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仪陇县文星镇:红色贡献,历史魅力,艺术人才

仪陇县文星镇:红色贡献,历史魅力,艺术人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星镇位于仪陇县南部,距仪陇新县城新政镇34公里。文星场镇原名龙凤场。目前最热闹繁华的地段,是以文星信用社为中心的龙凤南街和龙凤北街。文星镇人民政府在老街关帝庙内。任家庵坐落在文星镇北面场头活灵山的山嘴上,系明代古建筑。文星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文星镇民间川剧历史源远流长,演出十分活跃。文星镇的书法艺术人才辈出,清朝时期有如邓升平、李博儒、吴新一和刘文光、刘沛饮父子等。

仪陇县文星镇:红色贡献,历史魅力,艺术人才

文星镇位于仪陇县南部,距仪陇新县城新政镇34公里。南与炬光乡、营山县三兴乡接壤,东与永光乡相邻,西与复兴、二道镇为界,北与永乐镇、保平镇毗连,绿水河蜿蜒流经全镇。场镇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山清水秀,风光绮丽。

文星场镇原名龙凤场。场后活灵山山脉蜿蜒而下,宛如卧龙,山头向南直伸向绿水河边,山尾朝北绵延而去。左前凤凰包恰似金凤展翅凌空翱翔。两山形成龙凤对舞的地理形态,故名 “龙凤场”。

龙凤场始建于清顺治元年 (1644),迄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上街窝窝店 (今希望街)谢家先祖建的几间店子,专供从仪陇马鞍镇、新寺镇 (今永乐镇)至营山往来客商的食宿。后来万、许、吴等姓氏的先祖,又相继修建了河街店铺 (今望溪街),逐渐建成了4条狭窄的街道。当时全场不过五六十户人家,300多居民,大都是佃居的贫民,兼做小生意,生活极其困苦。

清朝,龙凤场属新丰里。民国22年 (1933)8月,红四方面军进占仪陇县,曾在龙凤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民国24年 (1935),龙凤由联保改为乡。1958年改为龙凤公社,1966改为前锋公社。1984年,因地区范围内另有龙凤场、前锋场,为避免重复,以场东有文星寨,文星人杰地灵、有 “状元乡”的美称,故改名为文星乡。2000年撤乡建镇。

旧时,龙凤场以老拱桥为界,桥北为老街,包括望溪街 (原猪市街)、希望街。沿石平桥往刘家沟方向新建了兴民街,过石平桥通向高龙村新建了模范街。拱桥以南,是龙凤南街,与之并排有农贸街,向东南通往文星中学文化路,再往南以龙凤新大桥为界以下是龙凤北街,过龙凤新大桥往西是平安街。目前最热闹繁华的地段,是以文星信用社为中心的龙凤南街和龙凤北街。文星镇人民政府在老街关帝庙内。

全镇有1河 (绿水河——新寺河从文星镇至炬光乡河段)、2垭 (寒包垭、金孔垭)、3沟 (刘家沟、龙家沟、大石桥沟)、6山 (魏家山、西山、耸峰山、大峨山、活灵山、高龙山)、6梁 (文家梁、严家梁、冒顶梁、平顶、五佛梁、鸡公梁)、11坝 (大沙坝、刘家坝、邓家坝、万家坝、任家坝、阚家坝、吴家坝、肖家坝、何家坝、薛家坝、唐家坝)。

文星山奇水丽,是宗教建庙设寺的好地方。小小乡镇,境内曾有耸峰山庙、鹅山寨寺、新观音庙、活灵山寺、任家庵、关帝庙等6座寺庙。其中活灵山寺、任家庵、关帝庙,庙宇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香火旺盛,声誉远播。

活灵山寺位于活灵山顶,建于清末民初,由刘家坝总领会首刘绍棠捐资募银而建。该寺工程浩大,庙宇辉煌,宫殿宽敞,供奉佛像百余尊。其塑像全为金身,庄严肃穆,工艺精湛。登山入寺,颇有遗尘绝世之感。

