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镇位于西充西北31.5公里处,东与南部龙凤乡、西充罐子场接壤,南与青龙场、羊鹿桥相交,西与吴家场为邻,北与南部大河乡、西充中南乡划界。
槐树镇民国时名为 “槐中乡”,解放后由中心乡析出,槐树单独建乡, 1958年建槐树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建乡,1993年撤乡建镇。
槐树镇起源于两棵槐树。很久以前,在金斗山北麓,长有不知何时所植的两棵大槐树,人们把这条沟称为 “槐溪沟”,并在槐树后面修了一座关帝庙。明末清初,当地何、蒲两大姓氏,竞相在槐树两边修建房舍、开辟铺面,逐渐形成场邑,取名 “槐树场”,并取代了金泉场、中南场、窦禅寺等地的集市贸易。
旧时槐树场上有许多古建筑,造型独特,个性鲜明。东边寨子门有五望楼,楼高3丈多,古阁楼样式。登楼远眺,可见弓子沟、何二沟、阳家沟、蒲大沟、双佴沟,故名 “五望楼”。楼侧有戏台、古槐树和关帝庙。庙的两边是何、蒲两大姓互相竞争而修的房屋。蒲姓在街西修个凤仪馆,何氏就在街东修个辅学宫;蒲氏在街东修座西南茶社,何姓就在街西修个盐业公园。虽是各自为政,两边房屋却是协调对称、稳健大气,一条独街延伸近0.5公里,形成全封闭式结构,土匪多次觊觎槐树场都不敢下手,因四门一封就无法逃遁。街道横跨广水井河时,修了一座高大的桥楼,下面过人,上面是戏楼和休闲品茗之所。
从槐树镇西行1.5公里处,有个小湾子,这里有西充县首屈一指的何氏庄园——小苑子。
清朝末年,当地乡绅何志坚从日本留学归来,引入日本建筑风格,修了小苑子,占地6100多平方米,为两层木质结构,楼亭台阁一应俱全。庄园为封闭式庭院,只有前后两道门可进出。一层有环绕走廊,二层是走马转角楼。园内有佛堂、客厅、书房、绣楼、厢房、耳房等大小上百间房屋 (曾容纳下一个完整的小学,共12个班)。庄园遍植名贵树木、奇花异草,俨然 “大观园”翻版,闻名遐迩,1996年被拆毁,仅存两棵银杏树和一棵大黄桷兰挺立在废墟上。
由槐树镇向西南行2公里,有一座佛教文化深厚的圭峰山。圭峰山原名为少祖山,远在东汉末年,当地乡民自筹资金,在山巅修建了竹林寺。唐宪宗元和年间,圭峰禅师来此挂锡讲经,后改少祖山为圭峰山,更竹林寺为圭峰禅院。
唐懿宗咸通年间,精于佛学的白窦禅师安禅于此山后修建桂香殿、藏经阁、武圣宫等殿堂。白窦禅师圆寂后,僧尼将圭峰禅院更名为窦禅寺。清乾隆十年 (1745),乾隆皇帝游历江南,敕赐先贤大臣张鹏翮降生地窦禅寺,御笔亲书 “第一名山”,使窦禅寺大增光辉,遐迩闻名。现在窦禅寺所在山被列为川北佛教名山。(www.daowen.com)
位于槐树镇关帝庙东侧的蒲氏宗祠,是清道光十七年 (1837),蒲氏十八房为纪念宋朝兵部、吏部尚书蒲宗孟而修建的家族祠堂。祠堂占地2800平方米。进门左右是耳房,中间是戏楼。戏楼的大门上悬挂着 “蒲氏尚书宗祠”匾额。两边是厢房,上面是正堂,形成四合大院,可容纳千人聚会、看戏。蒲氏家族每年清明节、冬至都要摆坝坝宴,聚会庆贺,以显示家族实力。
此外,槐树镇的何氏宗祠的建筑更是别具一格。堂门高大威严,两根巨大的圆形立柱被两个石狮驮着,门楣全是红木斗拱架设,无一根铁钉。从祠堂进去,院落相套呈 “日”字形,东侧门装饰得富丽堂皇,门楣上悬挂着“诰敕童封”牌匾,旌表何氏诰命夫人。
槐树人爱看川戏也爱唱川戏。逢年过节、庙会敬神、迎宾祝寿都要唱戏,连违禁处罚都要罚唱大戏。场上关帝庙、过江楼、何氏宗祠、蒲氏宗祠都有戏楼,加上附近寺庙、道观、庄园及牛卧岭等地的戏楼,全镇戏楼有14处之多。戏楼多,戏班也不少,旧时乡绅何肩吾、何时乾、韩步荣等在窦禅寺办大同乐科社,在西禅寺开办翠仙科班,在青龙观举办雁翎科班,几个科班共有近200名学徒学戏。解放后组建西充县川剧团,很多优秀演员都出自槐树戏剧科班。
槐树镇的美食数胯子面最富特色。其名来源于奇特的做法:面和好发酵后,做面师傅在腰下近胯部的地方拴一个套有弓子的绷带,将面团的一端固定在面板上,拉出套在弓子上。师傅从左到右跳动,面块就在面板和弓子上弹成线条。由于正对胯部,故名 “胯子面”。
旧时这里是产盐区,地方工业以盐业最为发达。当时有广水井、复兴井为代表的13口盐井和13家作坊。欧阳玉、张润生等人在镇上开办的盐业公司,不但统管本镇食盐,还派人到猫儿坝、吴家场、罐子垭、中南场等地收集食盐,运往外地出售。很多贩盐客商络绎不绝地来这里贩盐,使当时的槐树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盐都。
槐树镇自古为蚕桑之乡,蚕桑业发达,很多农家自己缫丝织绸。规模最大的是何时乾办的协和丝厂。该厂将缫丝织绸连为一体,织出上好的丝绸,在槐树街上开办何记丝绸庄,产品远销成都、重庆、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