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港位于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中游西岸,溯江而上419公里抵广元,顺江而下321公里达重庆,是四川中北部物资集散的重要港口。港区上起双女石,下至南门坝,岸线总长10000米,总面积115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1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00万平方米。
早期南充港,船舶依自然岸线停靠装卸。民国28年 (1939)南充至广安公路建成通车后,始建简易码头。同年,江汉工程局对南充嘉陵江河道进行了分段整治,航道畅通,码头装卸运输繁忙。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货源大减,南充港口趋于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南充港开展水上民主改革,航运生产很快恢复和发展。1962年起,港务和物资部门先后修建简易码头。2000年,南充滨江大道扩建,原港区码头都在滨江大道线内。为配合城市整体建设,码头建设得到重新规划。2000年5月,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同意立项建设南充港一期工程(大河坝客货运作业区)。2001年12月18日工程开工。2003年11月工程竣工。南充新港位于南充市大东街与知青堤坝头之间,后沿与滨江大道衔接。客运作业区建成200客位泊位1个,前沿线长40米,近期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大河坝散货作业区建成500吨级货运泊位4个,前沿线长373.11米,陆域堆场面积3万平方米,近期年货物吞吐量120万吨。
旧时,南充港口码头绝大部分都建在顺庆城区的嘉陵江边,是由多个分码头组合成的。港区顺江而下,计有双女石码头、龙王井码头、上渡口码头、邬家壕码头 (邬家巷码头)、新码头 (轮船码头)、中渡口码头、火神庙码头、靖江楼码头、小东街码头 (小东门码头)、大东街码头、下渡口 (小南门码头、大河坝码头)等10多处码头。
双女石码头:位于顺庆区舞凤镇双女石村清泉寺下将军路社区、嘉陵江二桥一带,与原来江东岸的王家码头隔江相望。码头江岸长约500米,水深2~3米,为港区第一码头。从汉代初置安汉县起,这里便是码头,系嘉陵江边最古老的码头之一。
双女石码头因江边屹立两块巨石而得名。关于双女石有三个传说。一说此处早年有一个渡口。一天有两个仙女由此过江,登舟后船身下沉,摆渡的老翁看两个女子身材也同凡人,但船体水位却低了许多,十分惊奇地说:“你二人怎会如此重,莫非是两个石人!”两女子见被人识破,顿时化为江边两块巨石,双女石由此得名。另一说是,古时嘉陵江清泉坝来了一妖魔,专吃小孩、牲畜,毁坏庄稼,祸害百姓。清泉寺住持为保百姓,独自与妖魔大战,势不能敌。眼看清泉坝就要被妖魔兴起的洪水淹没之时,突然天降两朵彩云,变成两个女子,与住持共同施法将妖魔锁入江底。两仙女恐妖魔再出来兴风作浪,手挽手伫守江边,久而久之,化作两块巨石,人称 “双女石”。还有一说是,古时有两姐妹,天天伫立江滩上,盼外出征战的丈夫归来,久而久之,双双化身为石,遂称 “双女石”。旧时,双女石旁边有寺庙,称 “双女寺”。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安汉县城治所在清泉坝上,就是现在的舞凤镇五里店社区一带。而双女石码头就在安汉县城的嘉陵江上游不远处。可见,先人们在选城址时,已经考虑到充分利用水道之便,兴建码头以利运输了。
