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镇位于阆中东北部,距阆中古城7公里,东连东兴镇,西接沙溪场,南靠东河,北邻云台乡。
宋 《元丰九域志》载:“阆中有八乡,东郭、南津、西津、北津四镇。”文成镇在宋代就是东郭镇,明代为东水铺,清代为东屯乡,光绪三十四年 (1908)为滥泥沟场,民国为文成乡。1949年后曾改为文成公社,并为文成区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撤销文成区建制,云台乡、东兴乡并入文成镇。
文城镇被誉为 “阆中东大门”,为米仓古道南端。米仓道从阆中经文成、二龙、老观至南江,翻米仓山,到达汉中,秦汉三国时期是连接蜀中与关中的四条古道 (米仓道、金牛道、阴平道、子午道)之一。文成镇是古道南端的第一站,古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粮草转运地,战略地位极其显要。
文成镇部分街道 (2014)
文成镇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嘉陵江、东河 (又称宋江)、伏宁河三条河流,风光旖旎,舟楫便利。东河发源于米仓山中,经南江、旺苍、苍溪入阆中境,在文成注入嘉陵江。古时此地为滥泥沟码头,历来为商贸中心和物质集散地,从嘉陵江、东河来的船舶,云集码头,形成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盛况。现因金银台电航枢纽工程的建设,嘉陵江水位抬升,在文成镇一带形成了宽阔的水域,有烟波浩渺、江天一色之势,在地理上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态势,成为文成镇极佳的旅游资源。
文成镇有梁山关、灵山、文成山、寨子山、大包山、观音山等名山,其山势巍峨峻峭,山上植被茂盛、遮光蔽日。名胜古迹甚多,其中云台观、灵城岩、张仪城遗址 (白沙坝遗址)、梁山观、雷声洞、八洞坡等景点远近闻名。(www.daowen.com)
文成山,据 《阆中县志》载:“此山峰峦耸列,林木葱青,上有飞仙台,传为朱真人飞身处,又有坛曰元都坛,传为张道陵授符灵处,天池,桂花池均列其上。”又载,在文成山上有 “文成寺,古广福观,在东北三十五里”,建于清代,此寺已废。
梁山,因梁山关而得名。梁山关位于灵山与盘龙山支脉相交的山梁上,相传蜀汉张飞镇守阆中时,曾在此凿一关隘,故名。《阆中县志》载:“梁山关,在江北岸城东北十里梁山上,北至广元,达南江。”清 《保宁府志》载:“梁山关在县东北十里梁山侧,明阆中令成友谏设。”山峰三面临江,其东南峰下,有玉女捣练石,山顶有池常清。关口深阔2丈有余,上有石脉将梁山关与灵山相勾连,前后各刻有 “梁山关”三字,关上建有木房数间。后因修302省道被毁。梁山关为阆中城东之门户,地形险要,冬春之交多有积雪,“梁山戴雪”为阆中十景之一。
灵山,在县城东15里,嘉陵江与东河入口之间。据文献记载,昔蜀王鳖灵曾登此山,故名灵山。杜甫 《阆山歌》中 “阆州城东灵山白”写到的灵山乃指此山。唐天宝六年 (747)赐名仙穴山。后称梁山。山顶有寺名灵山寺(旧名鳖灵寺)。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进攻阆中城,红军设指挥部于滥泥沟,对盘踞于此的国民党守军发动攻击,在夺取梁山关时,此寺被国民党罗乃琼部在溃退时放火焚毁。
张仪城遗址,传说为秦将司马错、张仪带兵灭巴时扎营之所,位于文成镇东北白沙村白沙坝,地处东河弯折处,属江边沉积台地。《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巴郡。同时置阆中县,治城即巴国别都故地,又传张仪曾在此时筑城,谓之 “张仪城”。但据 《四川通史》载:“张仪攻下阆中后即返咸阳,可能还顾不上亲自领导修建一座县城,应为秦城,秦城址约在白沙坝一带。”有学者亦认为是当时秦军扎营于此地,所谓 “张仪城”应为军事指挥部,而不是城址。
云台观,在云台山上。明嘉靖 《保宁府志》载,云台观创建于东汉桓帝永寿年间 (155~158),传张道陵飞升于此,为道教二十四治之第十七治,历来为著名道观。唐初宋之问有 《送云台观田道士》诗。终南山亦有云台观,但宋诗有 “蜀门”“云台路几千”“巴字水形连”之句,可见为阆苑的云台观无疑,后改名永宁观。据明嘉靖 《保宁府志》载永宁观实际是东观、中观、西观三观相连。元至正五年 (1345)扩建,遂成三观相连。东观、中观属阆中,西观属苍溪,有钟楼。清代以来,复称云台观。1984年,西观钟楼拆毁,观中碑碣散失殆尽,所幸洞岩石刻,保存完好,今渐修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