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镇位于蓬安西部,在蓬安县、顺庆区交界的嘉陵江西岸,离蓬安县城水路约45公里,陆路约30公里。
正源镇原名望水垭,明朝时场镇在黄林垭。望水垭位于蓬安西南部,在嘉陵江西岸,距县城25公里。清咸丰十年 (1860)前叫清和场,后因主街正对江水,更名为正源场,是嘉陵江上下航道上有名的水码头之一。民国2年(1913)设正源乡。1950年建正源乡政府。1953年在正源乡外新建望江镇。1955年正源乡、望江镇合并,复称正源乡。1986年撤乡建镇至今。
地处嘉陵江西岸的正源镇有三个独特之处。其一是过去街道建有过街亭子,下雨天人们走在镇上不会打湿脚;其二是大街小巷墙壁、柱子上都画有画舫,而且还建造了石舫;其三是一镇曾由两县管。正源镇坐落在一个山垭口上,离嘉陵江水面高达100多米,数百步的石梯子,将一个场镇分为上、下码头和上、下半场,上半场由蓬安县管辖,下半场由原南充县管辖,1953年才将南充县辖正源镇划归蓬安县管辖。
旧时此地庙宇甚多,有龙姆宫、禹王宫、望江楼、张爷庙、王爷庙 (紫云宫)、三圣宫、文昌宫、三角寺、桓侯宫等。另外还有一座圣女牌坊,位于今正源镇红豆村。相传红豆村寡妇王张氏,寡居多年,贤淑有德,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在一次盗匪杀入家中时,为了救子女和公婆,屈从土匪的淫威,待家人平安之后,咬舌自尽。当地文人感而著文纪念。清乾隆皇帝得知后,大为感慨,下诏谥为 “圣女”,并着当时名匠王忠木修牌坊纪念,亲书 “圣女”御字刻于牌坊顶端。从此以后,在牌坊前,文官落轿,武将下马,如皇帝亲临。
清朝和民国时期镇内各种作坊其多。米作坊有祝、刘2家。酒作坊有张炳岗、张子禁等4家。油作坊有王忠宇、龙金山、陈茂于等8家。茶馆有张俊斋、鲜范文、向师爷等大大小小七八家。客栈有张洪顺、张吉生、肖鹏程等5家。商号众多,生意兴旺,如此一来,袍哥在场镇中也非常盛行。当时镇上有 “仁”字号会首唐志高,“义”字号会首李兴益,“礼”字号会首李维德,“智”字号会首唐绍武、伍庆山等大小袍哥舵爷。
古戏台 (2012)(www.daowen.com)
正源镇的画舫很有特色,过去不仅修有很大的石舫,而且整个街道的柱子上、墙壁上都画有画舫,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非常喜爱船,热爱嘉陵江,热爱水上运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船文化。
正源人还特别喜爱川戏,甚至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他们不仅看川剧,听戏文,唱川戏,还总喜欢在戏剧故事中寻觅生活的真实,并以戏中的忠孝仁义来规范道德行为。在小小的场镇上,龙姆宫中还建有一个戏台,如今保存完好。过去正源每逢节庆日子,少不了请戏班来场上唱上几台大戏,让全镇人过足戏瘾。就是到了川戏不景气的时候,正源人还经常请县川戏团去唱戏。县川剧团那些名角们,在他们最为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正源的戏迷们。
正源镇的名特小吃不少,其中以唐氏卤鸭最为有名。它源于正源镇资深厨师白阳文之手。白阳文去世时传于徒弟杨国兴。此卤鸭具有滑而不腻、色鲜味浓、回味无穷等特点,是当地人款待贵宾的特色食品。此外还有沈家锅盔。正源镇望江村五组是有名的 “锅盔之乡”,曾经数十户人家经营锅盔生意。沈益民吸百家之长,苦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打的锅盔火候恰到好处,配料考究,色泽微黄带白,质薄,脆而不硬,馅滑而清爽,吃过之后久久难以忘怀,生意特别火爆。
正源镇还有一道名菜,名叫望江鲢。明清时期此处的望江鲢与石梁沱的江团一样享誉四方,当地老人称不食望江鲢,算不得到了正源场。此外,正源的杨氏白酒,酒清而洌,醇香致远,醉而不燥,益寿延年。
正源镇现今古貌犹存,古风依旧,为嘉陵江边不可多得的一座古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