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镇位于西充县境内南部,距南充市城区30公里,是西充县人民政府驻地,为西充县城区所在地。
西充建县于唐代,据 《元和郡县图志》云:“唐武德四年析南充及梓州之盐亭、阆州之南部置。”因县境位于南充之西,加之古有西充国名,治内又有西充山,故名西充,县治在今天的晋城镇,那时就叫 “晋城”。清朝先后于此地设城里和中正区,1934年设为虹溪镇,1937年分虹溪镇设东北镇和西南镇,1939年又合东北镇和西南镇为城厢镇。1950年7月合东北镇和西南镇为城关乡,1953年单独建立城关镇,1981年更名为晋城镇。
明朝成化元年 (1465),知县张贵在晋城四周修筑了一道高4米、宽3米、全长4200米的土城墙,作为防御工程,但整体上规模不大。民谣 “好个西充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就是明朝晋城的真实写照。
清代,晋城集镇已形成规模。1909年,晋城居住人口达1200多人,建有东街、北街、内正街、外正街、西街、小西街、大南街、小南街、布正街、学街、油店街共11条街道。街道隔溪相望,呈品字形分布。象溪河、虹溪河穿城而过。河上建有桂花桥、小东门桥、虹溪桥、黉宫桥、汇龙桥5座桥,使街道相互衔接。
旧时晋城镇街道口,建有各式牌坊14座。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位于袁氏祠侧边的节孝坊,是为观音乡节妇蒲氏所建。蒲氏孀居40年,教子苦读诗书,其子官居礼部尚书。母殁后,清道光帝下旨为其建节孝坊。该牌坊宏伟壮观,上有 “圣旨”二字,金光四射,倒映在虹溪河水中,百姓称 “倒立牌坊”。
旧时的晋城镇还建有会馆3座,即油店街禹王宫 (湖广会馆)、东街万寿宫 (陕西会馆)、北街三元宫 (江西会馆)。此外还建有祠堂14座、寺庙12座。其中,名气较大的有汉纪将军庙、城隍庙。
汉纪将军庙是汉代为纪念有 “诳楚存汉”之功的纪信将军 (紫岩乡人)而建的庙宇,位于晋城东街九条渠山腰。该庙为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底层两边有4座石碑,刻有表彰纪信功绩的碑文,正中为纪信及夫人塑像,楼上楼下的照面上悬挂着镌刻有 “扶龙楼”“智存赤帝”的两道大匾。明清两朝,汉纪将军庙由县衙派员守护,并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为纪信祭祀日。明万历四年 (1576),知县马腾云在城郊铁印山下立 “汉将军纪信故里”碑。
城隍庙位于北街化风山脚下,建于明末。庙门立石为坊,正中为城隍殿,后面为城隍娘娘殿。正殿前左右两侧为地府十殿,开凿有两口八卦井,犹如一对龙眼。整个建筑按 “地狱”设计,阴森恐怖。城隍庙对面建有戏楼一座,农历每年五月二十八日庙会,要演川剧10天,抬城隍神像游街,热闹异常。
晋城镇内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还有文庙 (孔庙)、大佛寺、肃王庙。
文庙位于学街,南宋淳祐年间修建。清崇德元年 (1636),被洪水毁损。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重建。文庙坐北向南,大门前有石坊,上有 “万世宗师”横匾。由外而内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大成殿为歇山重檐式,扳鳌坐脊,翘角筒瓦,是当时晋城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2000年后迁至晋城镇莲花湖畔。
大佛寺是在资福寺的原址上建的。资福寺建于唐代,后几经毁损。其寺的 “龙池法雨”为古代西充的八景之一。明嘉靖二十八年 (1539),宁元伯在资福寺原址重修正殿,殿内塑高三丈的大佛一尊,故名 “大佛寺”。1999年,大佛寺被分拆后以原材料重建于九条渠磨盘山。
肃王庙建于清光绪六年 (1880)。清顺治四年 (1647)初,肃王豪格率兵由陕入川,射杀张献忠于凤凰山下太阳溪畔。清光绪六年 (1880),清朝廷在晋城铁印山赐建庙宇,名曰 “肃王庙”。民国31年 (1942),西南镇公所驻于此。此庙是目前晋城镇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www.daowen.com)
西充狮子糕是晋城镇的著名特产。原产于杭州西湖,光绪年间,邱糖客创建了 “致和斋”糖果铺,创狮子糕品牌。其糕精工细作,集香、甜、酥、脆于一体,佳味悠长,名噪巴蜀,300年来盛名不衰。
川沱酒是西充的名酒。传说远古时代,一条青龙坠落凤岭,化为一根形状奇特的地葛藤,其藤汁常年流淌,汇聚成了竹枝沱——今库楼坝的虹溪河段,从此则有乡民营建小作坊,汲取其水,酿酒在桂花桥上卖。改革开放后,此酒被命名为川沱酒。20世纪80年代,川沱产品畅销全国,为中国优质白酒。
晋城镇地灵人杰,文化厚重,乡贤众多。
明朝的李友柏 (晋城东郭鹤鸣山人),其子李完、李兆,于明天启二年(1622)同时高中壬戌科进士,轰动朝野。皇帝封赏李友柏为御史。西充则在晋城东街立豸绣坊和承恩坊,表彰李完、李兆兄弟。
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知县王嘉猷在南街出口建麓岩书院,极大地方便了晋城子弟读书。清咸丰六年 (1856),昆明人缪树勋举家避难来到晋城,其女缪嘉惠博学多才,县令陈玉堂聘其执掌书院。晋城百姓尊称她为 “缪二姑”。清同治六年 (1867),缪嘉惠被慈禧太后选为书画代笔人。而今,在北京颐和园、故宫、中南海见到盖有 “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印章的 “福”“寿”大字及花卉条幅,多为缪嘉惠所作。
近现代,晋城教育不断发展。民国12年 (1923)春,西充县立初级中学开办,12年后因兵燹停办。民国28年 (1939)秋,重庆巴蜀学校迁入大佛寺。1950年,县立中学与育英中学、巴蜀中学合并,建立西充县中学校。90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晋城子弟,造就了西充上万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充动员组织856名首批义勇壮丁队,于10月2日,肩扛 “为民先锋”“抗战到底”的横幅,告别亲人,远赴疆场。其后这些人大多牺牲于抗日战场,这就是西充有名的 “八百壮士赴国难”的史事。
晚清、民国年间,晋城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人们的休闲娱乐花样增多,除了喝盖碗茶,听评书外,更多的人是听川剧坐唱和看川戏。晋城因此被称为 “戏窝子”,全镇仅戏楼就有13座。
晋城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今人林世明的剪纸艺术,堪称川北一绝。他创作的各种题材的作品,深受中外人士的赞誉。
今天的晋城镇,随着西充县城的发展而规模不断扩大,但城建格局依然保持着 “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