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氏建议:废止八股,改建现代学校系统!

康氏建议:废止八股,改建现代学校系统!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传统的科举制度造成士大夫的无知和偏悖,康氏乃于其建议中首先要求皇帝废止八股。[666]为了鼓励此一革新,康氏建议熟悉时务者可入翰林,或授予正规政府职务。康氏的结论不言而喻,中国必须效法普鲁士建立一完整的现代学校系统。他提到李端棻戊戌夏天的奏折,并指出经过廷臣商议之后,李氏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原则上可行。[675]光绪皇帝在7月10日上谕中,完全接纳了康氏的建议。

康氏建议:废止八股,改建现代学校系统!

康有为的变法运动旨在改变“国家的极端保守心态和行动”,一如他要重振过时而衰败的政治结构。[662]

因此,教育改革为戊戌变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鉴于传统的科举制度造成士大夫的无知和偏悖,康氏乃于其建议中首先要求皇帝废止八股。他对此一主张十分坚定: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肢州、旅大、威湾、广州湾之割……(皆)割于八股。[663]

在其他人士也要求改革科举之后,皇帝终于采取行动。[664]

他于戊戌年6月23日下诏废除八股,并要求应试士子熟悉“时务”,以及策对经史。[665]

康氏十分重视此事,他于是年10月到东京时,告诉一日本友人,变法虽然失败,废止八股在中国士大夫心目中已无可动摇,思想上的解放终将实现。[666]

为了鼓励此一革新,康氏建议熟悉时务者可入翰林,或授予正规政府职务。[667]

他教严修上奏,请皇帝设特别考试,期使在政府行政、大众财政、外交军事科学、技术等实学上有成就的人,能够登用。[668]

此奏上于戊戌元月6日。卒有同年元月27日和7月13日两次上谕,诏设经济特科。[669]

康氏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认为发展新式教育制度十分紧要。他认为只有考试制度而无学校制度,只是征求人才,而不能培养人才,人才终有枯竭之一日。他向皇帝报告他所见到的外国情形,如德、法、英、日等国。他对德国的教育制度印象尤其深刻。他说佛雷特列克大帝创立了现代化学校,教授从历史到科学各种课程。小学在使儿童成为国民;高中训练青年各种职业;大学则为领袖与教师的养成所,形成彼邦的士大夫。决定普法之战的是教育制度的优越,而不是军事的优越。然而,康氏继谓,我们则强迫举国写八股文,以至扼杀人才。中国虽有4亿人口,而无足够有知识之人,使国家独立于世。康氏的结论不言而喻,中国必须效法普鲁士建立一完整的现代学校系统。[670]

在1898年之前,中国已有若干西式学校[672],但在康氏及其同仁看来,这些学校并不充实。课程大都限于语文,有关致富强的学识很少介绍,学生没有机会用实验室,也不能到外国旅行。且在18省中,只有少数此类学校,决不敷全国之用。[671](www.daowen.com)

更多的现代学校应该设立,课程与教学方法也要大大改进。

戊戌变法人士特别强调在京师设立大学,以为发展现代学制的前导。在“请广开学校折”中,康氏请皇帝尽速设立大学。他提到李端棻戊戌夏天的奏折,并指出经过廷臣商议之后,李氏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原则上可行。[673]

两年之后,在孙家鼐领导下,大学堂终于出现,康氏必然觉得快慰。[674]

为了加速在各省发展学校制度,康氏建议将旧书院改为“中学”,以“淫祠”为小学校舍,6岁以上儿童都必须入学。中学校需有西式课程,康氏引用明治日本的例子来支持其说法。日本由于现代教育之赐,其领导人乃具有外国政治、文学、技术等知识。岛国日本遂能打败中国。[675]

光绪皇帝在7月10日上谕中,完全接纳了康氏的建议。[676]

为了提供新式学校适当的教材和参考书,以及为社会大众提供阅读材料,康氏呼吁已在上海、福州、广州[677]

等地的译书事业,要大大扩充。[678]

过去的译事不够理想有两个原因:范围太窄和速度太慢。译为中文的书,大多数已过时,涉及一些无关紧要的农业和技术,很少能够促进智慧和人类的了解。这种错误必须纠正。再者,所选译的书都是西方原籍,译事自然艰巨而缓慢。日本在30年之内,几乎译全了有关政府、文学、军事等方面英美典籍中的“好书”。因此,将日译译成中文不失为聪明的办法。日中两文字较为近似,译事既较易而快速。为推行译事,京师以及各省必须设立译馆。[679]

中国必须像日本一样,选派学生出洋,猎取近代西方的第一手知识。物质之学在欧美最称发达,因此赴欧美较赴日本为佳。这些课目不像政治、历史和哲学,可从书本上或中国学校中学到。在开始时,18省中的每一县都要派送一至三名优秀生到外国留学,数目应与日倶增。到德国留学较到法国为佳,因德国不仅学术最为发达,而且和中国一样是君主政体。同时应鼓励私人留学日本,因费用不高,无需政府津贴。[680]

在此可略一提,康氏并不是第一个见到留学重要之人,清政府早已实施,只是规模甚小。[6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