汉代以来,这里是城区通往龙门、罗家、蓬安、营山、达县的重要津渡。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设蓬 (安)南 (充)义渡,立有义渡碑。商旅行人络绎不绝,甚为兴旺。民国时期,每到龙门场赶场的日子,双女石码头就更加热闹。从双女石到龙门场,有马家滩等好几个滩口。拉上水船要3个多小时才能拉到。拉船时,船工赤裸上身,腰拴两尺围腰帕,脚穿水笆笼草鞋,蹬起八字脚奋力拖船,贴地而行。险滩乱石上,拉船船工的号子声令人驻足。
20世纪60年代,双女石渡口有渡船5只,渡工10多人,日渡运3000多人次。自1962年,南蓬、南巴公路通车,短途客运开辟,渡运渐衰。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岸南充县小龙乡的农民早晚入城仍过此渡,但日渡不过百人。渡口有渡工2人,均是亦农亦渡,颇有 “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情景。
1958年,在码头前面500米的地方 (现谌家坝背后的一个山坡),南充地区石油公司建石油仓库1座,与储木场毗邻,年吞吐量达3万多吨。1961年石油仓库自建码头长50多米,建滑车道100多米,设置电动缆车卸油入库。1963年,南充市粮食局又建石油库一座,仓容量149万市斤。由此,双女石码头成为远离城区、储存易燃易爆物资仓库的据点之一。1982年后,油料改用铁路运输,码头设施遂废。
那时嘉陵江上游放下来了多少木排,双女石码头就有多少堆积如山的圆木。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出台实施天然林保护的 “禁伐令”,木材伐运停止,双女石码头完成使命。21世纪初,嘉陵江清泉寺大桥修建后,这个码头已不复存在。
龙王井码头:位于嘉陵江边 (今滨江中路一段附近)的龙王井下,系斜坡石梯码头,码头因龙王井而得名。龙王井在滨江大道与胜利路交会处的上中坝大桥顺庆城区一侧,《新修南充县志》载:“龙王井在北津渡江壁上,有水自石穴出,甚甘洌,北城饮水此为最珍。”龙王井始建于清代,有两个圆形井口,为全省所少见。关于龙王井有个传说,说此井可直通嘉陵江龙王的龙宫。龙王井的水来自嘉陵江上流水域段,有5股地下泉水连通水井。一年四季,井泉甘洌,清澈明亮。井水满而不溢,取之不竭,是嘉陵江水文化的活化石。可惜在修建滨江大道时,地下水被挖断,龙王井水由此干涸。今只有龙王井仍存于嘉陵江西岸上中坝大桥之下,并立碑刻名。
龙王井码头之上是龙王街,是以龙王井而命名的。龙王街两边是穿斗木结构的青瓦房,靠里因挨山岩,房屋很是逼仄,靠江边是一色的吊脚楼。龙王街长约三四百米,街宽有七八米,两边是食店、旅店和杂货店等。元代时,安汉旧城遭战争破坏。城址由清泉坝移至北津渡附近,即上渡街至龙王街一带 (现果城路口以北的滨江路)。明朝洪武年间,又向南迁至莲池坝上 (今模范街以南旧城区)。龙王街因1997年改造滨江大道时拆除老街而消失。
民国30年至38年9月 (1941~1949.9),龙王井码头下侧建有复兴磨面厂 (旧址今存),其原材料及成品皆由码头集散。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是南充电石卸货码头。1958年后,南充市自来水厂在此建塔取水,南充电厂修建排污水道后,码头遂废。
上渡口码头 (20世纪80年代末)
上渡口码头:此码头处于南充城区江畔的上游地段,并隔江与江中江心岛——上中坝相望。嘉陵江南充城区段,自上而下,有着3个江心岛和江滩半岛,分别称为上中坝、中坝和下中坝。与其相对应的码头,也就被人们分别冠名为:上渡口码头、中渡口码头、下渡口码头,以便于地理识别和称呼。上渡口码头位于龙王街和上渡街两街的接合部,码头上有一道三四十米的缓坡石梯。码头在江滩开阔的平坝处。江岸由石条砌成码头的平台,作为船只停泊时靠岸的陆地依托。从平台到缓坡石梯,是百余米长的江滩。经过江滩和缓坡石梯,才能把船上的货物搬运到上渡街的仓储存放处。
