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碾盘垭场:古镇·码头,历经大火重建,兴旺恢复

碾盘垭场:古镇·码头,历经大火重建,兴旺恢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碾盘垭场距南部县东约30公里,现属雄狮乡管辖,曾经是一个古老的场镇。后来由于水源缺乏,加之曾遭一次大火,街道下移至500米处的碾盘垭,更名为 “碾盘垭场”。大火之后,王兴甜之子王永忠 召集王氏家族会议,决定尽快重建碾盘垭场。碾盘垭场再次兴起,恢复了原来的容貌,农贸市场较之以前更加兴旺。经碾盘垭村民提议,在村支部、村委会支持下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恢复了赶场的日期,以每十天的四、七、十为逢场天。

碾盘垭场:古镇·码头,历经大火重建,兴旺恢复

碾盘垭场距南部县东约30公里,现属雄狮乡管辖,曾经是一个古老的场镇。

据考证,北宋末年,在与南部县碾盘垭相邻的大山腰上建有一条较成形的街道,取名为街头山,又名大营头,为当时雄狮乡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后来由于水源缺乏,加之曾遭一次大火,街道下移至500米处的碾盘垭,更名为 “碾盘垭场”。

在古代,碾盘垭场是成都至保宁府的要道,曾设有驿站。驿站附近的轿顶山烽火台与保宁府师家山烽火台相望,突显了碾盘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北宋时,碾盘垭曾有一处练兵场 (现乡民王登高的住房处),驻扎着一支兵马,营房处设有一个高约10米的桅杆台 (现旗杆台)。到了清代后期,当地大户王兴甜 (又名王超培)无偿地拿出自己紧连碾盘垭场的土地,鼓励自愿在场上修房的人家在此建房,以扩大场镇面积。其后,在市场紧连碑子垭的一头修了一座十分壮观的戏台,戏台柱子上龙飞凤舞,金光闪烁,逢年过节,人们敲锣打鼓欢聚一堂,各地戏班竞献技艺,给碾盘垭一带的人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当时很多人家来这里兴市经商,一条长约300米的小街越来越兴旺。随着岁月的推移,碾盘垭逐渐成为方圆十里有名的场镇。

旧时,碾盘垭上常有万年、大桥、兴隆、宏观等场上的客商前来做贸易,每场可卖十多条猪肉。场上开有药店、茶馆、烟馆、客栈、杂货等商铺,布匹、粮食、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鸡、鸭、鱼、肉、蔬菜样样皆有。当时的碾盘垭场比周边的狮子场、打米垭场热闹,逢场天,人流如潮。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1947年7月一个逢场的日子,开茶馆的王钦志夫妇忙碌着给茶友们端茶送水,忽视了茶灶内的柴火,引燃了灶边的篾墙壁,瞬间燃起大火。大火借助风势,两三个时辰便焚毁了碾盘垭场的十多间铺面,王氏家族苦心经营的碾盘垭场竟在一日之间变成了废墟,市场也自然取消。大火之后,王兴甜之子王永忠 (当时的王氏族长)召集王氏家族会议,决定尽快重建碾盘垭场。王永忠出资金、树木,其他家境殷实的王姓人家也各自捐资,大家齐心协力,在一月之内,又一条完整的街道形成了。碾盘垭场再次兴起,恢复了原来的容貌,农贸市场较之以前更加兴旺。(www.daowen.com)

解放后,在狮子场建立了乡政府 (雄狮乡的前身),取消了碾盘垭的逢场日,从此碾盘垭场便日趋冷清并逐渐衰落了,碾盘垭也变成了雄狮乡的一个村,仍袭原名叫 “碾盘村”。

改革开放后,碾盘垭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的茅草房全部消失,而今楼房林立,街道宽阔。经碾盘垭村民提议,在村支部、村委会支持下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恢复了赶场的日期,以每十天的四、七、十为逢场天。

现在的碾盘垭场几经兴废,虽然已不复当年的容貌,但它曾经的繁荣会永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并将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