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袁家岩码头:水路重要断点

袁家岩码头:水路重要断点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家岩码头属清泉乡,是东河流到阆中境内的第一个码头,距阆中市城区水路约3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袁家岩码头采用了省力、省时的梭槽方法装卸货物。袁家岩码头作为水运码头的功能已随时间退去。东河桐油作为阆中旧时的名特产,质优量大,很受商家青睐,历代有大部分是从袁家岩码头装运的。而今,有亲历人员可以口述历史的袁家岩古码头真应作为历史文物被加以保护。

袁家岩码头:水路重要断点

袁家岩码头属清泉乡,是东河流到阆中境内的第一个码头,距阆中市城区水路约30公里。过去是专门为陆路交通不畅的阆中东北部的方山、老观、解元、二龙等乡镇运输粮油的码头。袁家岩虽因水运而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市场,却未曾在此设置乡镇,但古老的袁家岩码头至今还发挥着商品转运不可缺少的作用。

旧时,阆中老观、千佛的粮食、食用油桐油,批量大的都是在这里上船装运阆中或直接运往南充的。民国时期,袁家岩码头就建有规模较大的粮仓,老观、苍溪的粮油临时储存于此,再陆续通过东河运往南充。老码头虽然水位低,但粮食储运量大。离码头较近的庙子包处曾建有4处粮仓。解放后阆中在此新建粮仓4幢,以储存从三庙、千佛、望垭、峰占、老观、二龙等地人力运往该地的粮食。苍溪龙山在此转运粮食的办事机构的房屋基石至今犹存。仪陇、巴中邻近区乡的粮食也是在这里装船运走的。知青上山下乡后也有亲身背粮到这里装过船的。

1956年开工、1957年5月建成的老观至袁家岩公路,全长13公里,打通了千佛、老观旱码头至袁家岩水码头的通道。这些地方的粮食、菜油、桐油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到这里,使袁家岩码头货物转运盛极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袁家岩码头采用了省力、省时的梭槽方法装卸货物。在离码头很近的岩石上建梭槽,将货物通过梭槽从陡岩上直接梭到船上;或者将船上的货物通过安装有滑轮的梭槽,用人力较轻松地拖到码头上来。这些装卸方法,在当时南充码头上算得上是新技术了。可惜,竟然没有留下能体现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文字记载。到现在也无从知道,这些设施到底初建于何时,由什么人设计建成。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留在原处的梭槽榫孔。

袁家岩码头作为水运码头的功能已随时间退去。20世纪70年代初还在使用,此后便衰落了。令人欣慰的是当年在此梭粮、背桐油篓子的老年民工不但健在,还能口述详情。更有当年在此背粮、装船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能写能记。今天,可以通过他们搜寻到码头当年的景况。(www.daowen.com)

东河桐油作为阆中旧时的名特产,质优量大,很受商家青睐,历代有大部分是从袁家岩码头装运的。

由于盛装桐油使用油篓,且密封措施落后,装载桐油不能采用梭槽,只能靠人工背。当地健在的老年民工做过生动的口述:“一扁篓桐油,一两百斤,放在背架子上,手上杵个拐把子,从陡岩小路背下河边,走上一闪一闪的跳板,不簸不浪,脚上、身上、手上没有几把 ‘武艺子’是吃不了那碗饭的。”

原在新建公社插队的某知青,曾讲过一段小 “龙门阵”。他和几个知青兄弟多次背粮到袁家岩码头。看见背油上船的只是附近的几个农民,于是打起赌来:“哪个能成功地背一篓油上船,我在土垭场上请他吃一碗肉面,再加两盒 ‘金沙江’(香烟)。”当年这在知青中已经可算是一个大赌注了,诱得有位劳力特好的知青心动,背上油篓试了试,不敢抬步,赶紧放下了。另一个知青调侃道:“油是公家的,篓是人家的,栽个大跟头,把你吓球的……”在旁背油的一位农民也取笑知青们:“陡坡一脚不稳要送命,上船跳板一闪要落河,若在这里丢了命,阎王笑你没老婆。”

而今,有亲历人员可以口述历史的袁家岩古码头真应作为历史文物被加以保护。通过不断发掘,既使具有代表性的东河码头文化不被历史忘却,同时又能增加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可谓一件大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