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洪山镇:古镇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有特色建筑和文化活动

洪山镇:古镇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有特色建筑和文化活动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山镇建镇史可追溯到唐代,因此地有唐代建的洪山庙而得名。洪山镇自古以来都无大河大江流过,境内仅有一条杨家桥河。此外还有3个戏楼,是旧时洪山民众文化活动中心。洪山镇上的过街楼,建于明末清初,也是三层,有扶梯直达楼顶。在楼上可朝南北俯览洪山镇整个主街。戏楼在西边,是洪山镇最热闹的地方,解放后被拆除。洪山镇长房子村八社有一楼中楼,始建于清末。洪山镇是川北有名的产盐区,其产盐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洪山镇:古镇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有特色建筑和文化活动

洪山镇地处阆中古城东南面,距阆中城区33公里,离南部城区仅11公里,东邻元山乡,南连南部县,西抵朱镇乡,北接石龙乡、宝马镇。

洪山镇建镇史可追溯到唐代,因此地有唐代建的洪山庙而得名。其间几经毁损。清咸丰年间为楼垭场,民国29年 (1940)为洪山乡,1958年改为洪山公社,1967年改为东风公社,1984年复为洪山乡,1992年建洪山镇。

洪山镇自古以来都无大河大江流过,境内仅有一条杨家桥河。全镇水资源十分缺乏,以前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都很难保证。但因此地是著名的产盐地,又与南部接壤,距南部县城很近,故该地盐业兴旺,市场繁荣。盐及其他货物的运输、存储、交易等基本都在此地进行,让场镇成为有名的旱码头

旧时洪山镇上有4座庙宇:大庙、小庙、灵官庙、禹王宫。此外还有3个戏楼,是旧时洪山民众文化活动中心。古镇的街道两侧是小青瓦的穿斗式的木结构房屋。其街沿较宽,有2~3米,经商的摊点都摆在街沿以内,街正中是行人通道。

大庙即洪山庙,据 《阆中县志》载:“洪山庙,唐建,明嘉靖年间重修。”该庙位于北面场首,坐南向北,包括三部分:北面是大殿,背靠小天宝山,大殿中供奉观音、财神、送子观音等神像;中间是 “旱船”,因场镇犹如一条旱龙,故名,此地是看戏人或买卖人的场地,长期以来是米粮市场,可遮风雨避太阳,也是赶场人憩息的好地方;接着是戏楼,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楼分三层,一层为戏台,是人们看戏的地方,二层为奎星楼,三层供有财神。

洪山镇上的过街楼,建于明末清初,也是三层,有扶梯直达楼顶。在楼上可朝南北俯览洪山镇整个主街。过去,曾经是游人登临的名楼,也是外来者栖身的场所。1958年 “大跃进”时,因修鹞子岩发电站而被拆毁。(www.daowen.com)

小庙在场街东边,建于雍正年间,大殿坐东向西,里面供有佛祖、十八罗汉、孔夫子、太上老君等。门前有一大坝子,是物资贸易市场和人们观戏之处。

戏楼在西边,是洪山镇最热闹的地方,解放后被拆除。戏楼后面有一座堆放和焚烧字纸的字库塔。

洪山镇长房子村八社有一楼中楼,始建于清末。其建筑富有特色,全木质结构,两层楼,上下层之间的通道采用户内独用小楼梯连接,进屋墙壁上刻有精美石雕。此楼中楼是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

洪山镇的李家祠堂和李家大院,是两座比较典型的乡村祠堂。李家祠堂位于良善垭村四社,建于光绪十五年 (1889),其建筑年代现有墓碑志可做佐证。李家大院位于良善垭村二社,为双重四合院,也建于光绪十五年,该大院保存完整。

洪山镇是川北有名的产盐区,其产盐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有关文献上,曾有历代官府在阆中洪山、朱镇与南部碑院、谢河、三合等场镇一带“凿井煮盐、设置盐官、管理盐业”的记载。清光绪年间,阆中与南部的盐井合并,成立南阆盐厂。民国37年 (1948)《阆中县志稿》曾记载,洪山场年产盐37万斤。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为解决苏区军民食盐问题,发动了著名的 “仪南战役”。红九军在许世友副军长的指挥下,从巴中恩阳河出发,挥师东进,一举攻占阆中、南部产盐区。紧接着派出工作队进驻盐厂,成立盐业经理部和盐业总厂,发动盐工,恢复生产。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生产出来的食盐就缓解了苏区食盐的困难情况。当时,阆中洪山产盐区是红军盐业总厂的一个分厂,其间生产出了大量的食盐,并通过运输队源源不断运往苏区各地,为支援红军、巩固川陕苏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