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垭场位于南部县城东面,河东镇与碑院镇之间,距南部县城区约8公里,因明朝时期此地农民遍种梨树而得名。
梨子垭兴场于明初。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后,四川战乱迭起,梨子垭场不幸毁于兵燹,古场在很长时间里成了无人区。
梨子垭场的部分街区 (2013)
梨子垭场上的老街 (2013)
清初,大批移民从湖北麻城孝感乡中转站迁到此处,成为该地的第一批古姓家族移民,其后陆续又迁入胡姓、莫姓、李姓、邓姓等家族。在嘉庆年间又开始修场兴市,并逐渐形成场镇。当时梨子垭场上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梨子垭地处南部通往通江、南江、巴中经商大道的要冲上,青石板大路一直铺到了阆中市水观镇。历来梨子垭的逢场天都定在农历三、六、九日。每当逢场天,人流涌动,商贾云集。整个场上有开饭馆的,开客栈的,开赌馆的,市场贸易极为兴旺。特别是梨子垭的盐 (花盐)名声响遍川东北地区。周围的灶户将烧出来的花盐交到盐场所,由政府统管。通江、南江、巴中的盐贩子从老家背柴来这边卖,再从这边背盐回老家卖,每天都不间断。梨子垭兴场后,当地人的愉悦情绪高涨,开始学唱川戏。当时没有戏台,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唱戏,俗称 “打围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场上人集资修建了一个戏台,供场上演戏之用,后经多次维修,保留至今。民国2年 (1913)又集资修起了瀚椽,此后,看戏不会日晒雨淋。闲来无事,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看川戏,打围鼓。戏台下有一对雌雄石狮,雕刻精美,活灵活现,大有降魔伏怪之姿,旧时百姓们称之为 “狮子菩萨”,逢年过节还要烧香祭祀。
清朝嘉庆年间,英国传教士在梨子垭场上修建了一所西式风格的教堂,传播基督教。1955年被拆掉。
清朝同治年间,乡绅莫思玉集资在场上修建字库塔一座,用于焚烧写过字的废纸。此举有尊孔崇儒之意,显示出梨子垭重教兴文之风甚浓。字库塔历经100多年的风雨岁月,虽有破损,仍保存至今。(www.daowen.com)
在离场镇6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座清明庵 (现址在永定镇第二中学),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殿玉皇楼高达20多米。大殿里玉皇大帝神像栩栩如生。清明庵信众甚多,香火终年不断。清明庵在清朝末年还办起了学堂,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解放后,清明庵虽被拆掉,但学堂却保留了下来。
清明庵里有棵黄桷树,乾隆三十六年 (1771)栽植,至今长势茂盛,风景独特。虽曾被雷击落一枝丫,但依然高大壮阔,浓荫蔽日。
旧时梨子垭场头曾有一座火神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庙内供有火神祝融神像,后遭毁。
梨子垭场第二中学里的老黄桷树 (2013)
梨子垭在解放前是国民党乡政府所在地,辖24个保。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仪南战役,占领了南部、阆中两县嘉陵江东岸地区,在此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梨子垭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据传,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来此视察,并将梨子垭取名为 “永定场”。解放后,永定场是永定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与三合乡合并,先改名为三合乡,后复名永定乡,现为永定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