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有为与孙逸仙:现代化途径研究

康有为与孙逸仙:现代化途径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有为现代化的方案一部分取法于19世纪的欧美,一部分取法于明治日本。此一计划本身看来合理而诱人,但造成现代日本的环境不存在于晚清。被称为国父的孙逸仙采取了一个不同的途径,来解决经济现代化问题。他接着为此两个途径作界说。废止一切不利经济的税收,改正不良的币制,排除其他有碍经济成长的一切。政府应提供有效的交通设施以利个人企业的推进。

康有为与孙逸仙:现代化途径研究

康有为现代化的方案一部分取法于19世纪的欧美,一部分取法于明治日本。在此之前,帝国政府必须重生,像明治政府一样,发动经济发展,以达成一个依赖私人企业的工商经济。此一计划本身看来合理而诱人,但造成现代日本的环境不存在于晚清。光绪皇帝就不是明治,不论他个人的能力,他所处的情况大不如明治。戊戌之后没几年,他就去世,不久朝代也被推翻。

被称为国父的孙逸仙采取了一个不同的途径,来解决经济现代化问题。孙与康主要的不同点,可以简单地说是:康寄望于私人企业,而孙倾向社会化。孙氏有关经济发展的早期见解,可见之于1894年上李鸿章书之中。[623]

当时他的立场与改革派雷同。他认为欧美富强之基,并不全在坚船、利炮、强垒和劲旅,而且也在人尽其才和地尽其利。他特别主张设置农局以帮助农人,输入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并设立农校发展科学知识和技巧。科技乃是工业的基石。尽量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工业化。商业生成可使货畅其流。政府必须扮演双重角色:给私人企业以帮助和保护,以及发展航运铁路交通[624]

不久之后,孙中山的看法就已改变。他看到当时的政府不愿也不能改革,乃决心革命,创建民国。整个环境逼迫他辞掉新建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时在1912年的4月1日)。当年8月24日他接受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与新总统讨论建筑铁路和发展工业的问题。接着的几个月中,他在一些演讲和文章中发表他的意见。在这个时候,他虽已明白道出社会主义的意向,但并未祛除工业化中私人企业的一席之地。因此,10月10日在《中国新闻》(China Pres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为了实现全国的铁路网,必须要利用外资,即邀请个人或私人公司在与政府无关的企业上投资,乃是“纯商业性”的。[625]

不过,在同一篇文章之后,他又说:

盖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非人力所能阻遏……近世资本主义之天然演进,对于劳动者常与以不平之待遇,故吾人当力避之。间尝熟思深虑以求解决此问题之策,其策维何?民生主义是已。[626]

“民生主义”仍是他为社会主义所选取的独特招牌。他并不要将所有财产都重新分配,他认为这样做是荒谬的。他不过是要能给劳动充分报酬的经济制度。这样的话,所有的铁路、公共设施、运河和森林必须国有,以及所有来自土地和矿产的收入要归国有,以支付行政所需与社会福利的支出。[627]

同样的想法也可见之于别处。民国元年稍早,孙氏就承认工业是外国富强的根基,故工业化乃中国的紧要课题。不过他说:“所惜者,社会主义未能明了,以至贫富不均,实业不易发达。”因此中国讲求实业者必要得此教训,学习社会主义。[628]

当一个记者批评他主张铁路国有时,他反驳说,反对者乃基于资本垄断的经济理论,而他所采用的乃是民生主义。[629]

此后他的想法大致未变。[630]

“民生主义”乃是孙中山和康有为及其他改革派不同之处。然而孙氏计划中所包含的经济现代化项目大致与康氏相似。孙在1913年替国民党所拟政纲的经济部分尤其可见。他要求农业、工业、商业和财政的现代化,更详细地说,他要求政府的计划应包括开垦荒地、国家森林的设立、洪水控制、开矿制造、推广外销以及发展交通和通信系统。此外,他认为必须彻底整顿财政制度,建立中央银行,得以全权发行纸币,并采用金本位[631]

