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兴镇在西充县城镇之北20公里处,它东邻西碾乡、紫岩乡,西连青龙乡、槐树镇,南接中岭乡、青狮镇,是西充的北大门。出此地经南部县建兴镇直达阆中,是古时顺庆府到保宁府的驿道,此地为西充北部的商贸重镇,今镇政府所在地为义兴场。
义兴场坐落在嘉陵江支流巡按河 (又名义兴河)畔,其场名首现于清光绪二年 (1876)《西充县志》,其上载:“义兴场治北五十里。”1940年,义兴与中和合建义中乡,1955年改为义兴区,1958年后几度改名,1981年定名为义兴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5年改乡为镇至今。
义兴场是由烧制、出售窑器而兴起的。西充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场镇破败,人口锐减,全县只有400多户人家。在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四川人口迅速增长。为满足移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义兴的先民在巡按河高岸上挖陶土烧制陶器。这里烧制的酱盆、水缸、茶壶、杨木罐、沙罐子等,品种齐全,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尤以各种罐子驰名,近至遂宁、广安、巴中,远至成都、重庆的商贩纷至沓来。旁边稀疏的茅檐草舍成了土制陶器的交易市场。场因罐子而兴,人们称这里为 “罐子场”。
相传,古时曾有人路过此地时说罐子场是个 “船头穴”,整个街道坐落在罐儿山山脚呈长方体状的连山石上,酷似一条靠岸的船,故人们又把这里称为 “旱船”,把似船头的地方叫 “旱船坝坝”,坝坝正中的房舍为 “船篷”。传说这些房舍为唐代前期修造,是绅士名流看戏的场所。右边有一座5米高的六面石塔,似撑船的篙杆。后来似船篷的房舍被拆,石塔被改作字库。
义兴镇篾器市场 (2013)
在罐子场悄然兴起的时候,民间秘密反清组织袍哥的势力也在西充发展起来。袍哥有五个堂口,即仁、义、礼、智、信五个班辈。仁字堂以士绅为多。义字堂以商人为主。礼字堂则多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堂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信字堂则是下九流,如戏子、堂倌、乞丐之辈。以商人为主的罐子场义字堂袍哥,因窑罐生意的火红,入堂口的人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后来他们在旱船坝坝的右角修起关帝庙。庙中塑关羽像,利用每年农历的正月 “春会”和五月十三的 “单刀会”办庙会,以吸收门徒。他们还在关帝庙的后边建药王庙,供奉孙思邈。庙会期间,一些民间郎中还来施药义诊。从此义字堂袍哥势力愈发大,北走昭化、广元,南走合川、重庆,通行无阻。以后,义字号袍哥依仗人多势众,硬改罐子场为 “义兴镇”,寓意义字号袍哥独树一帜,兴旺发达。(www.daowen.com)
义兴场有一道又宽又高的石梯从巡按河岸直修到罐儿山腰。一条石板铺成的街道穿过旱船坝坝直通窑场,穿斗式木结构的店铺并列街道两旁。虽店房不高,街沿也窄,但开间大、进深长,人们称之为上河街。上河街除了烧制、营销陶器外,还营销粮食、猪牛、丝绸、篾货、药材等农副产品和铁器等。由于四邻乡人都把罐子场当成首场,逢场天场小人多,容纳不下的猪牛市场,便向山坡发展。逐渐在旱船坝坝左下坡坎上,形成了猪市,俗名猪市坝,右下坡坎形成了牛市,俗名牛市坝。清乾隆初年,一位高僧云游至此,观其景,奇其险,惊其峻,嘱弟子于此建大王庙,使之成为义兴场的名胜之地。
为接纳南来北往商人的车具骡马,在上河街石梯下的两边河岸,又兴建起骡马店,人们叫它下河街。清同治年间,下河街有了盐井,王义和等灶户开凿了王义和井、窑门井、隆昌井、石缸井、杨柳井等盐井,盐业生意逐渐兴隆。
民国中期,义兴场已粗具规模。逢场天的上河街,人流摩肩接踵,拥挤不通。挨家挨户的茶馆酒店,大清早就被吃茶喝酒的、谈婚论嫁的占满了。街沿上从街头到街尾,天不亮,打锅盔的、卖凉粉的、卖麻粘子和麻花的、行医看病的、看相算命的、打金银首饰的,早早就摆好了摊,等客光顾。旱船坝坝,是那些卖鸡鸭禽蛋的、杀猪卖肉的、卖谷子大米、大麦小麦、胡豆豌豆、芝麻粟谷商家的交易场所,也是人头攒动,拥挤不通,十分热闹。
下河街主要是盐厂和盐市,也是热闹的场所。有晨中、联社、窑门、新兴、隆昌、王义和、三一、永春、兴新、兴隆等15家盐灶。下河街巡按河两岸有70多眼卤井,年产盐60多吨。“背背子”(背盐人)把义兴盐贩运到通江、南江、巴中出售,又把那里的药材、木耳贩运回西充,一年四季,来往不绝。1943年,西充县在义兴设立盐务所,统购统销义兴所产之盐,为川内川外部分地区提供生活、医疗、工业用盐保障。
如今,作为义兴镇治的义兴场,场镇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有新老街道共12条,总长5.5千米,场镇人口近万人,成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