业之回顾与前瞻”。

毛健予,“问题解答”,《新史学通讯》,1953年五月号。

——,“在维新变法运动过程中康有为为什么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新史学通讯》,1953年五月号。

王照,《方家园杂咏记事》(未注出版地,1928);另见《水东集初稿》(王氏家刻,1931)。王先谦编,《皇清经解续编》(江阴:南菁书院,1988)。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四册(上海国学基本丛书本,1936;台北,正中书局,未注出版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四库丛刊本,未注出版年代;另见《阳明全集》,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含《传习录》《大学问》“答顾东桥书”。

王其榘编,“学会等组织”,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四册。王韬,《韬园文录外编》(香港:1883),卷一,含“原仁”“原道”。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台北:1963)。

——,“清季兵工业略论”,《大陆杂志》,卅五卷九期(1967年11月15日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十二号,1965)。

韦廉臣,“治国要务”,《万国公报》,一卷四期(1889年5月)。

包遵彭、李定一、吴相湘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一辑,十册(台北:1956)。

艾约瑟,“日本革故鼎新之故”,《万国公报》,新一卷十二期(1890年元月)。

——,《富国养民策》,收入梁启超,《新政丛书》。

——,“铁路宜扩充论”,《万国公报》,新一卷五~一一期(1889年6月~12月)。

古吴困学居士,“广学会大有造于中国说”,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叶德辉,“长兴学记驳议”,收入苏舆,《翼教丛编》。

——,“答友人书”“輶轩今语评”“与许恪士观察书”“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与南学会皮鹿门孝廉书”“与石醉六书”“与段伯猷茂才书”,倶见苏舆,《翼教丛编》。

——,《觉迷要录》(长沙?1905)。

司马迁,《史记》(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见永瑢。

左传正义》,收入阮元编,《十三经注疏》(台北:重印本,1959)。

市古宙三,“保教と变法”,载仁井田升编,《近代中国の社会と经济》(东京:1951)。

《民报》(北京:科学出版社翻印,1957)。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海:万有文库本,1931)。

冯友兰,《人生哲学》(上海:1926)。

——,“康有为底思想”,载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上海:1958)。

——,《新事论》(又名《中国到自由之路》)(重庆:1940;上海:1946)。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三册(重庆:1944)。

——,“录(香港)中国日报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民报》,第四期(1906年5月)。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广仁堂刻,未注出版年代,序1861;丰城余氏,1897)。含“采西学”。

甲子清室密谋复辟文证”,载《故宫丛刊》(北平:1929)。

皮锡瑞,《经学通论》(上海:1923),阅“春秋通论”章。

矢野仁一,“戊戌の变法及び政变”,《史林》,三卷一、二、三期(京都:1923)。

仪礼注疏》(台北:重印本,1959)。

礼记正义》,见阮元编,《十三经注疏》(台北:翻印本,1959)。含:“祭义”四七、“郊特牲”二五、“昏义”六一、“孔子闲居”五一、“礼运”二一、“檀弓上”六、“檀弓下”九。

任卓宣,“国父的革命思想”,《革命思想》,一卷一期(1955年7月25日)。

伍宪子(伍庄),《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旧金山世界日报,约1963)。

全汉升,“甲午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化运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廿五本(台北:1954)。

——,“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二分(1936)。

——,“清末汉阳铁厂”,《社会科学论丛》,第一辑(台北:1950年4月)。

——,“鸦片战前江苏的棉纺织业”,《清华学报》,新一卷三期(1958年9月)。

列子》(上海:宏文书局,1893)。含“黄帝”“汤问”。

向达等编,《太平天国》,八册(上海:1952)。

存统,“马克思底共产主义”,《新青年》,九卷四期(1921年8月)。

安维峻,“请毁新学伪经考片”,收入苏舆,《翼教丛编》。

庄俞,“张季直先生教育谈”,《教育杂志》,第九期(1917年元月)。

庄存舆,《春秋正解》,收入阮元编,《皇清经解》。

许桐莘,《张文襄公年谱》(上海:1939;重庆:1944;上海:1946)。

刘眗,《旧唐书》(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未注出版地,1909),收入沈云龙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五一~二五七册(台北:1967)。含:“复冯莘坨”“复欧阳润生”“书牍”十三及十二。

