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隆镇古镇·码头:千年港口风云

南隆镇古镇·码头:千年港口风云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隆镇港口码头地处嘉陵江中游西岸,水路上至广元251公里,下到重庆489公里。南隆镇港口部码头形成的时间非常早。当时,南隆镇为食盐交易集散的中心地,南部码头也成为运输食盐及其他货物的主要码头。南隆镇老码头 南隆镇港口码头由红岩子码头、盐码头和燕子窝码头共同组成。南隆镇港口码头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岁月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运输方式的日益方便快捷,渐渐地失去功能,成了远逝的风景。

南隆镇古镇·码头:千年港口风云

南隆镇港口码头地处嘉陵江中游西岸,水路上至广元251公里,下到重庆489公里。港区上起北门河坝,下至燕子窝,自然岸线长2100米,港区总面积54.02万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5.6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48.4万平方米。进港物资以煤、建筑材料石油、日用工业品为主;出港物资主要为粮食、棉花食盐植物油等,运往南充、重庆等地。

南隆镇港口部码头形成的时间非常早。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南部一带就开始开凿井盐,生产食盐。当时食盐能够用货物交换,交易后,经木船运输到各地去。从那时起,南部港口码头渐成雏形。东汉献帝初平四年 (193),析充国县分置南充国县和西充国县,南充国县治所就在今天的南部县南隆镇。当时,南隆镇为食盐交易集散的中心地,南部码头也成为运输食盐及其他货物的主要码头。明正德年间,为盐业发展兴盛时期。食盐经水路上运陕西、甘肃,下运南充、重庆等地。制盐所需如煤、柴等燃料多由嘉陵江、东河上游各地运来,港口装卸运输繁忙。20世纪60年代前,港口码头处于自然状态,往来船只停靠自然岸坡,装卸全靠人力背挑,转运靠人畜力板架车。

南隆镇老码头 (1987)

南隆镇港口码头由红岩子码头、盐码头和燕子窝码头共同组成。

红岩子古码头位于南部县城北500米左右 (即现在电站船闸一带),紧滨嘉陵江西岸,东岸是火峰山麓。在陡峭的岩脚,兀立着两块一半浸于江水中一半立于水岸上的巨大山石。每当夕阳西下,残阳似血,染红了山岩,故以“红岩子”名之。至于其名源起何时,无论口传及文献,都无从稽考了。

红岩子码头的历史久远,早在明代中期,这里就是水运的集散之地。20世纪40年代,在停泊船只最多的西岸,曾发现一块拴船只缆绳的石块,套孔侧刻有嘉庆十一年 (1806)的模糊文字。在码头隔江对面岩石上,也发现刻有 “……□明丙子□正□□大吉”的字样 (后在修建公路时被炸毁)。明代有正字年号的仅只 “正统”“正德”,而正统朝无丙子纪年,唯正德十一年(1516),是丙子的干支纪年。据此推断,红岩子码头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存在了。红岩子码头不仅指原红岩子渡口一带,它还延伸到稍下游河段的凤凰滩(现索道一带)。故人们习惯称红岩子为 “上码头”。

红岩子码头 (1981)(www.daowen.com)

由于红岩子码头处于较浅的河漫滩坡下,每年桃花水汛及夏秋洪期,均有被淹没之虞,故无法建造固定的货仓堆栈。只有一些在江边讨生计的人,用刷满了桐油的篾制大船蓬,层层相叠地搭成一个个进深10米左右的住处,或用木竹搭成简单易拆的房架,铺上能遮风避雨的竹编物,上覆油布作为住屋,就这样鳞次栉比地组成了一个 “街道”。

码头的街道上商户经营各种商品,除以米粮为主的批零交易外,柴火(捆捆柴)也算大宗,除此之外,这条河街上,还有烟酒铺、日用杂品铺、炒菜馆子、赌场、大烟馆等。

码头上还有经营煤炭的 “炭圈子”,主要是供应元坝井 (今元坝镇)一带生产井盐的 “灶户”。最早岩畔还开有水食饭店豆腐干饭,并附设有少数床铺,以供赶路失时的人投宿。至于日用工业品,如布匹、煤油及诸多杂货,则多是由重庆、南充等地逆水运达。直到民国时期,修三台至阆中的马路后,始有人力大板车运输。现在,随着陆上交通快速发展,红岩子码头逐渐冷落,红岩子电站的大坝修成以后,红岩子码头则彻底消失。

盐码头的修建年代无明确记载,但至少在明代就存在,其位置在以前的江边龙干的尾部,基本上正对着盐店街。盐店街的中段有一处盐垣,也就是盐的堆栈。当年南部盛产食盐,盐井万余口,年产盐数十万担。县境内所产食盐都要运至此地集结,进入堆栈,再通过盐垣运销各地。水运出境的食盐,则从街东尽头沿石级下至江岸石砌码头装载启运。

燕子窝渡口在盐码头的下游200米处,以前是一处单纯渡人的渡口,仅供过江使用。后来发展轮渡,开通了南部县城至谢河、盘龙的航线。盐码头与燕子窝渡口之间长期停靠着几艘利用水力磨制面粉的水磨船。

南隆镇港口码头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岁月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运输方式的日益方便快捷,渐渐地失去功能,成了远逝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