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朗池镇:营山县古镇风光秀丽,历史遗存丰富

朗池镇:营山县古镇风光秀丽,历史遗存丰富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池镇为营山县城所在地,位于营山县境西南部。朗池镇风光秀丽,古迹甚多。自唐代以来,朗池佛教道教活动盛行,逐渐建立寺庙。朗池镇历史遗存丰富。旧时,朗池镇内,规模较大的祠堂有于氏祠、罗氏祠、陈氏祠、侯氏祠、廖氏祠、张氏祠、龚氏祠、蔡氏祠、饶氏祠等。清末,朗池镇内仅有东街、西街、大北街、纸市街、磨子街等10多条狭窄的街道,城中住着约300户人家。短短数年,朗池镇面貌日新月异。

朗池镇为营山县城所在地,位于营山县境西南部。其东接济川乡,南邻茶盘乡,西界渌井镇,北连法堂乡。营山河穿城而过。

朗池之名来源于一水池。传说,古时此地 (今县政府后院)有一天然水池,晴朗之夜,水中明月朗朗映人,故得名 “朗池”。清嘉庆十七年 (1812),知县蒋予藩书 “古朗池”三字,刻石碑立于池旁。“朗池夜月”为旧时营山十景之一。

唐朝武德四年 (621),在古朗池建立朗池县,隶属蓬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朗池县更名为营山县。民国以来,县城为城守镇,一直沿用到解放后。1992年2月,调整区乡 (镇)建制,将城守镇全部及南桥乡、城附乡部分村合并,建立朗池镇。

朗池镇风光秀丽,古迹甚多。

朗池镇盐市街道 (2014)

南宋末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到县筑土城御敌。明时,对城池几经修复。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修东南西北城楼四座:东,东秩门;南,览秀门;西,西成门;北,临清门。清咸丰年间,改土城为石头城,续修城楼四座、奎星楼一座,巍然壮观,直到1953年还保存完好,后毁于扩城。

自唐代以来,朗池佛教道教活动盛行,逐渐建立寺庙。临解放时尚存有禹王宫、惠民宫、万寿宫、文昌宫、三元宫、寿福宫、龙母宫、斗姥宫、桓侯宫。

宫庙多为 “湖广填四川”时各省来营山落户的移民建立的会馆。会馆因信仰各异,神祇供奉也不相同。如禹王宫供奉夏禹王,惠民宫供奉惠民大帝,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寿福宫供奉寿福大帝,三元宫供奉道教尊神天、地、水三宫,斗姥宫供奉斗姆娘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营山的各籍人逐渐同化,地域观念逐渐淡漠,会馆活动亦逐渐消失。解放后,会馆均改作他用并相继拆毁。

除上述宫庙会馆外,镇内还有文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肖曹庙、瘟祖庙,东岳庙、宣忠庙、玉皇庙、吕祖庙、濂溪祠、芳嘉庙、东林寺、娘娘庙、葆贞寺、京都城隍庙、感应寺、北观。

明清至民国,营山道教协会驻北观,佛教协会驻城隍庙。各寺庙均有和尚、尼姑居住,信众甚多,香火鼎盛。特别是每年的5月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初五瘟祖庙的瘟祖会,十五城隍庙的城隍会,二十五东岳庙的京都城隍会,要抬菩萨游街,敲锣打鼓,十分热闹。远近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往烧香拜佛。各庙演出大戏数日。(www.daowen.com)

朗池镇每逢春节元宵节,各条街道组织首事会,玩社火、玩狮子、踩高跷、耍龙灯、车车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全城游行,十分壮观。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喜吃粽子、喝雄黄酒。人们到北门河划龙舟、甩粽子、抢鸭子,以示对传统习俗的推崇。

朗池镇历史遗存丰富。清道光四年 (1824),湖南省宁远县进士杨上容署理营邑。登太白山之巅,俯览全城,见城东西长而南北狭,宛若船形,文庙高处似舵,南面的纸市、外南街和北面的盐市、小北街,犹如四支船橹,唯缺船桅。杨知县决定在城东外的梅家桥梁上,修建白塔 (桅杆状),以彰文风。塔共9层,内系旋转石梯结构,名 “回龙塔”。白塔至今保存完整,199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检察院办公大楼处,原立有一块 《重修营山县记》石碑,刻于明正德十二年 (1517)。碑文系广安进士王昂撰写,记述了营山建县沿革、地理环境以及历代战事。还记录了重修营山县城的规划、经费开支等,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1933年10月3日,红九军进占营山城,在碑后刻有 “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欢迎革命学生反对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等宣传标语。此碑今存县文管所。

旧时,朗池镇内,规模较大的祠堂有于氏祠、罗氏祠、陈氏祠、侯氏祠、廖氏祠、张氏祠、龚氏祠、蔡氏祠、饶氏祠等。这些祠堂,大多是明末清初湖广移民中的宗族所建的。祠堂有正厅、厢房、月台、戏楼,祠内有该族历代祖先的牌位、名人塑像、宗戒族规。

镇内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名胜遗址有绥山公园、竹林茶园、邓家花园、宋家花园等。还有飞仙井、龙王井、流二桥、三元桥、济元桥、书院桥等古遗址。

明代以来,朗池镇内建有6所著名书院:西林书院、翠屏书院、近仙书院、朗池书院、云龙书院、云凤书院。同时还建有考棚。据清同治九年(1870)版 《营山县志》载:从宋至清共考取进士57人,故有 “科第仕宦,绵绵继继,甲于蜀都”之美誉。明万历年间,朗池镇上为各位进士、举人立有进士坊、世科坊、登云坊、折桂坊、凌霄坊等10多座牌坊。

清末,朗池镇内仅有东街、西街、大北街、纸市街、磨子街等10多条狭窄的街道,城中住着约300户人家。街房全系木质穿斗结构的平房。街宽不到10米,小北街、纸市街、较场街街宽还不到3米。民国17年 (1928),军阀罗泽洲驻防营山,派士兵从磨子街至外西街,将沿街的屋檐锯掉,以扩宽街道,并修成三合土路。为了交通方便,民国20年 (1931)在通向回龙场方向,重开一道城门,叫新北门,并建新北街。同时,还兴建了模范街和绥园。

1933年9月,红四方面军打响营渠战役。红九军主力在红三十军、三十一军配合下,不到10天,就解放了营山全县。红九军军部驻正东街晋康图书馆 (今县图书馆),政治部驻盐市街福音堂。当年10月,在考棚 (今会展中心广场)召开了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政府驻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其遗址尚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营山启动旧城改造工程。短短数年,朗池镇面貌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经过改、扩、新建楼房数百座,穿斗木质结构平房几乎全部得到改造。层层高楼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形成 “一环二纵三横”的 “井”字形城镇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