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政镇:古镇·码头,历史丰富,经济繁荣

新政镇:古镇·码头,历史丰富,经济繁荣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政镇是古新政县治所在地。明清时期新政均设南部县新政分县,民国时期撤分县设镇,新政始为新政镇。新中国成立后,新政设区,属南部县管辖。1978年8月,南充市将新政镇划属仪陇县管辖。唐朝中叶,新政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工商重镇。新政老街上有奎阁楼和魁星楼两座古楼。新政有50多家六成行,遍布大街小巷。当时新政酿酒年产量高达210万斤,远销广元、南充。当时在新政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盐帮和船帮。

新政镇:古镇·码头,历史丰富,经济繁荣

仪陇县新政镇坐落于嘉陵江东岸,位于仪陇、南部、蓬安三县交界处。它是仪陇县的新县城所在地,属国家级试点小集镇,为四川省50个重点试点镇之一。

新政镇始建于唐朝,明清两代曾有过修葺,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依地势而修,有1道东门和大小西、南、北门,共计7道门。城高6~9米,厚4~6米。除大小西门临江段外,其余门外均有护城河。河宽6~7米,深3~5米。后来城墙毁弃,现仅存大南门附近和大西门靠北一段的城墙遗址,还能让人依稀寻找到旧时的痕迹。

新政镇是古新政县治所在地。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置新城县,县治在今新政镇东南村。后因避皇太子李建成讳更名为 “新政县”。其后唐、五代、宋时期县治变化极大,多有迁徙。元至元二十年 (1283),新政县并入南部县。明清时期新政均设南部县新政分县,民国时期撤分县设镇,新政始为新政镇。新中国成立后,新政设区,属南部县管辖。1978年8月,南充市将新政镇划属仪陇县管辖。1984年10月,撤乡建镇。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仪陇县城从金城镇搬迁于新政镇,此后,新政镇便成为仪陇县新县城。

新政镇部分老街 (2008)

新政古镇自汉代以来,就以盛产井盐和水运交通发达而著称于嘉陵江流域。隋初由北方迁来的鲜于氏家族在新政迅速崛起,跃升为巴蜀富豪,使新政成为川东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唐朝新政县设立之后,居于交通要冲的古镇,其文化经济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唐朝中叶,新政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工商重镇。

据有关史料记载,新政老街初建于唐代,明末清初毁于战乱之中。“湖广填四川”后,移民复建新政场,故新政老街上多为明清建筑

新政镇老街纵横呈 “井”字形。据民国38年 (1949)资料统计:镇区占地92亩,有街房3600间,建筑面积53040平方米。有街巷23条,总长2293米。街宽2.5~4米。除5条街为土路面外,其余为水泥路面。原来的老街现存的有正街、新街、盐店街、米市街、布市街、铁匠街、大小南街、大小西街、五福街、文昌巷、油房街、外东街等。这些街与7道城门相连通。1984年以来,又先后新建了人民东路、新北街、嘉陵路。而后,旧街大多被拆毁,现仅有少部分街道和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

新政镇的风景名胜很多,道观寺庙林立,儒、佛、道三教文化并存。19世纪又传入天主教基督教,呈包容的多元宗教文化氛围。城内有禹王庙、药王庙、文昌宫、南华宫、万寿宫、天尚宫、五圣庙、王爷庙、福音堂、天主堂;城外5公里内有规模宏大的检玉寺、观音庵、给孤寺、程家祠、鱼王庙、万寿寺、新云寺。众多寺庙现仅存文昌宫大殿、度门寺后殿。这些建筑多数是唐代所建,现大部损毁。

文昌宫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坐落于东门与大南门之间。宫门向西,殿宇坐北朝南,原系古之文庙。殿中供有 “大贤至圣先师孔子文宣王之位”大木牌位一张,正中有孔子立体塑像。正殿两侧内有用正楷书写的 《论语》等古文。左右钟鼓二楼均为三层。整个宫殿门窗雕刻有龙、凤、花、草和十二生肖浮雕图像。文昌宫到民国时期成了学校,历经沧桑变迁,现为新政镇小学老校区。

南华宫建于元明时期,坐落于新政社火田坝。南华宫为广东会馆,宫殿呈四合院形,正殿中央供有庄子神像,殿右供有六祖慧能禅师像,宫殿遗址曾是新政粮站的仓库群。

万寿宫建于清同治九年 (1870),为江西会馆,当时主要奉祀许真君 (许逊)。万寿宫有正殿二层,左右各一耳殿。一层大殿中立有从秦至清的334个帝王灵位牌,大殿门楣由39条雕龙装饰而成,气势雄伟,现已毁损。