刘秉麟,“马克思传略”,《新青年》,六卷五期(1919年5月)。

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释例》,收入阮元,《皇清经解》。阅“张三世例”。

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清华学报》,新二卷二期(1961年6月)。

朱采,《清芬阁集》(未注出版地,1908)。

——,“海防议”,见《洋务运动》,第一册。

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上海:未注出版年代),含“答陈同甫书”《朱子语类》,贺瑞麟编(1876)。

朱一新,“答康有为第一书”“答康有为第二书”“答康有为第三书”“与康有为第一书”“与康有为第二书”“与康有为第三书”“与康有为第四书”,均见苏舆,《翼教丛编》。

朱执信,见蛰伸、悬解。

朱杰勤,《龚定庵研究》(上海:1940)。

朱经农,“结束训政的时间问题”,《独立评论》,第七号(1932年7月)。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上海:1909)。

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上海:1940)。

——,“大同书十卷”,《读书月报》,第一期(1957)。

老子》(上海:宏文书局,1893)。

“论中国变政并无过激”,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二册(上海:1961)。

——,《戊戌变法史论》(上海:1955)。

——,《戊戌变法史论丛》(武汉:1957)。含“戊戌变法时的学会和报刊”“康有为的新政建议和光绪帝的新政上谕”。

——,《戊戌变法简史》(北京:1960)。

——,“关于康有为的大同书”,《文史哲》,第一期(1957)。

汤震,“中学”,《危言》(上海:1890)。

关绿茵,“詹天佑与中国铁路”,《畅流》,三五卷八期(1967年6月1日)。

阮元辑,《皇清经解》,三六〇卷(广州:学海堂,1829)。

孙文(孙逸仙),“民报发刊词”,《民报》,第一期(1905年10月)。

——,《建国方略》,《国父全集》(台北:正中文库本,1954),第二册。

——,《国父全集》,六册,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修订版,1957;二版,台北:1961)。《孙中山全书》(上海:1937年,二版)所收略同。《国父全集》含:“制定建国大纲宣言”“政见之表示”“祭列宁文”“建设以修治道路为第一要义”“钱币革命”“中华革命史”“中国之第二步”“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必先革命而后能达共和主义”“中国实业当如何发展”“兴发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修筑铁路乃中华民国存亡之大问题”“革命成功个人不能有自由”“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计划”“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国民党政见宣言”“论筑铁路事致宋教仁函”“驳保皇报”“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实现铁路政策须取开放门户主义”“实业计划”“速修铁路以立富强之基”“孙文学说”“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地方自治为建国之础石”“再复李村农论外债书”“自传”。

孙家鼐,“奏……请严禁悖书疏”,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奏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折”,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艺史资料》,第一辑,二册(上海:1957)。

——编,《中国经济史资料》,第一辑,二册(北京:1957)。

孙麟生,“为什么要发扬中国文化”,《新天地》,三卷十期(1963年12月1日)。

花之安,“自西徂东”,《万国公报》,十四期(1890年3月)。

——,“慎理国财”,《万国公报》,十四期(1890年3月)。

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桐乡:1927)。含:“君主民主平议”、“续共和正解”、“韧叟自订年谱”、“共和正解”。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未注出版时地)。

——编,《翼教丛编》(武昌:1898)。

苏继袓编,《清廷戊戌朝变记》(中坝:1931),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一册。

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严复,“原强”,《严几道文钞》(上海:1898);《严几道先生遗著》(新加坡:1959)。

——,“救亡决论”,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与熊纯如书”,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译,《赫胥黎天演论》(序1896;上海:商务,1930)。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1955)。

——编,《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1955)。

——编,《中国棉业之发展》(重庆:1943)。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南昌:1916;台北:1959重印)。

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上海:1901)。含“前总序”“劝学篇书后”“曾论书后”。

——,《新政论议》(香港:1895)。

何炳松,“中国文化西传考”,载包遵彭,《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二册;录自《中国新论》,第三期(1935)。

何炳棣,“张荫桓事迹”,见包遵彭,《中国近代史论丛》;录自《清华学报》,十三卷一期(1941)。

合源田,见方显廷。

吴虞,《吴虞文录》(上海:1921;1925年四版)。

——,《吴虞文录续》(成都:1933)。含“对于祀孔问题之我见”。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二卷六期(1917年2月)。