任家庵坐落在文星镇北面场头活灵山的山嘴上,系明代古建筑。寺庙不大,建筑古朴。寺庙形如民间四合院。此庵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无可稽考。据传 “湖广填四川”后,任氏老祖宗任志雅,看破红尘,立志诚心修行,捐出田产200多挑,修缮此庵。本人进庙落发为僧,佛号静志。从此这座古刹,便更名 “任家庵”。由此推断,任家庵建庙时间应为明代。任家庵后来成为龙凤乡小学校。2012年由慈善人士捐资,重塑了释迦牟尼、观音、孔子三尊圣像,使任家庵这一古老建筑得以重现辉煌。(www.daowen.com)

关帝庙位于活灵山嘴之下,清咸丰年间修建。庙中各项建筑工艺,为县内外所罕见。庙宇系砖石结构,内部为全木质,宫殿式建筑,规制宏大,气势磅礴。檐牙高挑,八角飞翘。青瓦密扣,如腾细浪。入庙有三门,均为青石砌堆,正中拱门高盈丈,左右石梁平门高约8尺。入门均建有宫墙式的照壁。三门上方,铸有矩形、圆形、扇形的 “游金河” “嫦娥奔月”等浮雕图案。正中铸有 “圣庙”二字。

文星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1933年8月下旬,红军在龙凤场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属长胜县 (县址在今立山镇)二龙区 (今大寅镇)管辖。苏维埃政府机构设在龙凤场的关帝庙康相如店内,下辖大媳桥、响水 (今炬光乡)两个村苏维埃政权。当时不少青壮年参加了红军。1935年初,红军主力转移,反动派卷土重来。“还乡团”杀害了苏维埃主席袁月芝、赤卫队长唐永定、红军班长王光义。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文星的土地,是永远留在文星人民心中的英雄。

文星镇文化底蕴丰厚,在民间流传着绿水河的传说、龙滚凼的传说、金羊庙的传说、松苞岭的传说等许多古老的传说。这些传说讲述了优美动人的故事,反映了文星人勤劳、善良的品性。

文星镇民间川剧历史源远流长,演出十分活跃。20世纪30年代初,场镇彭连成、康相如等组织了专业川剧团,名叫 “龙翔公社”。全社有七八十人,行当角色齐全,其中名角不少,服装道具都是在浙江购买。戏班常在川东、广安渠河一带演出,剧目多达300多出,闻名城乡,可惜该剧团1933年在南充演出时被当地 “地头蛇”拆散。

1935年,龙凤街上一批青年爱好者,经过勤学苦练,又开始了川剧演出,演出水平高于上一辈玩友。名声一大,便引来了相邻戏班竞相来交流技艺。当时,仪陇县有名的李炜如的 “一字科班”、南部沈润之和仪陇李觐光的戏班,每年都轮流来龙凤演出。

那时的龙凤场,每年元宵节要唱春戏,四五月要唱栽秧戏,七八月要唱秋收戏,冬腊月要唱年戏,天旱要唱雨戏,场镇富户丧葬嫁娶要唱贺戏。少则唱三五天,多则1个月或48天。每逢戏场,远近商旅云集,社会上各行登棚赶会的川流不息,一派欢乐景象。民国后期,场上玩友会成立。乡绅刘砚云,喜演须生,不惜巨资,购置道具,做了玩友戏班的当家人,常在关帝庙戏台演出。l949年,乡公所将其改为专业剧团,由吴树华代团长。剧团曾得西充县著名须生马童俊、杨童汉,名旦马童良等角色的大力支持,在川东北一带名噪一时。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场上还有吴鼎、汪忠福、黄金龙等一批川剧爱好者,演唱 《空城计》《打渔杀家》《观灯》等剧目。

文星镇的书法艺术人才辈出,清朝时期有如邓升平、李博儒、吴新一和刘文光、刘沛饮父子等。在20世纪20年代有康强、吴子厚、吴鼎、吴璞等一批学子。其中,吴子厚、吴鼎两弟兄在仪陇书法名家李德门先生的传授下,书艺精进。吴子厚的隶书,跻身于全国碑林。河南开封、郑州等各城碑刻中,都留有他的手迹。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书法新秀令人瞩目,在仪陇书法艺苑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文星镇发展很快,经济交通、商贸、教育、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场镇建设更是面貌一新。镇上店铺多,当场摊位多,商品种类多,赶场的人多,乡村高楼多,人民欢歌笑语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