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独一回族乡阆中古镇码头,回族人口超过汉族

南充独一回族乡阆中古镇码头,回族人口超过汉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树回族乡是阆中,也是南充唯一一个回族乡,位于阆中城东北面,距阆中城14公里,其东邻井溪乡,南接东兴镇,西毗云台乡,北界苍溪县。经几百年繁衍生息,博树的回民渐渐增多,在总人口上超过汉人。2012年,博树辖8个村,居住有回、汉、彝、纳西等民族,其中回族人口3720人,占总人口数的50.5%。博树回族乡建有清真寺和回族民居。

南充独一回族乡阆中古镇码头,回族人口超过汉族

博树回族乡是阆中,也是南充唯一一个回族乡,位于阆中城东北面,距阆中城14公里,其东邻井溪乡,南接东兴镇,西毗云台乡,北界苍溪县。

博树因此地有博树垭而得名。清咸丰年间为博树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博树垭场,1951年改为博树乡,1958年改为博树公社,1967年改为兴无公社,1984年复为博树乡,1986年建立博树回族乡。

自古以来,南充境内的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极少。博树为什么会成为回族乡呢? 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由回民组成的军队。清顺治元年 (1644)在随张献忠入川作战失利后,他们便在阆中城乡隐居下来,其中一部分人就隐居在博树。此后又有零星的回民从陕西、甘肃来到阆中,定居于蟠龙街 (今礼拜街)。顺治、康熙年间,又有部分回民从河南、陕西迁来,定居于博树。经几百年繁衍生息,博树的回民渐渐增多,在总人口上超过汉人。

2012年,博树辖8个村,居住有回、汉、彝、纳西等民族,其中回族人口3720人,占总人口数的50.5%。

旧时博树场有条官道,起于文成境内的大石坎,止于与苍溪县王渡接壤的牛家坡,全长10公里。这条官道是阆中通往东北方向的二龙、老观、千佛的主要道路,也是米仓古道的一部分。博树境内,官道虽路程较短,但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人流量每日不下5000,轿子、滑竿、人背马驮,在路上川流不息。就是在解放后,二龙、老观、千佛的10多万人吃、穿、用的物资,也是靠这条古道运送的。(www.daowen.com)

相传这条官道,在南宋末年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场镇东北方向10里之外,有大获山 (属苍溪县王渡镇),山上有大获城,博树官道直通大获城。蒙古大军入川时,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率阆中、苍溪军民构筑大获城,以抵挡蒙军进攻。这条官道便成为阆中与大获城联系的生命线,众多的物资就是通过这条道运进大获城的。大获城最终陷落,然官道却留下来了。如今博树这一段官道遗迹犹存。

博树回族乡建有清真寺和回族民居。清真寺位于清真村,建于清乾隆六年 (1741),全属木质穿斗结构,其结构精奇,檐牙高啄,有大殿 (礼拜堂)、耳房两间。几十级宽大的石梯通向山门,山门匾额上有 “清真寺”铜箔大字。寺周古柏参天,桂树清香,是川东北回民礼拜云游之圣地。

场镇南面有文成寺,传为唐代建筑,其庙甚雄。内塑神像,形态各异,尤其为行神菩萨和奶童神的塑像别具匠心。行神菩萨四肢灵活,身穿衣袍,脚蹬布鞋,可立可坐,左右移可。奶童神其貌如人间孩童,赤身裸体,嘴可开可闭,任人所为,凡求子者,皆许醪糟从神童口入,由肚下锥锥流入盆,求子者可饮之。另有飞仙台、四寨门、桂花池、圆坛等处。四寨门中的南门上 “南照锦屏”四字完好。桂花池久旱仍泉水不断。圆坛传说为张道陵授符治病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