吴泽,《康有为与梁启超》(上海:1948)。

吴相湘,《民国政治人物》(台北:1964)。含“康梁与复辟运动”。

吴稚晖(敬恒),《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南京:黄埔小丛书,1927)。

——,《吴稚晖文集》(上海:1936)。

——,《吴稚晖先生文粹》,乐勤编,四册(上海:1929)。含“箴洋八股化之理学”,第三册;“机器促进大同说”,第二册;“青年与工具”,第二册;“科学周报发刊语”,第二册;“科学周报编辑话”,第二册;“科学与人生观”,第二册;评鞠普君“男女杂交说”、“谈无政府主义闲天”,第二册。

《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四册。第一、二册:黄宗羲、全袓望,《宋元学案》;第三册:黄宗羲,《明儒学案》;第四册:江藩,《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唐鉴,《清学案小识》。

宋云彬,《康有为》(上海:1951)。

局外旁观人(赫德),“论通商大局”,《万国公报》,新一卷十期(1889年11月)。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载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十二(上海:1897)。

李季,“社会主义与中国”,《新青年》,八卷六期(1921年4月)。

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新青年》,九卷二期(1921年7月)。

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1953年十三期。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新青年》,七卷二期(1920年元月1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六卷五、六期(1919年11月)。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新青年》,八卷四期(1920年12月1日)。

李公佐,“南柯记”,载兆熙辑,《唐人说荟》(未注出版地,1864);又见马骏良辑,《龙威秘书》(大酉山房,1794)。

李守孔,“光绪戊戌前后革命保皇两党之关系”,《大陆杂志》,二五卷一、二期(1962年7月15、31日)。

李恩涵,《晚清收回矿权运动》,(台北:1963)。

——,“清末金陵机器局的建设与扩展”,《大陆杂志》,三三卷一二期(1966年12月31日)。

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61)。

李提摩太,“求儒救民说”,载于宝轩编,《皇朝蓄艾文编》。

——,“时事新论”(上海:1898)。

——,“新政策”,《万国公报》,八七期(1898);另见蔡尔康编,《中东战记》;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五一册(北京:1922)。含《荀学斋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

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1958)。

——,“论中国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新建设》,1956年第五期。

——,“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一卷一期(1957年2月)。

杨复礼,《康梁年谱稿本》,三卷(成于1928,稿本)。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二册(北京,1957)。

汪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二期(1905年11月)。

沈兼士,“儿童公育:彻底的妇人问题解决法处分新世界一切问题之锁钥”,《新青年》,六卷六期(1919年11月)。

沈桐生,《光绪政要》(上海:1909)。

沈云龙,《康有为评传》(台北:1969)。

——,《现代政治人物述评》(增订本)(台北:1967)。

沈精芬辑,《国朝文汇》(上海:1909)。

张謇,《张季子九录》,廿九册(上海:1931)。含:“农会议”、“商会议”、《实业录》。

——,《啬翁自订年谱》,(上海?1925)。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一二〇册(北平:1928)。含“札司道讲求新学”、“札同局设局讲求洋务”、“致总署电”。

——,《劝学篇》(武昌:1898)。

张元济,“戊戌政变之回忆”,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四册;录自《新建设》,一卷三期。

玉田,“关于大同书的写作过程及其内容发展变化的探讨”,《文史哲》,第九期(1957)。

张西堂,“廖平古学考序”,见廖平,《古学考》。

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北平:1932)。

张君劢(张嘉森),“人生观”,收入《科学与人生观》,上册。

——,“人生观论战之回忆”,《东方杂志》,卅一卷十三期(1934年7月)。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1930)。

张廷玉等,《明史》(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张其昀,《孔子学说与现代文化》(台北:1958)。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1969)。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1964)。

张若谷,《马相伯先生年谱》(上海:1939)。

张岂之等,“关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实质的商榷”,见侯外庐,《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

陈立,《公羊义疏》,收入阮元编,《皇清经解》。

陈虬,《治平通议》,见《蛰庐丛书》(瓯雅堂,1893)。另含:《经世博议》(卷一)、《救时要义》(卷一)。

陈寿,《魏志》(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含“管辂传”“管辂别传”(卷二九)。

陈熊,“戊戌政变前后湖南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和思想的演变”,《历史教学》,1959年七月号。

陈炽,《庸书》,收入梁启超,《西政丛书》(上海:1895)。《庸书》含:“考工”(卷五)、“格致”(卷七)、“厘金”(卷二)、“农政”(卷二)、“水利”(卷一)、“电学”(卷七)、“蚕桑”(卷二)、“自立”(卷八)、“养民”(卷八)。

