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渡镇:地处营山县东面,历史悠久,拥有古镇·码头风情

黄渡镇:地处营山县东面,历史悠久,拥有古镇·码头风情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渡镇地处营山县东面的仪陇河、消水河、流江河三江汇合之地。黄渡镇的历史悠久。黄渡镇其名来源于渡口之名。后在河边建场,遂称 “黄渡河场”。后省 “河”“隘”,名 “黄渡场”。黄渡镇历代的名人志士不少,其中任锦章、任汉章、任有章,时称宋朝三进士。三人殁后均葬于黄渡镇任家坝。黄渡镇景阳山奇峰突兀,为全邑屏障。黄渡镇还有红军遗址。黄渡镇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

黄渡镇:地处营山县东面,历史悠久,拥有古镇·码头风情

黄渡镇地处营山县东面的仪陇河、消水河、流江河三江汇合之地。距营山县城约20公里。

黄渡镇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太清元年 (547)即在黄渡景阳山置景阳郡和宕渠县,当时为郡县同治,辖宕渠、绥安 (今三元乡)、相如 (今蓬安县)三县。迄今有1400多年历史,比朗池镇置县还早84年。隋开皇十八年(598),撤景阳郡,保留宕渠县。直至宋乾德三年 (965)宕渠县并入良山县(今安固乡)。清乾隆八年 (1743)又设黄渡场、黄渡河隘。清同治九年(1870)才将二者并为黄渡乡。民国时期亦设乡,其中1933年红军攻占营山后曾在黄渡设乡苏维埃政权。解放后,黄渡在1952年设区,以后一直设乡或公社,1992年设镇至今。

黄渡镇其名来源于渡口之名。古时此地是川东北从营山至绥定 (今达州)的驿道,流江河穿道而流,过往行人为流江河所阻很不方便。一黄姓人家便在此以小舟摆渡,人们习惯称渡口为 “黄渡”,称渡口一段的流江为 “黄渡河”。后在河边建场,遂称 “黄渡河场”。又因此地为营山东面屏障,有关隘之险,亦称 “黄渡河隘”。后省 “河”“隘”,名 “黄渡场”。

黄渡镇历代的名人志士不少,其中任锦章、任汉章、任有章,时称宋朝三进士。任锦章官至翰林。三人殁后均葬于黄渡镇任家坝。

黄渡镇老街 (2014)

明朝农民起义首领鄢本恕、蓝廷瑞,出生于黄渡蓝五山。明弘治年间曾在川东大宁盐场率灶工起义,后聚众10多万人,号称 “贫民天子”,所向多克,震撼川、秦、楚。明正德年间,与河北、江西义军遥相呼应,形成全国性农民起义高潮。朝廷震惊,派川、陕、湖广军务分道进剿。义军在陕西石泉镇受前堵后追,陷入重围,食竭力尽。鄢、蓝二人被官军诱骗遇害。

黄渡古为通往川东的必经隘口,水、陆道路畅通。明弘治年间,官府在黄渡设馆驿,以备官员路过食宿。明前期此地风光甚佳,明朝兵备道曾恕,夜宿黄渡馆驿,曾题诗一首赞美黄渡景色:“东行当二月,春色望空迷。路转山还北,云开日已西。乡心随去雁,容梦断邻鸡。新景般般在,宫墙信笔题。”然而到了明末,四川战乱频繁,场镇毁坏严重,营山知县严杰到山区采大木修县衙,夜宿黄渡馆驿,曾题诗三首,其一为:“迢遥山路险难寻,古木悬崖下夕阴。公馆无人门尽锁,野苓蔓草石苔深。”由此可见战火后黄渡一带的荒凉景象。

黄渡镇景阳山奇峰突兀,为全邑屏障。山上有寨可驻扎千余人。山顶有寺,寺内有钟,敲时营山县城可闻。清同治年间,邑举人蔡抡科取其 “声闻之远”,提议列为全县十景之一。

黄渡场上从码头至五里坡有黄桷树7株,系明清时代先后栽植。胸围大的5米以上,小的4米左右,至今保护完好。同时场上还保留有旧时街房、吊脚楼,显得古朴典雅。(www.daowen.com)

旧时,黄渡镇的宫观寺庙有:

禹王宫,现正殿为完小礼堂,保持原貌。24根木柱,每柱直径34厘米。殿前两株黄桷树 (人称公母树)系建庙时植,公树胸围4.2米,母树胸围5.3米。原有厢房、过街楼、戏楼,已拆除。

文昌宫,有正殿、厢房、戏楼。现戏台楼板被拆除,其余保持原样,但已成危房。

张爷庙,解放前为国民党乡政府驻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办公。1992年全部拆除,改建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及住宿用房。

景阳寺,位于景阳山顶,系明代古刹。民国时期被火焚。20世纪80年代上山植树,挖出大量瓦砾和烧焦的谷米。

金台寺,位于金台山顶,清雍正年间建。解放后在正殿设小学。1986年拆除旧址改修小学。

黄渡镇还有红军遗址。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营渠战役时,红军路过黄渡,在五里坡郭家店设团部。街对面竖有红军碑5块,其上 “红军必胜,川军必败”字样还依稀可见。

黄渡镇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产甘蔗、花生和柑橘。河岸线长10多公里,当地人习惯沿河岸种芭茅,二梯地种甘蔗,三梯地种花生。甘蔗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曾建有糖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