上渡街和龙王街临江的这边,大都是半悬空式的吊脚楼。这里的吊脚楼住户,有开栈房的,有开茶馆的,有开吃食店的,有卖杂货的,有打铁的,有理发的,等等。这里也是那些码头船工纤夫、装卸搬运工的 “临时之家”,吃喝住宿虽简陋,却齐全便宜,还可凭窗察看江边船只的安全。
1949年以前,上至广元,下至重庆的往来船只多停泊于此。陕南、甘南来的山货药材,营山、蓬安的牛羊、白蜡,仪陇、巴中的棉麻、土纱、土布,南部及东观等地的食盐、竹木、柴薪等,多在此集散。其中尤以南充至龙门的船只往来较为频繁。清末至民国初期,上渡口码头为南充港繁荣码头之一。商旅络绎不绝,揽载帮、渡口帮、力行帮等帮会组织,竞相把控码头,各色人等荟萃,盛极一时,后因东岸八角庙与中坝相连的石坝被洪水冲毁,形成不少漏濠,阻断蓬安、营山、东观、长乐等地进城行人的捷道,往来行人多改走中渡口码头,在上渡口码头渐式衰微。
1952年,南充市 (今顺庆区)粮食局在龙王街建第一粮食仓库,在上渡街建第二粮食仓库,来往粮食均在此装卸。1954年,南充市人民政府拆迁码头部分民房,投资建成半圆形转弯斜坡式码头,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自然顺江锚泊位,水深3米以上,设置防洪桩、防洪堤、探照灯等设施。1959年安装电动缆车,建铁木轨道100米,提高了装卸能力。
上渡口码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主要是卸运堆放石料的码头。搬运石料的抬工,视石料的轻重,或2人,或4人,或6人,或8人使一副抬杠,口里喊着 “嗨佐、嗨佐……”的抬工号子,脚步合着节拍,将沉重石料抬上码头。装运石料,多为板架车 (人拉马拖)搬运。也有从江陵、龙门运来的沙子、卵石之类的在这里装卸,然后运往各处。
邬家壕码头 (邬家巷码头):从顺庆区上渡口码头往下行约300米处,即迎恩街 (今南充果城路)的正对面有一条巷子,称为 “邬家巷”(也有称作巫家巷的)。邬家巷外的嘉陵江边有一水壕,叫 “邬家壕”。巷口有两处60余级的石梯到嘉陵江边的河滩,曾是到上中坝的人上过河船的地方,这便是邬家壕码头。
邬家壕码头是以药材、油料 (菜油、桐油、樟油)以及食盐装卸搬运为主的码头。陕西和甘南的中药材,广元、苍溪、旺苍、阆中的桐油、白蜡,以及南部、仪陇、蓬安和南充县 (今高坪区)的菜油,都是用大木船,或东河扒尾船 (燕尾船)等运到这里,再分散批发和销售到需要的地方。
清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邬家巷内和相邻近的上渡街、迎恩街及下河街一带,分布有五六家药商客栈。黄姓人家开办的 “鑫诚”老字号药商客栈,规模可观,是那种围墙青瓦、高台红门的四合大院。还有杜家药材栈房 (公益药材栈房),也是家有名的药材栈房,后来成为中药加工厂,所做的半夏粬闻名果城,行销川东北城乡。药商客栈,是药商们做生意、谈交易、会客的食宿住所,同时也是药商客栈主人 (房东)周转的中药材仓库。运药材的船靠岸下货时,那硕大的药材包压在装卸工人身上。他们沿着级级石梯一步一步地往高处去,往往只见药材包而不见人影。装油的篓子,外用竹篾编成,内衬一种用生牛血浆糊上去的透明的 “鱼塘纸”。每篓油重有两三百斤,多为两人一扛抬运。那时邬家壕码头上,号子震天,车来人往,繁盛一时。
邬家壕码头港区长146米,自然顺江泊位,有防洪桩、探照灯等设施。南充市航运公司设有50吨级囤船一艘。后来新码头修建,邬家壕码头便渐次萎缩沉寂,如今已被嘉陵江滨江中路阳光长廊靠北尾部和到果城路的天桥取代。
