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底蕴深厚,狮舞传承数百年,距县城28.7公里

文化底蕴深厚,狮舞传承数百年,距县城28.7公里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元乡位于营山县东北部,距县城28.7公里。后经几次变革,直到民国32年 三元从消水析出单列三元乡至今。在三元乡境内有西月台摩崖造像一龛,该龛有造像130多尊。他们沿袭各自祖籍之地的文化传统,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三元乡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狮舞是三元乡境内主要的民间舞蹈,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耍狮者自发组织起来向家家户户拜年祝福。三元乡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

文化底蕴深厚,狮舞传承数百年,距县城28.7公里

三元乡位于营山县东北部,距县城28.7公里。东连消水镇,西与仪陇芭蕉乡接壤,南与太蓬乡毗邻,北邻孔雀乡和仪陇板桥乡。

三元乡历史悠远,此地老君山下有一兴福寺,南朝梁大同年间曾于此地置绥安县。此县先后易名为咸安县、蓬山县 (因境内有大小蓬山得名)。宋熙宁三年 (1070)降蓬山县为蓬山镇,隶属营山县。熙宁五年 (1072)蓬山镇被撤。清嘉庆年间,有刘、廖、龙三姓义结金兰,约定兴集,自始为场。清同治九年 (1870)设滴水场。光绪三十四年 (1908)划归通天场。民国22年(1933)红四方面军第九军进驻三元,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划归长胜县苏维埃政府 (今仪陇立山乡)管辖。后经几次变革,直到民国32年 (1943)三元从消水析出单列三元乡至今。

三元乡场上的街道 (2014)

此地因三河 (消水河、芭蕉河、水口河)于此汇聚,三山 (狮子山、廖家山、老君山)于此结缘,三姓 (刘胜坤、廖福安、龙升杨)于此义结金兰、兴场建市,故得名 “三元”。

乡场建在太蓬山北门下的狮子山下,依山傍河,呈 “一”字形街道,长约300米,有店铺40多间,均系木质穿斗结构青瓦屋面的平房,常住人口300多人。该场虽小,但由于地处太蓬山下和营山、仪陇交界之地,又盛产猪、牛、羊等家畜和花生、核桃等经济作物,毗邻乡村的农民来此赶集者甚多,兴盛时期逾千人。

乡场古貌犹存。青石板铺成街道,两边店铺虽被改建,但大部分仍保持着原有风貌。位于跨水口河上的风雨木廊桥 (又名同善桥)依然如故,把两边街道连成一体。挺立在街中心 (即原关庙内)的两棵百年黄桷树,枝叶茂密。距场镇约500米的滴水岩摩崖造像栩栩如生。位于场西端,由长40米、宽1.7米的巨石板架起的太平桥 (据传桥龄已逾千年),依然是三元乡东西两岸民众过消水河的交通要道。(www.daowen.com)

乡场地处营山山区,过去交通十分闭塞,在历次的动乱中较少受到外来干扰,文物古迹保存较好。据县文物部门实地考察,该乡境内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有:绥安县故城遗址、清代西月台摩崖造像、滴水岩摩崖造像、犀牛望月景观和雕刻艺术精湛的石雕群、中生代硅化木化石群、天然形成的天桥。此外,还有兴福寺、香炉山庙等清代古庙宇;有舍利塔群等古墓群;有规模宏大、建造别致的肖家石瓦房及石刻、李筱明庄园等清代古民居;有白莲教清军交战的遗址;有红九军进驻三元时留下的红军标语和乡、村苏维埃的遗址,等等。

在三元乡境内有西月台摩崖造像一龛,该龛有造像130多尊。最大的主像高1.9米,最小的仅高0.2米。整个造像群技艺精湛、比例协调、形象逼真。特别是西天佛祖衣纹雕刻极其精美,相传是清代一位人称 “麻师傅”的罗姓工匠所刻。

三元乡人大都是 “湖广填四川”时来的移民。他们沿袭各自祖籍之地的文化传统,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三元乡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狮舞是三元乡境内主要的民间舞蹈,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耍狮者自发组织起来向家家户户拜年祝福。此外山歌、劳动歌、嫁歌、孝歌等民歌在本地也十分流行。

三元乡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红军曾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很多青壮年参加红军。在战争中,有54位热血男儿血洒疆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红岩烈士李维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