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镇旧名周口镇,今为蓬安县县城。其北依龙角山,西濒嘉陵江,与相如故城 (锦屏镇)隔江相望,东与营山县相接,南与古蓬州遗址——燕山寨毗连。
相如镇之名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最初叫 “舟口”,是嘉陵江的古码头,自古南北水运便利,舟楫繁忙,往来船舶,桅帆林立。据 《蓬安县志》载,周口原名 “舟口”,又名 “舟镇”,是取往来舟船停泊于此之意。元至元十五年(1278)蓬州治所迁相如县治所 (今锦屏镇),为州、县同治。舟口是为蓬州之门户,故又称 “州口”。宋朝,合州 (今合川)通判周濂溪 (名敦颐,人尊称 “周子”)去南部访友,途经舟口,被当地士绅留住讲学。后人敬重其道德文章,遂建濂溪祠,并将舟口雅名为 “周子镇”,习称 “周口”。现改 “相如镇”是继梁朝设相如县之名。
清道光三年 (1823)蓬州设东乡12团,周口为12团之首场。清光绪二十年 (1894)仍为东乡9团之首,名为州口。民国2年 (1913),设周口乡。民国22年 (1933)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周口建立周口区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周口乡苏维埃政府。1950年建周口乡,1952年设城关镇与周口乡,1957年蓬安县城迁城关镇。1981年改城关镇为周口镇,2006年周口镇、相如街道办、白玉乡合并建相如镇。
相如镇上,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码头和古建筑,并以下河街、嘉陵江古码头、新华街、红军街 (盐店街)、龙角山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周子古镇,现为 “嘉陵第一桑梓”主要景区。
周子古镇内街巷建筑依山傍水而建,空间格局颇具川东北水畔山麓型古镇的特征。在周子古镇下河街上,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木质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房、可拆卸的木板店铺门、沿江吊脚楼、青石板路和条石街梯。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内3000多套 (间)具有明清风格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沿着近千米、四五米宽的石梯依山而建,高低衔接,错落有致。红军街 (盐店街)、新华街、磨子街、下河街、顺河街、金龟坡是镇内主要街道,其中磨子街最长,大约1000米。顺河街原名打铁街,又叫半边街,临江一面无房屋,开门见江,风景优美。
财神楼 (2014)
嘉陵江在县境内流径89公里,奠定了相如镇水上交通的枢纽地位。古时,周口是川东北较大的水路码头,各种商贸活动日趋繁荣,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和三教九流在此扎根居住,形成独具特色的码头文化。随着码头的繁荣,带动着饮食、商贸、运输等产业的扩展,逐渐形成以下河街为轴心,以盐店街、顺河街为两翼的场镇。最早的盐码头,就坐落在财神楼下。
旧时,周口镇镇上居民中一半是船工,另一半则是商贩,还有极少一部分是乡绅。这里商贾云集,经济十分发达。如今的红军街,当初就叫盐店街,盐商多达几十家,其中杨悦如势力最大。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营渠战役时,一举攻占了周口镇。红军进入该镇后,就驻扎在盐店街上,并四处采购食盐运往苏区。如今盐店街的过街牌坊上还留有红军的石刻标语。
盐码头 (2006)(www.daowen.com)
旧时,周口镇上生意红火,商贩船工形形色色人等,齐聚镇上,通宵达旦地饮酒品茶、猜拳行令,热闹非凡,有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之盛况。镇上茶楼酒肆、冷酒馆、炒菜馆、名小吃、卤肉摊一应俱全。酒作坊、米作坊、丝绸坊、染坊、家具铺、糕饼铺、绸缎庄、布行、百货铺、杂货铺、山货铺应运而生,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又被人称为 “小重庆”。
镇内庙宇主要有洞仙观、鱼梁庙、武圣宫、万寿宫、濂溪祠、南华宫、禹王宫、文昌宫、寿福殿、狗头寨、铁佛寺等,并立有三道牌坊。
解放前古镇码头上有乡绅巨富,也有三教九流、地痞流氓,还有小商小贩、下力人,他们都有各自的 “堂口”“字号”,成为古镇的 “袍哥”文化现象。周口古镇的人们做盐生意、绸缎生意、染布生意、米生意、桐油生意等。其中丝绸、大米和桐油生意不仅做到了南充、重庆,还做了南京、上海,并成立了商会。
1931年营蓬公路 (营山至蓬安)通车,蓬安商业、手工业、航运业得到了提升,如漂染业,酒作坊、油作坊,粮食加工业、盐业运输日益兴旺,全县的生丝、白蜡、土烟、酒、粮食及营山、仪陇、广安、渠县、大竹的货物都在这里的码头进行转运,周口遂成为嘉陵江上一重要的水陆码头。
万寿宫内戏台 (2014)
渔码头 (2008)
1957年12月,蓬安县城迁至此地。20世纪60年代,镇街道建设以城中心花园为轴心,沿公路向四周发展。到今天,相如镇已成为川东北一座既有古镇风貌,又具现代神韵的城市了。2006年11月,蓬安县 (相如镇)被批准列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