——《续富国策》,收入梁启超,《西政丛书》。《续富国策》含:“讲求农学谠”(卷一)、“劝工强国说”(卷三)、“化学重学说”(第四文)、“艺成于学说”(卷三)、“光学电学说”(第五文)、“工艺养民说”(卷三)、“算学天学说”(第三~五文)。

陈鍪,“戊戌政变时反变法人物之政治思想”,《燕京学报》,第二五期(1939年6月)。

陈天华,见思黄。

陈冷汰,“丁巳复辟记”,《畅流》,三〇卷一〇期(1965年元月1日)。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上海:1934)。

陈周业,“试论康有为空想理论(大同书)的阶级基础”,《中学历史教学》,1957年第十一期。

陈昌华等,“我所知道的辜鸿铭先生”,《人间世》,十二期(1934年9月)。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海:1935;1936年第六次印刷)。

——,“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文哲季刊》(武汉大学),三卷一期(1933年)。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二卷四期(1916年12月)。

陈独秀,“本志宣言”,《新青年》,七卷一期(1919年12月)。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六卷一期(1919年7月)。

——,“吾人最后之觉悟”,《新青年》,一卷六期(1916年2月)。(www.daowen.com)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一卷四期(1915年12月)。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新青年》,一卷一期(1915年9月)。

——,“袁世凯复活”,《新青年》,二卷四期(1916年12月)。

——,马克思学说”,《新青年》,九卷六期(1922年7月)。

——,“基督教中国人”,《新青年》,八卷三期(1920年2月1日)。

——,“敬告青年”,《新青年》,一卷一期(1915年9月)。

——,“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七卷一期(1919年12月)。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新青年》,四卷三期(1918年3月)。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二卷二期(1916年10月)。

——,“宪法与孔教”,《新青年》,二卷三期(1916年11月)。

——,“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新青年》,八卷四期(1920年12月)。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一册。

陈宝箴等,“奏请釐正学术造就人才折”,收入叶德辉,《觉迷要录》。

陈宝琛等纂,《德宗皇帝实录》,见《大清历朝实录》,第一〇七一~一一八〇册(东京:翻印本,1937~1938)。

陆乃翔、陆敦骙,《康南海先生传》,上编(上海:1929)。

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上海:1898)。

——编,《戊戌奏稿》(未注出版地,1911)。

麦孟华,“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孟祁,“记辜鸿铭翁”,《人间世》,十二期(1934年9月)。

板野长八,“康有为の大同思想”,《近代中国研究》(东京:1948)。

罗文仲讳昌先生行状”(罗荣邦藏手稿)。

林克光,“论大同书”,载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北京:1957)。

林语堂,“辜鸿铭”,《人间世》,十二期(1934年9月)。

——,“机器与精神”,载《胡适文存》,三集,卷一。

欧榘甲,“论中国变法必自发明经学始”,《知新报》,三八期。

欧阳修,《新唐书》(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国语》(成都:尊经书院,1876)。

范文澜,《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编,第一分册(香港:1949)。

茅盾(沈雁冰),《追求》,《蚀》第三部(上海:1930)。

——,“动摇”,《茅盾文集》(北京:1958)。

《知新报》(澳门:1897~1900)。

郑潭洲,“十九世纪末期湖南的维新运动”,《历史研究》,1955年元月号。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2;上海:华英书局,1905)。1905年版含:“技艺”(第二六文,卷三)、“铸银”(第四十文)、“农工”(第二八文,卷四)、“商战”(第二五文)、“商务”(第二四文)、“铁路”(第三三文)、“电报”(第三四文)、“银行”(第三七~三八文)、“邮政”(第三五—三六文)。

——,《盛世危言后编》(未注出版地,1920)。含“复考察商务大臣张弼士侍郎”(卷八),收入《洋务运动》,第八册。

金梁,《光宣小记》(未注出版地,1933)。

——,《近世人物志》(未注出版地,1934)。

“政令一新说”,《万国公报》,新一卷五期。

侯堮,“廖季平先生评传”,《大公报》“文学副刊”,1932年4月1日。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1947)。

——编,《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北京:1958)。

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海:1929)。

思黄(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共和政体”,《民报》,第一期(1905年11月)。