新政老街上有奎阁楼和魁星楼两座古楼。(www.daowen.com)

奎阁楼位于上正街北门巷口,上供神像,下为戏台。魁星楼位于下正街,屹立街心,3层楼,上层供魁星,中层塑文武财神,下层为万年台,台下是人行道。此楼于1929年拆除。

旧时新政古镇曾建有 “曾李节坊”“曾氏四杰”两座牌坊。曾李节坊建于清光绪二年 (1876)。曾李两姓,各有年轻孀妇一人。因品德高尚,教子有方,光绪降旨旌表,建立牌坊于盐店街,今程周品门前。曾氏四杰石牌坊,建于1878年,地址在北街,即今魏德友门前,上书 “曾氏四杰”四字。二牌坊于1929年因扩街被拆除。

新政古镇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其中最有名的是 《鲜于氏离堆记》摩崖石刻。据史料载,唐上元二年 (761)大书法家、司寇颜真卿因上疏忤旨,被谪贬为蓬州长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上任,途经新政,与鲜于仲通之子鲜于昱相遇,同游欢叙,当晚宿于鲜于氏家中。颜与其父、叔辈在京情谊甚笃,是夜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写下 《鲜于氏离堆记》,次年刻于石壁之上。它历经千余年风雨,累计790言的 《鲜于氏离堆记》仅存39字,虽存字极少,但却是颜真卿罕见的墨宝真迹,与他的 《祭侄文稿》等均是研究颜体的珍贵文物,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政地势平坦,出产丰富,周邻营山、蓬安、南部三县,商业贸易十分活跃。旧时,镇内工商业中的 “九帮”“十行”“八业”十分兴盛。

“九帮”,是指药材帮、酿造帮、疋头帮、船帮、盐帮、柴炭帮、山货帮、干货帮、五金帮。

“十行”,包括饮食、屠宰、糖果、白蜡等。其中六成行分大六成行和小六成行两类。大六成行经营酒、油、香蜡、纸张和日常生活用品。小六成行在上述产品中不经营酒和油。新政有50多家六成行,遍布大街小巷。

“八业”,包括茶馆旅馆、榨油、针织、染布、碾米、土烟业、淘金业。

新政古镇的 “九帮”“十行”“八业”,规模宏大,占尽地利,加上经营有方,在川东北一带极有声誉。比如药材帮,在清同治三年 (1864)时,在镇上就成立了 “回春元”药店,而后又陆续开设20多家药店。他们资金雄厚,收购力强,推销至广元、重庆、成都、贵阳等地,故在当时有嘉陵江上游“药王店”之称。此外酿造帮的生意也很兴隆。唐贞观二年 (628),新政就有了小型酢房。到了1915年,全镇共有大小酢房30多家,酿造的酒名闻遐迩。当时新政酿酒年产量高达210万斤,远销广元、南充。

当时在新政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盐帮和船帮。新政镇制盐、卖盐历史悠久,远溯秦、汉、唐。有民谣言 “新政不凿井,淡死巴中人” “新政不卖盐,通(江)南 (江)巴 (中)喊皇天”。西汉初年,新政一带就有大量盐井。东汉时,盐业较旺,每年开始向盐官纳税隋唐时,盐业繁荣,已形成盐市一条街。1949年以前,新政镇盐店街的盐商有30多家。如利川通号 (程利川)、焕成山商号 (焕成山)、大昌店 (张立宪)等都是长期经营的盐商。当时,新政每场可销售400包盐(每包245斤),最旺时每场可销售700至800包盐。

解放前,新政有木船123只,还有如舵笼、燕尾、拨尾、滚筒等其他种类船只。船帮常年把盐、白酒、草纸等货物载至甘肃碧口等地销售,然后又装木耳、花椒、棉布、烟叶等货物下达合川、重庆等沿嘉陵江各县 (区)镇(乡)售卖。民国时期,由于嘉陵江水上交通发达,新政成了通江、南江、巴中物资进出口,以及仪陇、营山、蓬安三县物资集散地。在枯水期,从码头到大西门近两公里长的河坝上均搭建有临时街舍,作为船帮们吃喝休息的场所,其茶馆酒店、客栈烟馆,无所不有,繁荣一时,声名远播。

新政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1933年9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仪南战役时,红军独立第二团曾在大东山上安营扎寨,与川军田颂尧一部在此血战,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至今,在悬崖峭壁上还遗留着当年战斗的山洞和堡垒。大东山的寨墙、寨门上刻的 “打倒军阀杨森”“打倒刘湘、田颂尧”等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