新码头 (轮渡码头):原名过江楼码头,后因过江楼被毁,解放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扩建,故称 “新码头”。这是个杂货码头,地处滨江中路 (原迎恩街、北津街),码头岸线长282米,宽20米,面积5640平方米。原系1米多宽的石梯码头,自然顺江泊位,水较深,适合船只停泊,是花纱、药材及南充丝三厂 (今南充建材市场处)起卸物资的码头,也是洪水期间安全港口之一。
离新码头不远处,江边有一条长约二三百米的龙干 (石堤),建于明代,叫 “朱公石梁”,主要起分流江水、减缓冲击力的作用,亦可停泊船只。
新码头上靠邬家壕码头,下连中渡口码头。早前,此处的巷道太窄,坡度太大,加之年久失修,路面石级及路旁岸坡多已垮塌。南充丝三厂的废水乱流于码头石梯之上,搬运货物随时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1954年,南充市政府投资1.9万元,加宽整理为长42米,宽4米的石级路面。1958年,改建旧城沿江街道及港口码头,拆迁了顺嘉陵江而下的迎恩街、北津街、兴顺街、吉祥街、禹王前街、三丰街的临江房屋,修筑沿江堤坎,扩展街面。当时,投资19万元兴建轮船码头,长160米,宽25米,面积4000平方米,泊位深3米以上,装卸能力8000吨,设防洪桩26根、铁环14个。1962年,南充轮船公司在码头设置150吨级客囤船1艘,通向龙门、青居。航运二处、航运监理站、市航运公司、南充轮船公司候船室、市航运公司招待所等均建于码头附近。
中渡口码头:在顺庆区滨江中路 (原吉祥街、兴顺街)江岸上。其上接新码头,下至嘉陵江大桥头 (原火神庙码头)。江岸长560多米,宽30多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为船舶锚地。
中渡口码头 (20世纪70年代)
明嘉靖甲申年 (1524),顺庆知府沈乔,于北津楼 (后来的过江楼)至江东白塔创建浮桥渡,到崇祯末年被毁。清嘉庆戊辰年 (1808),河东文生李彬发奋集资,倡议募化,改旧制代连船,复搭浮桥。桥成于道光庚子年(1840),以余款创浮桥会。清末庚戌年 (1910),浮桥又废。
清咸丰十一年 (1861),南充知府杨重雅建鱼翅堤护城,人称杨公堤。鱼翅堤上原有一石雕犀牛,成为嘉陵江边一景,名 “犀牛望月”。此地俗称 “犀牛拐”。1965年6月25日,南充涨大水 (275.44米),犀牛被冲埋于堤之右侧壕内 (即今市航司招待所茶馆地基内)。(www.daowen.com)
清末民初,中渡口码头为杂货码头,粮、盐、糖、果、铁、沙石等货物均在此装卸。这里也是通往岳池、广安等地的重要津渡。曾设有桥渡会、义渡会、慈善会等民间组织,行人过渡不收分文。临街旅栈、茶房、酒店、货栈、商行很多。相传,闻名远近的川北凉粉就是从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和陈洪顺在这个码头卖担担凉粉时开始逐渐形成的。码头上还有卖锅盔夹凉粉、羊肉米粉、麻花馓子、油茶、甜糕、包子等的店铺。民国时期,船民集资于犀牛堤下侧建一楼房,起名 “月波楼”,为码头帮会总址。凡帮会活动、官差徭役、航业事务,多于此策划主裁。
中渡口码头上停泊的货运船只 (20世纪80年代)
1935年,中渡口设公路渡口,配备单车木质人力渡船4艘。后来公路渡口又有两艘汽车渡船。1949年12月9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十四团二营先头部队,化装入城控制沿江码头、渡口。从万县撤退逃到南充的国民党军队通过汽车渡船过江进南充城时,结果成了瓮中之鳖。解放军在中渡口缴获国民党军队大批军用物资,俘虏600多名。1975年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中渡口码头遂被废弃。