施敏雄,《清代丝织工业的发展》(台北:1968)。

柯劭忞,《清史稿列传》(北京:1927)。

《洋务运动》,见中国史学会。

《皇清经解》,见阮元。

《皇清经解续编》,见王先谦。

《科学与人生观》(胡适编?)(上海:1923)。

赵靖,“康有为的经济思想”,《经济研究》,六七期(1962年5月)。

赵炳麟,《栢严文存》(泉州:1924)。

——,《赵栢严集》(未注出版时地),含《栢严感旧诗话》。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六册(台北:1964)。

赵尔巽,《清史稿》(沈阳版,1927,卷一〇七,页5;香港翻印本,1960,下册,页1377)。

丰田,“康长素先生年谱稿”,《史学年报》,二卷一期(1934)。

——,《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燕京大学中国研究丛刊第十八号,北平:1939)。

胡适,《胡适文存》,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台北:1953)。以下所引《文存》各文均出自初集:“贞操问题”,《文存》,卷一;“整理国故与打鬼——给徐浩先生的信”,《文存》,卷三;“记辜鸿铭”,《大公报》“文学副刊”一六四期(1935年8月);“治学的方法与材料”,《文存》,卷三;“终身大事”,《新青年》,六卷三期(1919年3月);“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七卷一期(1919年12月);“胡适答蓝志先书”,《新青年》,六卷四期(1919年4月);“易卜生主义”,《新青年》,六卷六期(1919年6月);《文存》,卷一;“科学与人生观序”,《文存》,卷二;“归国杂感”,《文存》,卷一;“美国的妇人”,《文存》,卷一;“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东方杂志》,二三卷十七期(1926年9月10日);《文存》,卷三;“白话诗”,《新青年》,二卷六期(1917年2月);“编辑后记”,《独立评论》,一四二号(935);“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文存》,卷四;“三百年来世界文化的趋势与中国应取的方向”,《言论集》;“实验主义”,《新青年》,六卷四期(1919年4月);《文存》,卷二;“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文存》,卷二;“吴虞文录序”,《文存》,卷一。

——,《胡适言论集》,甲集(台北:1953)。

胡滨,《戊戌变法》(上海:1956)。

胡君复辑,《当代八家文钞》(上海:1925)。

胡思敬(退隐居士),《戊戌履霜录》(南昌:1913);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一册。

胡聘之、钱骏祥,“请变通书院章程折”,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三期(1906年4月)。

胡应汉,《伍宪子先生传记》(九龙:1953)。

荀子》(宏文书局,1893)。含“非相”、“富国”、“显学”、“天论”、“王制”。

宫琦寅藏(宫琦滔天),《三十三年の梦》(东京:1902;东京:1943年重印)。

费行简,《慈禧传信录》,选录见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顾兆熊,“马克思学说”,《新青年》,六卷五期(1919年5月)。

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北京:1927)。

凌霜,“马克思学说批评”,《新青年》,六卷五期(1919年5月)。

唐俟(鲁迅),“我之节烈观”,《新青年》,五卷二期(1918年8月)。

——,“随感录”,《新青年》,五卷五期(1918年10月)。

夏敬观,“康有为传”,《国史馆馆刊》,一卷二期(1948年3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1937)。

——,“孔子与春秋”,《东方文化》,第一期(1954)。

钱玄同,“重印新学伪经考序”,载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钱实甫,《清季中国重要职官表》(上海:1959)。

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香山:1927);收入《洋务运动》,第八册。

徐志摩,“毒药”,《志摩的诗》(1928;上海:1933年六版)。

徐树铮,《视昔轩遗稿》,收入徐道邻编,《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台北:1962)。含“上段执政书”。

徐苏佛,“致任公先生书”,见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香港:1964)。

桑原藏,《蒲寿庚の事迹》(东京:1935)。

班固,《汉书》(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素痴(张荫麟),“康有为戊戌政变之新史料”,《大公报》“史地周刊”,1936年7月24日。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四十册(上海:1925)。

袁昶,“议复寄谕事件条陈”,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袁振英,“辜鸿铭先生的思想”,《人间世》,第三四期(1935年8月)。

起明译,“俄国革命之哲学基础”(原文为Angelo S.Ropport所撰,载The Edinburgh Review,1917年七月号),译文见《新青年》,六卷四、五期(1919年4、5月)。

陶模,“覆陈自强大计疏”,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陶潜,“桃花源记”,《靖节先生集》(江苏书局,1883)。

高劳,“帝制运动始末记”,《东方杂志》,十三卷八、九、十期(1916年8至10月)。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1935;1936年重印)。