孙中山不曾明白地排除私人企业,不过他予人的印象是要全心全意的社会主义,或用他的名词“国家产业主义”。[632]

他说话像是共产主义者,而心目中要的是一种混合的制度,结合某些有节制的民主因素和国家社会主义。这一立场不能为倾心于西方政治经济自由主义者所接受[633],也不能为对私人企业更有信心的康有为所接受。

孙氏在《实业计划》一书中说得尤其清楚(写于欧战之后)。[634]

他认为中国的实业发展须经两个途径,一是个人企业,二是国家经营。他接着为此两个途径作界说。国家经营包括具独占性而不能让私人插手的行业,其他则为个人企业。但政府并不高高在上,它必须鼓励和保护个人企业。废止一切不利经济的税收,改正不良的币制,排除其他有碍经济成长的一切。政府应提供有效的交通设施以利个人企业的推进。[635]

但他明确地强调国家经营,在此一长文的结论处,他发出自由企业危险的警报。他深怕经济发展将不免产生大企业家,导致经济上的不均——与民生主义不符的发展。因此,所有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大企业都应收归国有,仅让小企业由个人经营。他的实业计划之最终目的是利用“外国之资本主义来建设中国之社会主义”。[636]

结果,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国家经营和个人企业原是双管齐下的经济发展,而终是两个层次的发展,以社会主义为最高的成效。(www.daowen.com)

孙氏的广泛计划,包括全国铁路网、公路、运河、电报、电话、无线电设备、钢铁水泥工厂的设立,各种矿产的开发,总之包罗了先进西方国家重工业的每一部门,自不必细表。轻工业也受到他的重视。他见及制造消费品的“工业本部”之需要,以供家庭之需,生活之舒适[637](在此可指出他与康有为在工业化最终目标上,相当一致,即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不汲汲于国家的“富强”)。

孙氏寄重望于外资来实现其志愿。[638]

他一度估计,如中国能每年有1000万元的资金,将需60年完成20万里的铁路。因此,开放门户吸引外资以投向铁路,是聪明的办法。[639]

他曾说,由于外国资本以及外国技术,日本在几十年中成为强国。[640]

欧战后的情况使他深信,国际合作来发展中国工业,完全是可行的。[641]

孙氏认为政府的积极行动,为发动工业化之所必需。无论如何,政府必须主动推动基本工业,如矿业和机械制造[642]

即使在中国已经现代化之后,政府仍须扮演重要角色,拥有以及管理这些工业,使其国有化。[643]

显然的,政府为了执行国家企业,必须熟悉技术与管理方法,且要有高度的行政效能。

有点奇怪的是,孙氏至少在一处曾辩称,中国在未能改善经济情况之前,政治问题不可能解决。他在1912年8月写道:

民囯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来,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644]

但我们难以理解,如无健全的政治秩序,工业化又从何开始?

这并不是说孙氐的计划未尽妥善。如他所说的发展港口、水道、铁路、通信网等,都是现代经济建设的要务。[645]

不管列宁殖民地理论以及从左而来的反对外国公司呼声,仍有接受外资以及外国技术协助未开发地区的余地。[646]

但不论计划如何妥善,断不能在缺乏政治能力的情况下实施。不稳定的民初政局毕竟使经济无以发展,也未能鼓励外资和国际合作。当政治情况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略微好转之际,经济开始上升。但中日战争接着而来,中国必须为生存而战,暂时将经济建设置诸脑后。战后的大部时间用在重建以及与共产党力争控制已经贫穷的中国。

就此看来,孙中山解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方案(不止一点与康有为的相同),并不比康氏的方案成功。之所以如此,大都是因政治环境不佳。康氏想重振衰败的帝国来实施现代化,而孙氏理解到现代化必有赖于一个新的政治秩序。戊戌变法以及后来立宪的失败,使革命难以避免。但中华民国并未能提供有利发展工商业的环境。此足以证明政治因素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