犀牛堤至栅子口一段,原有栅子口码头。长为55米、宽5米、面积275平方米的石梯码头,水深2~3米,为西流缓水,自然锚泊区,可停靠30吨级木船70~80只,木筏二挂,昔日十分兴旺。自20世纪70年代中渡口至火神庙间的龙干内淤填后,中渡口车辆能直接到河堤装卸货物,此码头失去作用。
火神庙码头:位于顺庆兴顺街处 (今模范街嘉陵江大桥头)。其街顺江而下,紧挨禹王街,毗连外小北街。火神庙码头铺有石梯,岸边水深,适于船舶停靠。码头紧挨中渡口码头的下方,装卸货物主要有棉花、棉纱、医药、油脂等。1954年改建为长100米、宽11米的双料石板斜坡码头。以后一段时间汽车轮渡曾由此过渡。1975年,南充市嘉陵江大桥竣工通车后,由于内外堤间淤塞,失去停泊能力,码头遂废。1978年末到1980年初,这里成为滨江小绿园和花园。1997年修建滨江大道时,修成滨江小游园。园内立有洪痕碑,建有洪痕亭,还竖有一块 “义渡”石碑,叙说着码头的历史。
靖江楼码头:位于中渡口码头下游约400米处 (今滨江大道中段朝南的起始点)。因在外小北街之外的江边,最先叫 “外小北街码头”,后因码头建在靖江楼之下,改称 “靖江楼码头”。这里也是嘉陵江东岸高坪坝 (今高坪区)一带的人进南充城过渡的码头。码头附近连着上河街、中河街、禹王街、外小北街等街巷。从码头到达街巷有上下通道。街巷店铺连着店铺、作坊挨着作坊,店招斜挑,匾额高悬,各种物品,琳琅满目。沿街还设有米市、菜市等。市井细民,往来于此,民俗风情甚浓。
靖江楼是1927年驻南充军阀何光烈拆除上河街的三丰楼 (后三丰楼迁于小东街口重建),于故址上新建的一座临江楼。此楼靠近江边,层高5层,可登临看嘉陵流水,眺望远山,人称临江楼,或叫望江楼。此处的码头被称为靖江楼码头,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南充各个码头职能多有调整和不同的分工。这里江面宽605米,码头沿江域堤坎长达200多米,水深3米以上,适合停泊大吨位的船只,也适合轮船、驳船的人员上下和货物装卸。在中渡口码头江滩与靖江楼码头江滩上,建有两处煤坪,凡从重庆北碚煤矿运来的煤炭,先卸船堆码在两个煤坪上,然后再分散运到城里的各个煤炭站点出售。这个时段的靖江楼码头,是专门装卸煤炭的码头。
嘉陵江白塔大桥通车后,此码头停废。只有南充轮船公司和南充县新民航运公司各停泊有一艘囤船,主要装卸柑橘、陶瓷、杂货、砂卵石等,年吞吐量4万多吨。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运骤衰,码头也就逐渐停运。
小东街码头 (小东门码头):地处小东街口重建的三丰楼旧址下,这里与中河街 (今石油财经校处)靖江楼码头相接,沿河堤岸长200多米。此码头为船只停靠 “等载”的渡口,船只之间可在此 “过泊”,空船只也可直接于此接货。
从小东街和中河街直下嘉陵江边,有两道石砌的水门,是供城里人担水出入之门,俗称 “双洞子”。三丰楼下有石阶宽6米,40多级直抵江岸,为码头上下通道。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这里停泊米粮船只为多。靠近码头的中河街五显庙,为全城最大的米市。
1951年,川北区水利厅在双洞子建立水位观测站,刻有水尺。1955年南充地区供销社自建双轨铁道一处,长200多米,从船上卸货可直接入库。沿中河街、紫竹街口有2幢日杂仓库和3处煤坪。20世纪70年代,水尺迁至靖江楼江边。1981年以来,原水上承运物资改由汽车运输。到20世纪90年代初,码头装卸量极少,设施俱废,偶有船只临时锚泊。
码头河边街,原是一排排的木结构吊脚楼,盖的一色小青瓦。到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使这道民居风景荡然无存。
主要用于下中坝农民过江船只停靠的下渡口
码头 (20世纪90年代)
大东街码头:位于嘉陵江西岸大东街口 (今阳光威尼斯楼盘处),系陡坎 (护城堤)石阶梯斜坡自然锚泊码头。长约30米,宽10多米,面积300多平方米,水深3米。一棵巨大的黄桷树掩映着码头。
