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银汉镇:古镇·码头,历史文化的宝藏

银汉镇:古镇·码头,历史文化的宝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人以此为名,称场为 “银汉场”。银汉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苏寺和鹊桥两处古迹。银汉镇有专业的火纸市场,蓬安、广安、岳池、渠县皆有商贩在此贩运火纸。如今,银汉镇极重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注重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由村民李国章发起,成立起了 “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保护协会”,对遗存在银汉镇的民间传统文化史料及民间民俗进行搜集整理。

银汉镇:古镇·码头,历史文化的宝藏

银汉镇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部,距县城46公里,东与广安市蒲莲乡、岳池县天平镇接壤,南与广安市郑山乡为邻,西与凤石乡为界,北与南燕乡毗连。

此地清朝初年称汉南乡,旧址在镜子坝村。清光绪二十年 (1894)为蓬州东乡的银汉场,民国2年 (1913)改为银汉乡,其后先后改联保、公社、革委会等,1983年复为银汉乡,1992年撤乡建银汉镇。

关于银汉镇的得名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早年此地有梁姓豪强横行,欺压百姓,他想仗权势永镇此地,将场名定为 “永镇场”。

当时场上一寺院的和尚气愤难平,便奋发读书,后应试中举,得官而返,制服了梁姓豪强,并在寺内塑银罗汉一尊,在场口立桅树碑,将此事前后因果铭刻于上,以昭世人。时人以此为名,称场为 “银汉场”。

民国时期,银汉镇常住人口虽仅有300人左右,但因处于三县交界之地,人气兴旺,非常热闹。该镇的建筑异常繁多,最著名的有鹊桥、万年戏台、银山寺、禹王宫、宿山寺、来苏寺、蒋家大庙、吕广庙、郭家庙、栽秧庙、观音庙、文武宫、兴隆庙、向阳庙、川主庙、曾家庙、玉皇庙、金城寺、钟离寺、钟家庙、新庵子等,共计37座庙宇,是全县各乡镇之最。

银汉镇的鹊桥坐落在肖溪上,与万年戏台相隔数十米。离鹊桥仅几十米远有座银山寺,修建于清道光八年 (1828),坐南朝北,由前殿、正殿、左右后厢房组成,为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梁架式,气势宏大。寺内尚存清道光八年 (1828)、咸丰七年 (1857)、光绪二十年 (1894)碑3通,字迹大部分剥蚀。地面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银汉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苏寺和鹊桥两处古迹。

来苏寺是为纪念北宋文学家苏轼来此游览和寓居而修建的。寺庙所在的山,古称玉山、玉盘山,后更名为来苏山,意即苏东坡来过之意。据 《蓬州志》引 《顺庆府志·名胜迹章》载:“眉山苏轼游郡南朱凤山半载,又寓蓬州山寺因名来苏寺。洗砚池,碑刻尚存。念碑已剥圮惟池水一泓而已。”在 《广安州·县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述:“来苏寺与蓬州接壤,东坡曾往游之,遗传遂同名胜欤。”这些记载佐证了苏东坡确实到银汉游览寓居,并留下了不少的传说。银汉镇指碑村一带有人曾说,在来苏山上的来苏寺内石壁上原刻有诗文,并有苏轼真墨碑,又称 “苏轼笔法”碑,刻于明成化二年 (1466),现碑虽尚存,但字迹已全然剥蚀,模糊难辨。(www.daowen.com)

银汉镇民间还流传着一首题为 《中秋月》的诗:“深更夜静人清寒,银汉经钟震玉山。一身一夜难天晓,明月何时召我还。”诗意与史籍所载的苏轼原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诗意大致相近。银汉镇民间流传的那首诗是否也出自于苏东坡呢?

另一处古迹鹊桥,相传为汉代所建,为单拱石桥,形如半月,倒映水中又如满月,精致典雅,灵动秀逸,至今仍风姿依旧。据传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东坡的妹夫秦观,因仰慕司马相如之名,曾先后两次来到蓬州,在银汉驻足间,见一石桥刻有 “鹊桥”两个大字,遂引发了诗兴,在这里填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更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诗人虽逝,而银汉镇的鹊桥风韵犹存。一曲 《鹊桥仙》已成为千古绝唱。尽管似乎有些附会,但民间传说却给银汉古镇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鹊桥 (2012)

地处偏远的银汉镇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国时期,银汉镇便有了音乐协会。协会组织镇上民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每有节日庆典,民众中唱戏的唱戏,耍龙的耍龙,舞狮的舞狮,吹唢呐的吹唢呐,文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街上异常热闹,两条巨龙、三拨狮子、四组车车灯,连续闹到正月十五烧完龙才算完结。

银汉镇盛产竹木,早年镇上家家户户都打篾货、造火纸 (草纸),仅火纸作坊就达二三十家。银汉镇有专业的火纸市场,蓬安、广安、岳池、渠县皆有商贩在此贩运火纸。此外,镇上还有油作坊5家、酒作坊4家、客栈3家、馆子4家、茶馆5家。街上卖小吃的非常多,什么唐中和的汤圆、唐良甫的卤菜、唐子忠的麻糖、杨开富的凉粉、邵章伍的杂烩等都是场上有名的小吃。

如今,银汉镇极重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注重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由村民李国章发起,成立起了 “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保护协会”,对遗存在银汉镇的民间传统文化史料及民间民俗进行搜集整理。10年来,已经整理出近10万字的资料。这在一般乡镇是十分少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