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见《养知书屋遗集》(未注出版地,1892)。含:“致李傅相书”“复姚彦嘉”“与友人论仿行西法书”。均收入《洋务运动》,第一册。

商鞅,《商君书》(上海:宏文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康同家,《康有为与戊戌变法》(香港:1959)。

康同璧编,《南海康先生自编年谱补遗》(油印本,北京:1958)。

——编,《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油印本,北京:1960)。

——编,《补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罗荣邦藏稿本,北京:约1954)。

“康有为论”,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三册。

康与之,“昨梦录”,载陶宗仪编,《说郛》(上海:1927)。

康广仁,“致何易一书”,见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康赞修,“闻长孙有为生”,载《康南海文集》。

阎锡山,“孔子是什么家?”,《治晋政务全书》,十二册(台北:1960)。

——,《世界大同》(台北:1960)。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上海、横滨:1899;香港、纽约:1958年十六版:台北,1959)。

另见《饮冰室合集》《全集》一。

——编,《西政丛书》(上海:1897)。含“西政丛书序”,亦见《合集》《全集》二。

——编,《西学书目表》(慎始基斋丛书,未注出版地,1897)。

——编,《南海康先生传》(上海:1908);收入《合集》《文集》六;亦见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四册。

——编,《清代学术概论》(上海:1921;1930年第八次印行)。

——编,“与康有为书”,见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一册。

——编,《饮冰室合集》,林志钧辑,四十册(上海,1936)。含:“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文集》卅六;“新中国建设问题”,《文集》廿七;“新民说”,《全集》四;“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文集》四十;“开明专制论”,《文集》十七;“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文集》卅九;“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中立人梁启超宣言”,《文集》四十;“论学会”,《文集》一;《欧游心影录》,《全集》廿三;“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文集》九;“辟复辟论”,《全集》卅三;“变法通议”,《文集》一;“什么是文化”,《文集》卅九;“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文集》卅五。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上海:1937)。

梁漱溟,“究源决疑论”,《东方杂志》,十三卷(1916年5、6、7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1922;1930年第八次印行)。

萧一山编,《太平天国丛书》,第一辑,十册(上海:1936)。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二册(上海:1945~1946;二版,六册,台北:1954;台北:联经版,精装一册,1982)。

——,“低调谈选举: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宪政与民主》(上海:1948;台北:联经版,1983)。

——,“吴康,春秋政治学说”(书评),《清华学报》,八卷一期(1932年12月)。

——,《翁同龢与戊戌维新》(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北京:未注出版年代,约1943;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9)。

黄大受,《中国近代史》,三册(台北:1955)。

黄子通,“薛福成的思想”,《中国近代史论文集》(上海:1958)。

黄宗羲,《宋元学案》(《四朝学案》本)。

——,《明夷待访录》(《海山仙馆丛书》本)。含“原臣”、“原君”。

——,《明儒学案》(《四朝学案》本,上海:1936)。

黄遵宪,《日本国志》(浙江书局,1898)。含“工艺志”(卷四十)。

龚自珍,《定菴全集》。《文集》三卷;《续集》四卷;《文集补》一卷。(四部丛刊本,上海,未注出版年代)。含:“京师乐籍说”(《续集》)、“撰四等十仪”(《续集》)、“乙丙之际著议”(《文集》)、“乙丙之际塾议”(《文集》)、“古史钩沉论”(《续集》)、“五经大义终始问答”(《续集》)。

龚骏,《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上海:1933)。

梅影,“戊戌政变珍闻”,《人文月刊》,七卷八期(1936年12月15日)。

菊池贵晴,“广学会と变法运动——广学会の设立について,”《东洋史学论集》(东京:1953)。

悬解(朱执信),“从社会主义论铁道国有及中国铁道之官办私办”,《民报》,第四期(1906年5月)。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民报》,第五期(1906年6月)。

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东京:1936)。

《清史稿》,见柯劭态。

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八册(台北:1961)。

《清议报》(横滨:1899~1901)。

《清议报全编》(横滨:未注出版年代,1900年代初期)。

萨孟武等,“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一卷四期(1935年元月)。

盛宣怀,“条陈自强大计疏”,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章炳麟,《太炎文录初编》、《太炎文别录》,收入《章氏丛书》,第十六~十九册(上海:1924)。《文录》含:“信史上”“驳建立孔教议”。