清代于此建鱼翅堤一处。民国时期,军需弹药、军粮、桐油多由此集散。青居、永安等地的酒、油、土特产品,由此入市交易。这里是港区主要装卸码头之一,也是通往岳池等地的津渡。国民政府于文丰街 (今南门坝)建有万石粮仓及子弹库 (今无存)。码头货运曾由城南力行帮掌控。
1951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对小南门以下河堤加固延长100米。1957年,重新修建石梯。1958年,蓬安县、南部县和西充县物资转运站建站于此,设有仓库,通过水运接转棉、麻、煤、日用杂货等物资。1982年,南充市政公司因修下水道将所有石梯再次重修。
江岸上砌有排排青石条,在石条上钻有直径七八厘米的圆孔,供各种船只缆绳拴系定位。
这里清澈的江水在块块大乱石间涌流,乱石块处之外是深水区。南充城里靠江边的住户,洗衣洗被都少不了要到这个地方。老老少少的洗衣女,构成了江边一道别致的风景,至今还被不少 “老南充”所谈起。
下渡口码头 (小南门码头、大河坝码头):位于嘉陵江西岸滨江路南段南门坝生态公园外,即南充旅游码头一带,有长76米、宽6米的斜坡石板道路。
称其为小南门码头,是因它所处的位置,居于大南门和小南门之间;被叫大河坝码头,是因为南门坝江滩旷远宽阔,南充人习惯把南门坝这片江滩叫 “大河坝”。
下渡口码头、小东街码头、大东街码头,这三个邻近的码头,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末,因货物吞吐量小,主要是供近郊乡镇的米粮、柴薪、蔬菜商贩入市交易,以及运肥等的专用码头。特别是下渡口码头,在清末及民国年间,为港区揽载船只停泊区。短途客货运输繁忙,逢农历二、五、八日的集市当场天,更是忙上加忙。多是青居、永安、张爷庙等处老百姓往来于此。
下渡口码头对岸是连着江东岸的下中坝,亦即大洲连小洲的 “连洲古谶”,为南充古八景之一。如今下中坝已建成高坪区江东新城。
下渡口码头紧挨着川主街、孔迩街、下河街、文峰街、头道巷、二道巷等街巷。这些街巷两旁,大多是穿斗结构的木板壁房,覆盖小青瓦。下河街靠河边的房屋,都是吊脚楼。沿街巷两旁,开有栈房、茶馆、酒馆,也有卖小吃的食店,等等。靠近药王街的谢家 (瞎子)的葱花饼和白糖蒸馍远近闻名。
川主街上有座川祖庙,供奉川主菩萨李冰。每当开船之前,那些船主纤夫和家人,少不了要到庙里来烧香拜谒,祈求保佑平安和赐予福祉。
下渡口码头的小南门旧城墙上,在1937年书有 “抗战到底”几个大字。当时川军出川参加抗战,南充县组织了一批青壮年参军开赴前线。这四个大字是在送行誓师大会上,为激励青年们奋勇杀敌,由南充县警察局一位姓卢的警官题书,并于其后筹资镌刻在城墙上的。2000年修建滨江大道时改道,这块 “抗战到底”石刻碑,迁于南门坝生态公园外江边。
这处码头,经历了历史的风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58年后,先后在此处建造船厂,占用了码头滩坝。只有川主街直通江岸的一条长约100米、宽4米的便道,为水泥、电杆、煤炭的自然装卸码头。搬运多靠人力挑抬。1975年,南充市人民政府于川主街口 (新鱼翅堤)处,筑起石堤坝,长600米,高3米,定名 “知青”龙干,旨在拦河造田,效果不佳。
值得庆幸的是,下渡口码头还以新的形象延续着码头的功能。在这片码头区域内,于2001年12月开工,至2003年12月竣工,新建起了南充港——南充旅游码头。作为南充新八景之一的 “嘉陵游埠”,现代化的江岸码头和崭新的候船大楼都已修建完工。客轮上可抵蓬安、仪陇、南部、阆中、苍溪、广元,下可至武胜、合川、北碚、重庆。
南充旅游新港,便是下渡口码头的重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