脱脱等,《宋史》(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傅兰雅,《考工记要》《工程致富论》《保富述要》《佐治刍言》,均收入梁启超,《西政丛书》。

嵇文甫,“游离了的学说”,《新史学通讯》,1953年六月号。

彭泽益,“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东方杂志》,四〇期(1944年7月)。

鲁迅,(参见唐俟)“狂人日记”,《新青年》,四卷五期(1918年5月)。

——,《鲁迅全集》(上海:1938;1946年二版)。含:“青年必读书”(第三册,《华盖集》);“写在《坟》后面”(第一册,《坟》);“摩诃波罗多罗摩衍那诗力说”(第一册);“呐喊自序”(第一册);“文化偏至论”(第一册)。

曾廉,“应诏上封事”,收入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

曾国藩,《曾文正公日记》,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上海:1928;据1876年传忠书局版重印)。含《求阙斋日记》,王定安编。

曾颉刚(曾纪泽),“西学略述序”,《万国公报》,一卷五期(1898年6月)。

程演生编,《太平天国史料》(北平:1926)。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1927)。

辜鸿铭,“西洋议会考略”,《张文襄幕府纪闻》(未注出版地,1910?)。

——,《读易堂文集》,辜能以、辜文锦编(台北:1956)。

蛰伸(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民报》,第二、三期(1906年3、4月)。

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载胡适等编,《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上海:1937)。

《韩非子》(上海:鸿文书院,1893)。含“显学”。

储玉坤,《中国宪法大纲》(增订本,上海:1948)。

蒋廷黻,“国民党与国民党员”,《独立评论》,一七六期(1935年11月)。

蒋梦麟,“改变人生的态度”,《新教育》,一卷五期(1918年)。

——,“近世我国学术界里的一颗彗星”,《中央日报》,1963年3月25、26日。

——,“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台北:1960)。

董仲舒,《春秋繁露》(抱经堂本,1893;上海:宏文书局重印,1893)。含“楚庄王”“三代改制质文”“深察名号”“为人者天”。

蒙文通,“井研廖季平师与近代今文学”,《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二四一期(1932年8月15日)。

嗣銮(笔名),“辜鸿铭在德国”,《人间世》,第十二期(1934年9月)。

《解放与改造》(北京:1919。1920年改名为《哲学》)。

《新世纪》(上海:重印本,1947)。

《新民丛报》(横滨:1902~1905)。

《新民丛报汇编》(横滨:1902~1905)。

《新青年》(上海、北平:1915~1921;广州:1921)。

廖平,《六译馆丛书》(成都:1925)。含“致某人书”“知圣篇”“辟刘篇”“世界哲理进化退化”。

——,《古学考》,张西堂点校并序(北平:1935)。

——,“改文从质说”,收入于宝轩,《皇朝蓄艾文编》,第六册。

《管子》(上海:鸿文书局,1893)。

赫德,“局外旁观论”,载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共四十卷)(北平:1929~1930)。

谭嗣同,“界说”,《仁学》(上海:1917)。收入《谭浏阳全集》(四版,上海:1925)。

勥斋,“万国社会党大会史略”,《民报》,第五期(1906年6月)。

缪荃孙编,《续碑传集》(江楚编译书局,1910)。

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鲁迅全集》(初版本)。

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1941;1950年第二次印刷)。

蔡尔康编,《中东战纪》,三编(上海:1897)。

《德宗实录》,见陈宝琛。

潘树沈,《中华民国宪法史》(上海:1934)。

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四册,《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八种(上海:1953)。

震瀛(笔名),“记辜鸿铭先生”“补记辜鸿铭先生”,《人间世》,第一八、二八期(1934年12月,1935年5月)。

黎澍,“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54年第三期。

薛福成,《庸庵全集》(上海:1901)。内含:《庸庵文编》《续编》《内外编》《海外文编》《筹洋刍编》《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庸庵全集》又含:“振百工说”“强邻环视谨陈愚计疏”“创开中国铁路议”“西洋诸国导民生财说”“西洋诸国为民理财说”“选举论”“矿政”“商政”“上曾侯相书”“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应诏陈言疏”“用机器殖财养民说”。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台北:世界文库本,1959)。

魏收,《魏书》(上海:中华书局,未注出版年代)。

魏源,《春秋繁露注》、《公羊古微》,倶见《皇清经解续编》。

鹫尾义直,《犬养木堂传》,三册(东京:1938~19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